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城市一定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织
时间:2020-09-29 04:06: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王彦
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Dipl. Arch. ETH Zurich)、瑞士建筑工程协会(SIA)会员,“40 Under 40”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goa大象设计总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客座教授。王彦关注城市更新,曾主持上海虹口区瑞康里城市研究等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实践。在高舒适度、微能耗建筑技术领域亦有丰富经验,其学术论文曾发表于国内外专业刊物。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形式似乎十分多样,那么除了像上海新天地的商业改造、北京打磨厂的艺术改造、常州青果巷的文化遗产开发之外,还有哪些形式呢?
在最近10年间,城市“微更新”改造形式显得越来越活跃。不同于“自上而下”的规模化开发项目,这些“微更新”项目面积都不大,大多是“自下而上”的老街区或者旧建筑的微环境改善。投资改造主体有街道政府,也有民间,我们团队这几年也积极投身于这样的改造设计活动中。
例如2015年大烟囱咖啡馆,2017年万创中心绿地改造项目等。2019年我们与几位青年建筑师一起合作设计的华阳街道微更新项目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项目由街道政府投资,对于长宁区秀水街的绿化系统、交通系统、便民建筑设施等进行重新梳理,作了整体而系统的改造和提升,受到当地街道和居民的热情拥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对一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人的共同记忆与财富。一些成为经典的历史建筑就是城市发展历史的物化,它浓缩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技术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因素,因而代表这个城市的一个时代。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强化了城市的特质,同时让人们的城市体验在时间维度上更加丰富立体。
我们在对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更新的过程中,如何留存/提取城市记忆?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城市记忆元素有很多,比如:空间尺度、建筑特征、生活习俗等等。
2019年,我们在上海市鸿寿坊街区旧改开发项目设计中,不仅保留了老里弄街巷空间的高宽尺度,保留了鸿寿坊里弄建筑特有的立面文化特征,同时巧妙地将社区市集功能植入到里弄建筑中, 形成富有海派建筑特色的公共空间。这些都是对当地城市记忆的提取和物化,并接入了崭新的当代公共生活的功能内容,整旧如故,与古为新。
我们在改造项目中如何平衡旧与新、商业开发与原有的生活节奏,从而赢得当地街区居民认同,实现良性的共存发展?
今天罗马的纳沃纳广场是由古罗马时期的斗兽场改造而来。当疯狂的体育竞技逐渐退出古罗马人的娱乐生活重点,原有的斗兽场看台被改造开发成了一系列住宅、商业等世俗生活建筑,而中央长达200米的竞技场地还是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成为今天游人如织的纳沃纳广场,历经几百年后,广受世界的认同,成为经典。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自古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旧的空间往往难以满足新的生活需要。我们改造旧空间,目的是为了提高当代人的生活品质,而不是为保护而保护。在商业开发的同时,积极地为城市创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周边环境的良性互动。我想,关于这些原则,古今中外都是适用的。
有什么您觉得不错的案例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相对于万众瞩目的城市中心历史街区开发项目而言,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对切实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义。
一个很棒的案例是上海长宁区的幸福里改造。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能受到周围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同,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开放性。场地周围分布着大量中小规模的旧式住宅小区,因停车场地的占用,这些小区普遍缺乏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将原有封闭的橡胶研究所办公园区的主街两端完全地向社区街道开放出来,巧妙地弥补居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缺失,并纳入到社区的循环系统。
上海幸福里 图/受访者提供
二是微改造。作为日常的社区型公共活动场所,浮夸的造型和表皮不会产生什么作用。设计巧妙地利用原有雨篷阳台等构件,因地制宜地以小尺度的改造方式营造出丰富有趣的交往空间,让不同的使用者在空间里有进退的自由,得到了社区邻里的一致认同。我觉得经过了诸多需要涉及居民动迁等市中心大规模改造开发项目后,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不涉及拆迁的社区型微更新项目的社会价值。
有些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新建的“老街”,以此作为文旅或者商业地产开发中的一环,有人认为这是假老街、商业味浓,没有真正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文旅地产建筑需要营造有体验感的文化氛围,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这些风貌再现的“老街”建筑可被理解为是对作为历史形式的当地建筑传统的传承,但文旅地产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老街”不能被凭空捏造出来,必须有场地的原有文脉根源作为依托基础,做到新老结合。
在您心目中,什么才是理想的城市?历史和现代要如何交融?
从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它一直在经历着各种程度的改造,每一个时代的城市改造活动中人类都面临着历史与当代如何交融的问题。然而,近100年间,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让这对矛盾显得异常突出。
理想的城市一定是历史与现代相互交织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丢弃历史传统,放眼望去,没有了历史传统的城市大多都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传统精神的表现形式需要更新,传统若不更新就意味着死亡。我們唯有把历史传统精神用当代的新方式传承下去,与古为新,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奔向一个崭新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