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感
时间:2022-01-14 09:24: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读《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感
读《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感
一、帝国主义的遗毒——现代中东的形成
1、中东之乱象
自阿拉伯之春以来,叙利亚内战、ISIS崛起、伊朗核问题,到最近的美伊冲突和新中东和平计划,中东局势依然一片迷雾和混乱。
距离一战结束已经一百年了,现代中东的问题根源,源自于一战帝国主义留下的遗毒
伊拉克:《赛克斯皮科协定》的产物, 在一战结束前,英国抢夺了法国势力范围内的摩苏尔地区(由于石油丰富),将其纳入伊拉克境内,在一战结束后,伊拉克建立了亲英政府,费萨尔担任国王,随后伊拉克于1932年独立。
叙利亚和黎巴嫩:《赛克斯皮科协定》的产物,法国一战后的势力范围,同属于叙利亚地区,后被法国拆分。
约旦:开罗会议的产物,原本不存在的一个国家,一块英国战略缓冲的设计,1921年从巴勒斯坦地区剥离出来,L形的国土,一条边保护了苏伊士运河,另一条边保护了伊拉克到巴勒斯坦地区的石油运输管道 。阿卜杜拉担任国王。
以色列:《贝尔福宣言》的产物,自此之后犹太人大举移民,经过《皮尔自治协定》和《联合国181号协议》,以色列于二战后建国,而建国之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加沙问题也一直璇儿未决
沙特阿拉伯:瓦哈比教派的伊本沙特(英属印度政府在阿拉伯半岛的代理人)在一战后,将哈西姆家族的侯赛因赶出圣城麦加,建立了国家。沙特家族尚武,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不停地扶持圣战组织,对付死对头什叶派,两只比较有名的是基地组织和ISIS。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土耳其国父推翻了巴黎和会上制定的《色佛尔条约》,通过武力确定了现代土耳其的边界,与此同时,库尔德人丧失了建国的希望,饱受折磨。
讽刺的是,大国在中东犯下的恶行,以始料未及的方式返回给了自己:欧洲难民问题、911恐怖袭击等等。
2、为何是中东?
奥斯曼横亘亚欧交通要道数百年之久,给欧洲人带来的恐惧和烦恼是可以想象的。
从地理上讲,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峡将俄国困在了黑海,苏伊士运河限制了英国人通往印度的航道,奥斯曼帝国的内陆又是亚欧沟通的要道。
从经济上讲,中东地区的石油极其丰富,二十世纪后,世界逐渐意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于是英法占领叙利亚、伊拉克地区,到美国多次出兵插手中东事务,无不是为了石油的利益。
从宗教上讲,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地,欧洲人从十字军东征开始,就梦想着将圣地从异教徒手中夺回。
基于上述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一个统一的、强盛的阿拉伯国家或泛突厥国家存在,而是希望这片地区分崩离析,自己好介入其中,大赚特赚。
3、为何中东乱象是从一战发端?
一战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意味着多民族的帝国难以为继,就算列强不插手其中,其内部的民族冲突、宗教冲突,都会导致帝国四分五裂。而帝国主义的参与,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地恶化。
书中描写的几个重大事件,包括《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赛克斯皮科协定》、《贝尔福宣言》、巴黎和会以及开罗会议,无疑加重了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的矛盾、阿拉伯内部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以及阿拉伯人民和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泛阿拉伯国家的概念始终是海市蜃楼,因为阿拉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差别迥异,远远超过他们的共同点。或许,由于缺乏强大的中央集权,这样派系林立、难以驾驭的大国能支撑一段时间,但技术和通信的进步几乎一定让这些差别甚大的文化和民族之间发生冲突。”
如同《人类简史》所述,历史是一种二级混沌系统,也许一战可以避免,也许奥斯曼帝国可以换一种方式生存下来。但无论怎么假设历史,中东的民族都需要面对自己几百甚至上千年积淀下来的矛盾和隔阂,这也是这一百年来,中东各民族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当然,这个版本的历史,也是由一系列必然和偶然的因素导致,包括帝国主义的各种谎言和愚行,以及劳伦斯们在阿拉伯民族独立事业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努力。
二、英国在中东的政策——充斥着愚行、谎言
英国向来奉行大陆孤立主义,目的是限制亚欧大陆上任何一个强大国家的崛起,为此,英国可以将任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当做棋子,甚至可以出卖盟友的利益,充斥着谎言与背叛。
同时,作为一个殖民主义国家,英国过分自大,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蔑视程度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另外,英国内部僵化的、互相倾轧的官僚体制,也影响到白金汉宫的决策。以英国伦敦为恒星,围绕在其周边运作的行星包括英属埃及、英属苏丹、英属印度,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意见的不统一,比如英属埃及和英属印度政权,都希望自己主导阿拉伯半岛的事务,代理人也分别选择侯赛因和伊本沙特两个死对头。并且,各个分局内部也存在着矛盾,比如针对是否在拉比格派英军一事,埃及远征军默里将军反对,而埃及军总司令温盖特则赞成。
这些因素也导致了英国在中东地区犯下的种种愚行和谎言。
1、加里波利、伊拉克、加沙等战役的溃败
由于对奥斯曼帝国军事实力的蔑视,和猪队友法国的各种政治诉求,英国放弃了对亚历山大勒塔这个叙利亚北部的薄弱地带的进攻,而是硬碰硬,选择在达达尼尔海峡登陆作战,结果惨败。
英属印度联军在进攻伊拉克地区时受到围困,尽管英国当局企图用黄金贿赂土耳其人放过被围军队,但是英国人对土耳其军队的蔑视,导致印度联军和援军一次次正面与土耳其人对抗,结果是尽数被俘,下场悲惨。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默里将军领导的对加沙地区的两次进攻,损失惨重,自己也被革职。
2、《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和《赛克斯皮科协定》
加里波利的溃败,意味着英国在中东战场速战速决的愿望破产。
此时,英国才想起很早就给自己递出橄榄枝的侯赛因。为了尽早结束战斗,英国人希望阿拉伯人在奥斯曼帝国后方起义,所以促成了《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阿拉伯人发动起义,而英国人承认阿拉伯民族在阿拉伯半岛到叙利亚广大地区的独立。
但实际上,这份协定与英国在伊拉克地区的诉求和法国在叙利亚地区的诉求相冲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赛克斯皮科协定》。
英国的这种欺骗行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作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为了尽早结束战争,并且保证自己在中东的利益最大化,英国可以不择手段
(2)英国对落后的民族存在着根本的蔑视,首先不认为阿拉伯民族可以起义成功,并且即使成功了,民族的独立也逃不脱英国在幕后的控制。
3、巴黎和会和开罗会议
本着这种思想,虽然《赛克斯皮科协定》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暴露在世人面前,但是在巴黎和会期间,广大的叙利亚、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地区仍然成为帝国主义的囊中之物。
虽然和会结束后,激烈的民族反抗使得英国和法国不得不重新扶持一个代理政府,但终究是傀儡,仍然摆脱不了大国的控制。
三、美国在中东的政策——无知的理想主义
美国也奉行一种孤立原则,自从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便不愿意参与欧洲那种尔虞我诈的政治外交活动,而是希望将自己那套优越的联邦和民主制度输出到全世界,作为灯塔指引大家。
因此,美国政府在中东事务的参与度基本是零,在向德国宣战后,才委派威廉耶鲁少数几个人介入中东局势。在巴黎和会期间,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民族自决,民主投票)虽然得到各民族的欢呼,但在复杂的中东问题上,根本行不通。而美国在中东的无知,也受到了作者的揶揄: “”这份报告开始,他建立了美国情报界的一个传统:对中东局势进行根本上的错误解读。在随后的95年中,耶鲁在美国情报界的后继者们将恪守这一传统 ”
在民间,以标准石油公司为首的企业,在中东大赚战争财,标准石油公司为了在石油竞争中抢得先机,在战前就秘密到巴勒斯坦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而在一战爆发后,利用土耳其人对石油资源的急需,窃取了巴勒斯坦地区大量土地的石油开采权,并且在战后,进一步获得了摩苏尔地区的石油开采权。对于资本家来说,没有任何道义可言,利益才是唯一目标。
四、犹太复国主义——一出不可调和的悲剧
1、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犹太复国主义最早由匈牙利作家赫尔茨提出,随即引起复国派和归化派的争论:
-复国派:很多国家都存在着反犹倾向,尤以俄国为甚,希望在应许之地耶路撒冷建立犹太人的永久定居点,免收反犹势力的折磨
-规划派:复国主义会导致犹太人与其出生国疏离,甚至被边缘化。并且耶路撒冷土地有限,无法养活全世界一千万的犹太人。
犹太富商罗斯柴尔德等人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一片土地,东欧和南欧受压迫较严重地方的犹太人首先移民至此。
2、《贝尔福宣言》的诞生
在一战爆发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惨剧使得犹太人意识到,少数民族在奥斯曼帝国没有安全可言。奥斯曼帝国的犹太移民,以农学家亚伦亚伦森主导,组建间谍网,积极联系英国,希望得到保护。而在英国常驻的犹太人,以化学家威茨曼主导,希望通过全世界犹太人的影响力,促使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建国计划。
而英国在1917年,才签署了《贝尔福宣言》,表明支持态度,但内部很多高官仍持反对态度,原因显而易见:
支持者:(1)犹太人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美国犹太人。而同盟国同样在拉拢犹太人。(2)犹太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包括金钱,技术等,很典型的是威茨曼提供的一种制造无烟炸药成分的技术。
反对者:支持犹太人建国,会导致阿拉伯民族的强烈反对,会影响阿拉伯起义,并且会使英国在道义上处于不利地位
事实上,《贝尔福宣言》公布后,引起的轰动超出了英国和犹太人的预期,而其后,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都在用各种方式欺骗阿拉伯人,与费萨尔签订《威茨曼-费萨尔协定》,同时加速犹太移民进程,进一步寻求国际强权力量支持,最终在30年后完成以色列建国。
犹太人和英美列强互相利用,以色列得以成为西方国家嵌入阿拉伯世界的一个楔子,结果就是四次中东战争,以及到现在为止,两个民族势不两立的局面。很难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谁对谁错,两个民族都承担了上千年的苦痛,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期望。但是西方世界主导下的、以暴制暴的冲突方式,显然不是两个民族和解的最佳方式。
五、劳伦斯——现代的堂吉诃德
劳伦斯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是英国军官,另一方面他是阿拉伯起义的主导者。这种身份的矛盾使得他纵然有着古典骑士精神,希望做一个阿拉伯世界拥立君主的英雄,但却始终是一个被束缚的堂吉诃德。劳伦斯说过: “我丢弃了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仅仅作为一个机遇的窃贼来生活,发现机会的时候就伸手攫取……这是一种外国舞台,我成日成夜地穿着奇装异服、说着奇怪的语言,在这里表演。代价是,如果角色演得不好,就要为失败负责。”
正如作者所说,“劳伦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是因为没有人关注他所在的战场”。劳伦斯在阿拉伯起义的成果举世可见,在是否向拉比格派军的辩论中,劳伦斯脱颖而出,并从此主导了阿拉伯起义,随后领导阿拉伯人民进行游击战,奇袭亚喀巴,攻陷耶路撒冷,最终进入大马士革。但实际上,1916年底,在阿斯奎斯政府倒台,劳合乔治的上台,战略重心逐渐向东线转移,劳伦斯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小,不得不通过各种政治权术违抗上级的命令。在巴黎和会期间,彻底被官方废黜。
另外,对于阿拉伯起义,我们也应该和劳伦斯一起思考,为什么要起义?阿拉伯世界的统一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可以说,彼时阿拉伯人的民族观念还没有形成,他们的起义是宗教认同,以至于很多教派不同的部落起义的原因单纯是为了黄金。在这样一个主体由部落组成的半岛,到今天仍然是以王国形式存在的,而沙特阿拉伯主导的阿盟仍然希望通过逊尼派的领导完成统一。
劳伦斯看到整个阿拉伯世界存在的种种难以逾越的矛盾隔阂,看到自己的努力实际逃不脱帝国主义的操控时,是否会怀疑自己做的一切事情有意义呢?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说过“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劳伦斯为阿拉伯世界独立付出了一切,得到的却是虚无缥缈,这,才是这个人物悲剧的根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