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沟通管理探讨
时间:2020-11-17 03:47: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王瑞轩 邵法焕 贾洪福
摘要:沟通管理是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因素,是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沟通管理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沟通管理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策略,旨在提高该项目管理人员的沟通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农村污水处理事业服务。
关键词: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沟通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农村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中水体污染仍存在较大问题,我国60余万个行政村,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仅占6.7%。近3亿的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其中1.9亿人的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1]。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我国主要采取分散式模式对其进行整治。污水分散式处理旨在以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就近处理与利用[2]。放眼世界,分散式污水处理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3]。相比于城市的集中式处理,由于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具有投资少、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优点,该模式已成为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但是,随着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在全国大规模普及与推进,其项目沟通管理难度大这一特点逐渐显现,由此对项目实施形成一定阻碍。然而关于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的沟通管理研究尚且空白,并且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仍将有巨大的市场空间[5]。本研究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沟通管理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合理的解决策略。
1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沟通管理的状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具有实行代建制度、参建单位众多、工程周期长、施工地点偏远及分散、对施工地周围居民影响较大等特征。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作为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唯一县(区)级试点,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与着力点,大力推行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项目。该项目采取区政府委托国有企业对本区内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实行统一建设、管理的方式,计划建设约316座分散式治理设施,覆盖324个自然村,总投资约为27527.92万元。该项目按照“较大自然村独立、较小邻近自然村合建”思路,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方式分三批建设分散式治理站点,最终实现减少生活废水随意排放,改善农村综合环境,提升源头治污水平。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第一批次的站点工程验收工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由于一系列沟通原因导致在原计划第一批建设105个站点中,出现9个站点取消实施,23个站点更改工艺的重大设计变更,并且总设计变更数量高达208项,严重影响工程进度,进而影响区政府年度考核任务未完成。
1.2项目沟通管理基本情况
1.2.1农村村镇分布广泛且分散
根据建设部2007年发布的《村庄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显示,我国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几乎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网[6]。因此,我国农村污水处理问题面临基础设施差,污水排放网管不完善只能采取分散式处理方法。然而由于我国农村村镇分布广泛,人口居住分散,进一步为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带来不便。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项目进程中项目管理者、实施者和周围居民等人员之间因地域差异与生活习惯不同同样存在一些潜在的沟通障碍。
1.2.2项目参与方众多、关系复杂
目前我国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主要采取“代建制度”,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的管理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投资、质量和工期,并于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7]。在项目建设中引入代建制模式,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遏制腐败,规范市场[8]。然而代建制度下各个部门方之间的关系复杂,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中至少有投资单位、代建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参与方。如何减少项目代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营造和谐的管理环境,同时确保各项代建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成为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面临的艰巨挑战。
1.2.3项目干系人作用突出
农村环境整治不仅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村民作为本项目的主要项目干系人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项目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项目的设计、勘探与施工过程中都需要当地村民一定程度上的许可和支持。因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项目的环境改造特殊性,如施工过程中的异味产生等现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农村居民的沟通是其项目沟通管理的一大特点。
上述情况说明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具有其自身特点,这些不利因素将进一步构成项目沟通管理的阻碍。可见,做好有效的沟通管理是保障该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2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沟通管理的问题
2.1沟通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建单位及部门都自己特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和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单位在沟通中刻意隐瞒或扭曲部分信息,导致不同参与方之间获得的信息差异大。在面对信息不对称时,各单位之间难免产生误解和猜忌,由于缺少主动沟通的习惯,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推卸责任的局面时常出现,严重影响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时,项目管理人员欠缺沟通技巧,面对众多的相关方,特别是对村委会或农村自治组织等项目主要干系人,不掌握适当的沟通技巧,往往会激化矛盾,使项目无法顺利推进。
2.2周围村民配合意愿低
农村水处理工程相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言出现明显滞后现象,以至于污水尚未经过处理便由村民随意排放的现象非常普遍,更重要的是这使村民对随意处理生活污水的习惯根深蒂固。加上村民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见识千差万别,其中多数人还处在较低水平,对农村污水相关政策并不了解、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因此对污水处理项目配合意愿低。此外,由于农村污水处理属于区政府项目,不同自然村情况不同,很多时候村民切实需求无法反馈至区政府处理解决,导致村民反对项目实施。
2.3未建立项目沟通管理制度
许多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未建立有效的项目沟通管理制度,项目沟通管理多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各参建单位之间基本独立,均受业主单位项目经理统筹管理,几乎所有出现的问题都要向项目经理请示,影响办事效率。另外项目经理在各参建单位之间沟通协调工作量大,繁重的工作压力使项目经理疲于项目沟通管理。同时,虽然区政府要求业主单位加快项目推进,但基层不积极配合项目实施,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在面对农村自治组织及项目周边村民时,无法进行良性沟通,项目推进受到影响。
2.4项目需求变更频繁,缺乏有效沟通反馈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施工地点数量多、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便,实施方案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从调研至施工,时间间隔较长,外部客观因素与周边主要关系人主观因素共同影响,导致项目施工过程中需求变更频繁,各参建单位与周边主要关系人之间在修改方案过程中需要经常沟通,但是有些问题在沟通时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只能在事后再进行协调。未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及时处理,需要催促甚至反复催促才能得以解决,这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使施工成本增加,项目无法正常推进。
3 改善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沟通管理的对策
3.1提高认识,互惠互利
3.1.1提高沟通合作意识
各参建单位职责不同、立场不同,当进行沟通时容易产生分歧。但实则各参与方目标一致,都是为了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因此增强各参建单位人员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建立民主自由的沟通环境,使各参建单位可以自由地反映本单位的需求与难处;业主单位也广泛听取意见,权衡利弊,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支持。
3.1.2注意沟通技巧,尊重村民意愿
得当的沟通技巧可以大幅度提升沟通的实际效果。首先,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与村委会或农村自治组织等项目主要干系人代表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就村民的意愿与项目开展达成双方共识以确保其正常实施。其次,项目干系人代表需就生活污水项目公事积极与村民交流,并应在沟通过程中注意村委会公信力的树立与维护。最后,必要时项目管理人员需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3.2加强宣传,全民参与
3.2.1培养村民环保意识
为履行农村水体治理的国家意志,区政府等基层政权应强化与村支委、村委会进行沟通,向村民强化环保意识。有效的具体措施,例如可以通过组织村长或专项工作人员代领群众召开污水治理动员大会,利用基層力量展开宣传和协调工作。也可于农村人口流量较为密集的地方设立环境教育宣传专栏,对群众进行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项目和政策的认知程度。此外,项目管理人员也应在与村民的交流中传递科学、正确的卫生习惯,向其介绍项目实施的目的及其可到达的效果。
3.2.2建立需求表达机制
不同地区的污水治理需求不尽相同,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需求同样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所以,需要加快建立健全村民诉求的表达机制,搭建需求意愿表达的平台,由村民反馈具体诉求,再由基层政权向上逐层反映。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需求表达在制度保障下顺利落实,做到“全民反馈,有求必答”。
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村民对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项目的理解和支持,合力助推项目建设。
3.3健全制度,加强督导
3.3.1健全沟通管理制度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项目的复杂性导致在项目不同的开展阶段信息势必随着产生和需求的调整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项目内部工作协调组建立沟通制度及计划,以响应信息调整与变更。制度及计划在构建过程中应明确界定各参建单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其获取足够的信息内容。同时,还应注意根据沟通信息内容的重要或紧迫程度,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从而保证对人员安排和项目进行的控制与调整。
3.3.2设置项目协调工作组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参与方众多,其沟通协调工作需要管理者花费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可将部分工作从各级管理中分离出来,交由专门设立的“协调工作组”负责,并由业主单位统筹管理,进而提高项目沟通效率与管理能力。对于重要的沟通结论,“协调工作组”需留下正式书面文件,各单位签章确认后进行存档备查。
3.3.3增加政府专项督查组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所处地点均在各个自然村内部,范围广大,数量众多,项目干系人组成复杂,数目庞大,无法仅依赖于项目工作组成员开展沟通工作,故在本项目的沟通过程中应加强政府专项督查组的引导。具体来讲,可加强区政府统筹力度,要求镇街及村委会安排专人跟进项目进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鼓励村委会全程介入沟通管理及项目推进等工作。要求区政府设立定期专项例会制度,督促各镇街进行组织协调以及监管工作,并对各镇街项目推进情况设定考核目标。镇街加强组织协调力度,定期督办村委会,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组织协调过程中,必要时以镇政府名义出具正式文件,证明沟通参与方达成的共识,尽可能杜绝问题出现反复而产生影响项目推进的情况。
3.4及时沟通,按时反馈
3.4.1健全信息传输及反馈方式
积极开拓沟通方式,通过网络语音、视频等非正式沟通渠道可明显提高分散式项目的信息传递效果、促进反馈信息的收集。另外,项目内部工作协调组还需对各参与单位提交和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汇总、整理、储存及管理,保证信息数据可以随时调用和查阅,并且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3.4.2保障交流信息及时有效
为确保项目建设与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项目内部工作协调组需调动全员沟通积极性,营造一个平等合作的环境,形成言论自由和相互理解的气氛;项目参与成员要依照制定的制度与计划及时提交真实、清楚、简洁、准确的工作报告,报告还应覆盖信息的内容范围、发布时间以及反馈建议,以备后续参考。
4 结束语
在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容易导致沟通渠道不完善或沟通方式不当,进而会造成诸多影响项目开展的消极因素。因此,从思想认识、管理规范、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沟通管理优化就显得极为必要。只有提高项目参与方与干系人的思想意识,改善组织架构规范沟通管理,优化沟通管理手段,才能突破沟通障碍,提高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沟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协调统一的管理局面。
参考文献:
[1] 秦学,耿晓玲,李玉冰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进展[J].煤炭与化工,2015,38(8):26-31.
[2] Lens P, Zeeman G, Lettinga G. 分散式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概念、系统和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钱海燕,陈葵,戴星照等.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研究现状及技术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176-180.
[4] 陈吕军.我国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技术及政策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4,42(15):30-33.
[5] 侯怀恩,赵风兰,孟庆法.城镇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的发展前景[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5):77-79.
[6] 谢良林,黄翔峰,刘佳等.北方地区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19):8267-8269.
[7] 王旭新.简析工程项目代建管理模式[J].四川水泥,2019(9):161.
[8] 卫丽,靳金平.谈代建制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区别及优势[J].中国工程咨询,2010(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