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戟了还要用枪 [枪还要挂在那儿吗?]
时间:2018-12-24 16:50: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小读者,一起读读下面一段话:“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在谈小说创作时说的。你知道那“枪”指的是什么吗?
不忙,咱们还是先来读读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的部分语句:假日里,天气闷热,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小读者,你注意到其中的“天气闷热”了吗?多余吗?当然不!因为,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这为后文中的“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点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早早地作了交代。再看看雨中的蔷薇花:被瓢泼大雨“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显得“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你觉得这样的叙述突然吗?不!在此之前,文章已经写了它“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像本文这样,在前文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件事、一种东西、一个人或一个问题,可又不作详细的叙述,只作一个简单的交代,我们把它称作为伏笔。然后,在后文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小读者,现在,你一定知道了那把“枪”是什么了吧。这伏笔呀,得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在同学们的习作中,老师常常会发现:有的内容前面提一下,后面却没有着落;或者前面一字未提,后面突然冒出一件事,或一个人,这不由让人产生疑问。请看下面一段话:
去年寒冬的一个下午,我很不情愿地去商店给姐姐买墨水。忽然我发现我们班的李小文竟在小区广场背着课文。我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我家里来了客人,没地方背书了,就到外边来了。后来,我就和李小文一同来到他家,互相背起来,很快就背下来了。
这段文字选自习作《同学李小文》,在这个片断中,我们发现其中的叙述不太清楚:前面交待“我”去商店给姐姐买墨水,到底买了没有?李小文家里来的客人走了吗?这些情节前面提了,后文却无着落,影响了文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看来小作者得在运用伏笔这方面下点功夫!他完全可以试着运用伏笔这种手法,使后文发生的事显得自然合理。小读者,你能帮帮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