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读后感 > 正文

    《共同富裕理论》个人读书感想

    时间:2023-04-01 13:10: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共同富裕理论》个人读书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部中国共产党茁壮成长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

      《共同富裕理论》是韩喜平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首先,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和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共同富裕观,接着讲述了建党以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并提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所面临的的问题,最后对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进行了阐述。书中提出,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社会对财富的创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分配,是社会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阅读《共同富裕理论》一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追根溯源

      书中提到,共同富裕思想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较早的历史研究。在我国古代,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是先哲对美好社会的理论探索。在我国近代,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理论作出了新的论述和实践。

      (一)文化动因:中国自古有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人从未停止过的憧憬和追求。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子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战国时期商鞅提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以平衡财富。西汉董仲舒倡导“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的均富思想。唐朝魏征力主“薄敛赋,轻租税”以减轻地租,促进民富。南宋朱熹提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请求朝廷减税。古代的共同富裕思想是简单朴素的均贫富思想,更多强调“共同”而非“富裕”,多数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但是却都表明,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

      (二)理论动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基本原则。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既体现在富裕的程度上,更体现在富裕的范围和富裕的主体上。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不同,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以追求大多数人的富裕与幸福作为根本原则和价值目标的。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彻底告别贫穷和落后,实现富裕;也要发展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即实现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共同富裕。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和遵循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实践动因:坚持共同富裕迎来了全面小康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探求救国救民和民族复兴之道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先后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也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实践,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艰辛奋斗、坚持追求共同富裕,才迎来了我们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局面。中国的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之道也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成功样板。实践出真知,未来要想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坚持共同富裕是不可或缺的致胜法宝。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

      回首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发展路程发现,我党始终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各代领导人的共同富裕思想进行了阐述,我按照百年党史的四个时期进行简单的梳理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运动,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运动,为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抗战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提供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创造了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对土地政策进行一系列探索,帮助穷苦人民翻身解放,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1950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获得了7亿多亩土地和生产资料。1953年,毛泽东提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同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本条件。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同时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建立并逐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中国从此走向了飞速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描绘了美好的宏伟蓝图。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且将“和谐”纳入现代化建设目标。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复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xx年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在高质量发展中稳步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三百尺竿头须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和对策

      虽然在过去一百年,我党一直坚持和贯彻共同富裕理念,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个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依然存在一系列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我们既要锚定宏伟目标不放松不懈怠,又要以务实举措解决好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效率与公平

      效率问题,即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实现共同富裕是以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为前提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还有待扩大。我国社会生产力在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都存在不平衡,加之我国人口多,文化发展参差,技术水平不够高,使得这种不平衡性显得更为突出,生产力呈现着鲜明的层次性。同时,全世界疫情常态化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刻影响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公平问题,即收入分配还不够合理。我国目前主要存在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三大差距”。针对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收入分配制度不够完善。税收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综合性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财富转移支付体制改革推进较慢,未能有效发挥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机制还没有形成,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低且增长速度缓慢。这些都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并可能破坏社会稳定。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做大蛋糕,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共同富裕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是发展生产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

      分好蛋糕,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匹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改革税制结构,通过扩大税基和提高征收能力来提高财政收入,开征新的税种,平抑财产性收入和占有差距。引导三次分配,鼓励富人捐赠,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在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中促进共同富裕。

      读完《共同富裕理论》,结合我处从事的工资社保工作,我对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问题有了新的思考。目前我国工资制度都多少存在着增长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制度等不同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些地区、群体分割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经济的失衡。从劳资角度出发,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是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推动工资和社保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完善合理的工资分配是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体制改革的一个良好补充,是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切实有效方法。短期内,合理的工资分配可以调整收入水平差异,缩小贫富差距;长期内,合理的工资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我们机关事业单位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过“要适当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工资待遇”,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可以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公职人员群体的工作效率更高,工作安全更加得到保障,从而更好为人民服务。

      社会保障肩负收入再分配职能,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弥补收入分配失灵。要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统筹做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加快补齐短板,把更多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改进不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调整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结构。持续壮大支撑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以此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共同富裕则是这个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