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比较
时间:2021-02-10 00:02: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陈莉娜 朱福胜 黄振坤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而良好的开端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的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课堂导入处理方式是不同的.以“平方差公式”一课为例,三位教师的课堂导入的方式就不尽相同,分别为故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实践活动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侧重于情境创设,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平台;提问导入法侧重于数学深度思考,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实践活动法侧重于对数学知识的多元表征,丰富学生认知表象.三种不同课堂导入也有其共同之处,表现在师生之间积极对话,聚焦数学知识本质.
【关键词】课堂导入;数学教学;初中数学;平方差公式
【基金项目】2018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问题探究的数学案例教学研究”(JAS180218).
一、“平方差公式”的教学认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1]可见,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教师如何将数学课标理念融入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以“平方差公式”一课为例,在设计平方差公式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
本文共选取三个“平方差公式”教学实录的片段.其中片段一与片段二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4.2.1(第一课时).片段三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9.4.2(第二课时).
从教材的内容整体上来看,人教版和苏科版都是在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以及整式乘法的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方差公式.即在学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后,引导学生观察其多项式结构特征,猜想平方差的公式的结构特征,这种教材处理方式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平方差公式刻画了多项式(a+b)与(a-b)相乘的规律,也为今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以及函数等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平方差公式”教学内容在两个版本的教材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顺序上来看,“平方差公式”是人教版初中数学阶段的第一个公式,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而苏科版初中数学阶段的第一个公式是“完全平方公式”,紧接其后才是“平方差公式”.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顺序上会有所不同,而其中的原因是教材编排的意图有所不同.我们可以知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表征是“相同”,而平方差公式表征是“相反”.[2]那么苏科版先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再学习平方差公式,则是从“相同”到“相反”的过程,这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也与苏科版教材编排更注重从整体上考虑的意图相一致.而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往往是呈螺旋式上升,即学生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的思维活动之后,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平方差的公式,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
二、“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案例
“平方差公式”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分别为故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实践活动导入法.该案例所选取的教学片段均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课堂实录,通过对比不同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的不同设计,分析不同的人课堂导入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它是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愿望.[3]
片段一:
(本片段选自云南省,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421“平方差公式”-马吕燕)
师:同学们,最近森林里的熊二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能帮他解决问题吗?
生:好.(同学们充满着好奇心)
师:光头强开了家租地公司,他把一块边长为m米正方形土地租给熊二种植.一天,他对熊二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增加10米,另一边减少10米,再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熊二一听,觉得没有吃亏就答应了.回到熊洞把这件事情和熊大讲了.熊大听后,和熊二说:“熊二,你吃亏了.”熊二很吃惊.同学们,你们能告诉熊二,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一脸茫然,老师拿起之前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通过折叠,将正方形卡片的一边长增加10米和另一边长减少10米,向学生展示,这块正方形地的面积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块边长为m米的正方形,现在我们把一边的边长减少10米,一边增加10米.好的,同学们,观察下,熊二有没有吃亏?
生:吃亏了.
(老师再用几何画板详细演示图形变化的动态过程)
生:原来的面积是m2,现在的面积是(m+10)(m-10),〖HJ1.3mm〗利用上节课的多项式的乘法,结果为m2-100.经过比较,面积确实变小了……
(二)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的过程,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数学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片段二:
(本片段选自浙江省,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421“平方差公式”-刘静)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研究了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计算,现在请同学们在你们课堂练习本上,写两个二项式相乘的式子.
生1:(x+3)(y+5)=xy+5x+3y+15.
师:这个结果有几项了?
生:四项.
师:那现在,把上式的多项式稍微改动,使得计算结果是三项?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下.
生2:(x+5)(x+3)=x2+3x+5x+15=x2+8x+15.
師:结果是怎样变成三项的了?
生2:合并同类项.(个别同学回答)
师:现在,还想让它的计算结果变成两项.想想看上述式子怎么改?
生3:(x+5)(x-5)=x2-5x+5x-25.
师:你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生3:上述式子,由计算结果由四项变成了三项是因为中间两个单项式合并同类项.那么我想着中间两项合并同类项之后,结果为0.
师:很好,那我们看看这两个多项式,这两个项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看到x与x相同项,5和-5是相反项.听好,现在的要求是,你们动手写出计算结果只有两项.
(学生动手计算后,老师选择两位同学的回答问题)
生4:(y-10)(y+10)=y2-10y+10y-100.
生5:(a+6)(a-6)=a2-6a+6a-36.
师: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到底怎样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结果会是两项的了?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引出平方差公式,总结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三)实践活动导入法
实践活动导入法,它指的是教师首先根据新知识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巧妙地设计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并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学习新知识.[4]
片段三:
(本片段选自江苏省,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942“平方差公式”-孙凯)
师:同学们,老师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卡片,在其右下角剪去一个边长为b(b
生1:阴影中的面积是大正方的面积形减去小正方的面积,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2.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则小正方形的面积为b2.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
师:那你还能怎么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了?带着这个问题,四人一个小组,合作交流.
(同学们合作交流之后,上台展示)
生2:我们将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分割成两个梯形,它们的上底是b,下底是a,高为a-b.那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a+b)(a-b) 2×2,即(a+b)(a-b).(如图5所示)
生3:我们将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分割成两个梯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a+b,宽是a-b.那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a+b)(a-b).(如图6所示)
生4:我们将阴影部分的图形面积先分成两个小的长方形,再将其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为,它的长是a+b,宽是a-b.那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得,(a+b)(a-b).(如图7所示)
师: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阴影面积为a2-b2=(a+b)(a-b).
……
三、“平方差公式”的课堂导入反思比较
(一)情境创设,为主动建构提供平台
弗赖登塔尔认为,“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情境问题是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所依托的背景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能促使学生对情境问题有所加工与思考.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为将新知识融入具体生动的情境,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重组原来的知识结构.例如,案例一中使用了故事导入法,恰恰利用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创造一个故事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个平台.事实上也证明,教师设置了“租地”的问题,成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处于一种充满好奇的状态中,主动、积极、有意识地想要去解决问题.
(二)深度思考,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深度思考,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探寻问题的实质,理解内在的数学逻辑联系,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例如,案例二中的教师以“计算结果的项数有多少”为导向,设置环环相扣问题链,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探究,这种提问导入法体现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性、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久而久之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品质就能得以提升.
(三)多元表征,丰富数学认知表象
多元表征,从表征的感觉通道来看,数学表征可以是听觉表征(如教师的言语等)、视觉表征(如多媒体展示)和动作表征(如折纸作图等).[5]显然案例二的教师过于强调听觉表征,这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完整理解.案例一与案例三的教师注重多元表征的结合使用,使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对其本质进行视觉化或体验化的阐述.由此可见,多种表征之间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进而逐渐完善学生的表征体系以及丰富学生数学的认知表象,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養.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的教学中,应积极采取多元表征形式,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加工,完善学生的认知图式,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本质感悟.
(四)数形结合,将代数问题几何化
数形结合的本质思想,是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简单、具体的图形表示,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直观化、生动化理解数学内在联系.例如,案例一和案例三的课堂导入教学设计都巧妙地抓住了“平方差公式”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切合点,将代数的问题几何化,充分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课堂导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能够引导学生用几何直观的思维思考数学的概念,多角度多方位探索数学的问题.
(五)师生对话,聚焦数学知识本质
有效师生对话,目的是揭示数学的本质,促进思考,挖掘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案例一的教师语言简练明快,绘声绘色,能将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那么这节课师生间的对话就显得生动有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思想的交流.案例二的教师能依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围绕问题打开思维.那么这节课师生间的对话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直击数学问题的本质,积极参与课堂数学活动中.案例三的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导入法,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并将学习的结论与同伴交流分享,学会自我表达、共享经验.那么这节课师生之间的对话,具有启发性与引导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摒弃数学冰冷的形式内容,从而聚焦数学知识的本质.
总而言之,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有着其不同的特性.而课堂导入的艺术在于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调动起课堂的氛围,使得学生最快进入教学情境中.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应是充满动态性,而不应该过于刻板、模式化,因而,课堂导入的方式,并不存在于好坏之分,而在于能否选取适当的课堂导入方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凯.发展符号意识,凸显思想方法——以“平方差公式”教学为例[J].中学数学杂志,2018(4):26-29.
[3]钟红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比较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4]韩晓雪.初中数学概念课导入方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5]杜青霞.高中生数学概念多元表征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