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紧扣修饰语,知人助解文

    时间:2020-12-27 20:28: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世华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2中的《故都的秋》描绘了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清”“静”本是景物的特点,而“悲凉”却是人的心情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人的心情特点与景物特点融合为一呢?笔者是这样引导教学的。

    紧扣景物修饰语,从修饰语中感受“悲凉”。作者写故都之秋,精选了“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雨后话秋”“北国秋果”五幅画面。这些画面很好地表现了故都之秋“清”和“静”的特点,但“悲凉”一词却没着落。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将五幅画面中的秋景一一列举出来:房屋、天色、日光、牵牛花、槐树、秋草、蝉声、秋雨、秋果等。学生列举之后,笔者提问:“你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能答出“感受到故都之秋清和静的特点”,只有少数学生能答出“感受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笔者请这些学生回答“如何有悲凉之感”时,这部分学生只能从中心句出发回答:“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鉴于此,笔者又引导学生从这些景物的限制语或修饰语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很快發现,作者选取的景物都附加了一定的限制语或修饰语:“房屋”是“破”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日光”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牵牛花”长在“破壁腰中”,“秋草”是“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槐树”的叶子已经落下来了,“蝉声”是“衰弱的残声”、“秋雨”是“息列索落的”。笔者再次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限制语或修饰语:“这些限制语或修饰语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有学生答“悲凉”,有学生答“凄凉”,有学生答“伤感”,也有学生答“落寞、忧伤”。笔者趁机指出:“这些限制语或修饰语既是对故都秋景的限制与修饰,也是作者心境在故都秋景中的折射,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地,恰当地使用限制语或修饰语也是作者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些限制语或修饰语正好表达了作者的心绪,这种心绪迁移到景物中,自然也就成了景物的特点。”学生恍然大悟,不仅理解了故都景物“悲凉”的原因,也掌握了景物描写中限制语或修饰语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知人论世,使“悲凉”更具体。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散文理解,知人论世都是很好的理解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故都之景“悲凉”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作者的生平简介,从中挖掘作者在赞美故都的文章中出现“悲凉”一词的原因。经过网络查找,小组整合,学生对作者郁达夫的人生经历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20世纪的30年代,中国大地连年内战,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着,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常年在异乡漂泊,饱受人间的愁苦与辛酸。笔者在此基础上引导:“作者的经历是辛酸的,也是痛苦的,更是凄凉的,能不‘悲伤‘伤感吗?既然作者经历充满了‘悲凉之感,那么,在他的作品中,就不免会留下一些痕迹。”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立即反应过来:“是啊,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充满了‘悲凉感受,他的作品中肯定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印迹。”笔者相机指出:“作者笔下的‘悲凉不仅写出了故都景物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观赏故都景物的心态,更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受。这就是散文的魅力。”

    最后,笔者又补充了20世纪30年代散文作家共同的写作倾向:借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受,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表达自己的淡淡哀愁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弄懂了这些,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故都之秋景物“悲凉”的原因了。

    (作者单位:襄阳市南漳县第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相关热词搜索: 修饰语 知人 紧扣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