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为“西政精神”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时间:2021-01-10 03:44: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郭玲

    回归 作为西南政法大学81级的学生,付子堂的法律学术生涯从西政出发,又回到了西政。

    “法之理既在法内,更在法外。我们需要行万里路,经万件事,从沸腾的法律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将‘生活中的法同‘书本上的法理性地结合起来。”这段话印在付子堂所著的《法之理在法外》一书的封面,阐述着这位法学教育者关于“法”的理念。

    作为西政81级学生,付子堂的法律学术生涯从西政出发,再回到西政,成为这所中国法学法律人才的摇篮的掌舵者,已经超过10个年头。

    培养怎样的法律人才?这是付子堂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78级神话”留下哪些启示

    《小康》·中国小康网:西南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法律人才的摇篮。有人评价,西政的“新四届”(1978级~1981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中国法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知道,付校长是西政81级学生,也是西政“新四届”的代表。您如何看待这一“西政现象”,西政为何可以涌现出众多法学大家?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有两张靓丽的名片,一张是“西政精神”,一张是西政校友。1978年,西南政法学院以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的身份,成为当时全5所政法院校中唯一恢复高考招生的学校。当年全国法律专业招生仅有729人,其中西南政法学院首次以“绝密专业”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24名学子。

    那时候的西南政法学院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环境中,却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每当听到社会上议论“西政现象”“西政精神”时,我都会不由地想到群星闪耀的78级,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78级师兄师姐们的“歌乐岁月、青春年华”,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有益的启示?

    一是心系天下,志存高远。西政78级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经历过“文革”的磨砺,绝大多数同学上大学之前,都已在农村、工厂、军营等基层单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们有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患意识,具有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可贵品格。他们热爱专业,利用各种机會深入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使知识不断得到扩充,理想不断得到升华。

    二是博学广识,与书为友。78级绝大多数同学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赶上读书的好时光,但在西政4年的学习中,他们始终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珍惜分秒,不敢懈怠,甚至烈士墓、歌乐山、铁路旁,无一不是他们学习的课堂。

    三是恩师情厚,如父如母。西政一直有尊师爱教、师生关系融洽的优良传统。当时,教学用的是三段式模式:启发—指导—讨论,由此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甚至连课间10分钟老师都会细心解答学生的提问。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以一颗慈父慈母般的心,给予学生无限关爱。重庆是著名的“火炉”,盛夏炎热时,老师们会给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们带去冰棍和自己亲手做的绿豆汤。“绿豆汤”,如今已经成了78级同学最为熟悉的表达西政师生情的一个代名词。

    四是学术开明,思想活跃。当代著名的法律文化学者、西政78级梁治平师兄说过:“我的大学之所以无愧于大学之名,是因为她保有一种开放、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我曾经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其中成长,了解世界,认识自己。”

    西政78级是群体性成功,而成功的背后留给西政历史的,就是“西政精神”。他们与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一同起步,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程一路前行,与凤凰涅槃后的西政恢复重建休戚与共,他们演绎着精彩,取得了整体性成功,创造了“78级神话”。

    带着“西政气质”建功立业

    《小康》·中国小康网:“西政精神”是“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您如何理解“西政精神”?在您看来,它在如今的时代具有哪些意义?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洋溢着精神特质的大学。据我所知,全国现有的数千所高等学校中,有校训的比比皆是,但提炼出独特精神的大学屈指可数。风雨山城,孕育了西政砥砺前行的校训——博学、笃行,厚德、重法;钟灵毓秀,凝练了心系天下的西政师风,自强不息的西政学风,严谨求实的西政教风,和衷共济的西政校风。一以贯之的师风、学风、教风和校风,熔铸成生生不息的“西政精神”。

    我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会送学生们 “西政精神”,让他们带着“西政精神”走向社会和未来的人生。“心系天下”意味着宽阔胸襟、责任担当,“自强不息”意味着成长根基、发展动力,“和衷共济”意味着相濡以沫、同心协力,“严谨求实”则体现了一种为学原则、一种做事态度、一种做人品格。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终于正式颁布。这座中国法律史上的光辉里程碑,是无数法律人历经数十年的努力所铸就的。其中就有我校的资深功勋教授,被誉为“当代民法活化石”的金平老先生。66年前,金平老师与民法结缘,从此立志为中国民法事业发展奉献一生。他曾三度参与民法典的起草,到今年民法典颁布时已98岁高龄。金平老师的“西政故事”,很好地印证了知行合一的真理性——既要志存高远,更要奋发行为;别怕路远,要不停地走,脚下就是光明的未来。可以说,金平老师是“西政之士”的杰出代表。

    我希望,从西政走出的每一位“西政之士”,都能带着“西政气质”去建功立业,都能永远保持奋发行为之高远志气、奋力作为之无畏勇气、奋勉修为之赤子心气。

    我深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西政人必将知危图强,更加攻坚克难,更加奋发作为,使学校的红色基因不断焕发出无限生机,为“西政精神”注入新的时代活力,使西南政法大学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小康》·中国小康网:您希望来到西政求学的学子们,在西政学到什么?您对于他们走入社会又有着怎样的期待?

    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是一所饱涵着文化底蕴的大学。当年,教育部评估专家曾高度肯定我校的两大办学特色,即务实教育和论辩文化。进入新时代,论辩文化正在转型升华,融入了说服与包容的新内涵,体现着共商与共享的新理念,散发出理性与平和的新光辉。对于新一代西政人,我希望学生们能从人类交流的大视角出发,掌握说服技能,善于换位思考;学会以理服人,实现沟通与交流的良性发展。

    人类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法学教科书,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撰的《法学阶梯》。重庆处处梯梯坎坎,大家在山城学以成人,最与“阶梯”有缘,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大学三阶”,即大学的三个阶段。本科生阶段是“初阶”,重在积累知识;硕士研究生阶段是“进阶”,重在运用知识;博士研究生阶段是“高阶”,重在创造知识。

    我希望每位西政学子走出校门后,都能成为“西政精神”的一颗种子,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落地扎根、发芽成长,在“西政精神”的雨露滋润下,花开四时、生生不息,尽显坚韧不拔之志。

    西政的三次创业

    《小康》·中国小康网:翻看西政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的创业史。在时代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创业背景是什么?

    付子堂:西政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创业。1950年初,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西南军政委员会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创办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9月20日,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当时的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大学法学院、云南大学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在歌乐山下、烈士墓旁挂牌成立西南政法学院,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担任西南政法学院首任院长。众多革命前辈,夯实了西政第一次创业的牢固根基,也注入西政鲜明的红色基因。

    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学院被迫一度停办。1977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批准西南政法学院在全国政法院校中率先复办;1978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南政法学院为全国重点大学。这标志着西政第二次创业正式开启。1995年4月12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西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2002年,渝北校区启用,标志着西政开始进行第三次创业。2003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8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同年10月,成为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部市共建”高校。2017年12月,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法学一级学科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法学并列全国第二,共同入围A级学科。这也是重庆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中唯一入围A级的学科。

    2019年12月24日,我校法学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获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我校经教育部批准,新增“新闻学+法学”“法学+工商管理”和“法学+英语”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全国招生。我校是西部首个获批该项目的高校,呈现了法学风格卓立、学科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培养怎样的法律人才

    《小康》·中国小康网:在西政70周年校庆大会上,您提到,要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继续强化西政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务实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宗旨,西政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付子堂:我们要不断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新的发展支点,打造法学一流学科高峰,推进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学科、国家安全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高原建設,构建高峰、高原协调发展学科体系,深入实施法学一流学科巩固工程、新闻传播学学科强基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工程、新兴交叉学科提升工程、学科创新团队品牌工程,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联动发展。

    我们要进一步建成在全国全球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法治及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大科研”工作体系,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主动融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大潮之中,聚焦多学科高度融合团队建设、高水平学术成果培育、高层次重点基地建设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形成“崇尚学术、潜心问道”的良好学术氛围,铸就优势与特色并举的“西政品牌”。

    我们还要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统筹建设。衔东盟而辐射寰球,拓丝路以遍播法音。

    《小康》·中国小康网:新时代的法学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付子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政法院校要牢固树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高校法治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地位并贯穿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各领域。“四化”不仅是总书记对法治专门队伍的最新要求,也是政法院校新时代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今后,学校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接班人,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作出西政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注入 活力 精神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