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分析及分布规律
时间:2020-12-05 14:06: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陈占凤
【摘 要】目的: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分析。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96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该疾病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呈现年龄特异性、合并症特异性。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83%(46/48),生活质量得分(72.2±3.7)分,症状改善时间(7.4±2.2)d,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08%(37/48),生活质量得分(86.5±4.4)分,症状改善时间(5.2±1.5)d。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和患者身体状况相关,采用中医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起效时间较长。
【关键词】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布规律;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9--02
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患者胃黏膜上皮、腺体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病变,包括数目减少以及明显萎缩等,会导致疼痛、食欲下降、贫血等病症。中医学按诱因将该疾病分为多种证型,脾胃湿热是证型之一。此前常规治疗较为重视病情缓解,对该疾病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的研究相对不足,2017年5月—2018年10月该院就上述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8.2±3.7)岁。对照组4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8.4±3.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该次调查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分组治疗前,以多维度分析法进行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布规律的研究,设定年龄维度、合并症维度、性别维度、体重维度。年龄维度以中老年人和其他人群作为两个小组,以40岁为分组标准;合并症维度以消化系统合并症和非消化系统合并症为分组标准;性别维度以男、女为分组标准,体重维度以超标体重和非超标体重为分组标准。完成分析后,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组常规应用西医成药治疗,强调镇痛、缓解病情。观察组采用中药治疗,应用三仁汤作为核心方剂。取10 g薏苡仁、8 g白蔻仁、20 g杏仁、10 g半夏、12 g藿香、8 g赤苓、4 g泽泻、10 g淡豆豉、8 g厚朴、10 g猪苓,以400~600 mL净水,煎煮至260~300 mL,滤除药渣,取药汁200~240 mL,放至适宜温度,分早晚两次服用。每天用药一剂,随症加减。两组均以10 d为一个疗程,持续进行3个疗程治疗,对比治疗效果。调查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检验计数资料[n(%)],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3 观察指标 了解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布规律,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时间。其中生活质量以SF-36量表进行调查,症状改善指患者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者痊愈。
2 结果
2.1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发现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布规律存在兩方面特异性,即年龄和合并症,性别和体重不影响疾病发生率。
2.2 患者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更长,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脾胃湿热型是其中医证型之一,指患者脾胃湿热导致的慢性胃部炎症。当湿热郁结于患者脾脏、胃脏等处,会导致两处脏器功能受阻,脾失健运、胃失纳降,从而导致患者膏粱厚味、饮食不调,形成湿热症状[1]。西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复杂,包括饮食、遗传、辐射等。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医辩证理论以及西医理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的分析带有一致性,即强调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作用。中医学更强调脏腑失和对机体功能、脏器功能的破坏,将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视作冲气失和、气逆于脾胃形成的症候[2]。这也为其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即在对症下药的同时,考虑标本兼治,同步重视清利湿热和机体缓慢调理。
3.2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
最初进行相关研究的欧美学者发现,年龄越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越高,如美国西海岸、西欧部分国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平均年龄为43.3岁,其中40岁以上患者占比73.8%,50岁以上患者占比59.4%,而30岁以下患者,占比仅有6.2%左右[3]。
3.3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脾胃湿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之一,其治疗也更多强调中医理论的作用。该次研究中使用的三仁汤,最早见于《医源》,方剂之中,薏苡仁、白蔻仁、杏仁为“三仁”,薏苡仁可治疗脾虚泄泻,以及由于脏器问题导致的湿痹拘挛等消化到疾病,白蔻仁可理气,应对燥寒湿症候,对胃部疾病的治疗效果突出,杏仁具有抗炎作用,也能镇痛。半夏、藿香等作为辅助,可以进一步发挥药剂作用,缓解疼痛等病情的同时,实现机体功能的缓调慢理,实现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年龄和患者身体状况相关,采用中医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起效时间较长。
[参考文獻]
谢梅娟,徐国良,朱翠英,等.藿朴夏苓汤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效果及根除率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3):213-214.
吴逸舟,刘晏,乐琦琦.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J].中成药,2018,40(12):2732-2735.
李呗呗,张锐丽.半夏泻心汤加减对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