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苟且式平衡
时间:2020-11-28 04:05: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方子
“平衡”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状态。一个人喜欢说话,却不能够不分场合,每到一处都高谈阔论,习惯与情境需要平衡。一个人特别喜欢自由,却不应该吃了饭不洗碗,出了汗不洗澡,性情与正当的生活规律也需要平衡。
喜欢平衡本身不是一种错误,如果这种平衡有利于生活、工作,不违反道义、规则,它就是正常的。生活中还有一种平衡是苟且式的,这种平衡的特点是:奉行“无为”或“和稀泥”哲学,无视起码的是非与正义,一味追求所谓的“宁静”。
这种苟且式平衡,自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清代穆彰阿吹捧曹振镛:“老师德高望重,京师谁人不知?声名如师者,怕空前绝后矣!学生正欲求教为官之道。”曹哈哈大笑:“告诉你也无妨,此亦无他,唯多磕头,少说话而已。”曹振镛为什么主张“多磕头,少说话”?他不想惹是非,只希望通过搞苟且式平衡,博得人人的好评。
从根本说,热衷于苟且式平衡,无非是为了眼前那点利益。很多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想因为别人的事得罪人,以免坏了自己的“好人”形象;还有人则是遵循“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想赢得上上下下的认可,以便官做得更大。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如果排除眼前那点小利,其人生的大盘实际上是亏损的。一个人无论是从政、为文,还是教书、经商、做科研,都需要担当。无担当,见眼前一点小利就动心,看到一丝风吹草动就以为山崩地裂来临,这种人必然做不了大事,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人生辉煌。
就社会来说,良好的风气需要社会成员普遍的道义支撑。道义何来?从我们的血性中来,从我们对正确事物的坚持中来,从我们临危时的担当中来。自己有了正义感,帮助了别人,别人在碰到类似的事情时,也会出手相助,我们置身的世界就有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正义得不到伸张、善意得不到鼓励,正直、善良的人就可能流血又流泪。
消除苟且式平衡,我们应该有所作为。对所谓的“中庸”文化要保持必要的批判。固然,中庸之道教导人们不走极端,也不是没有其合理性,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处事时更冷静理性。但中庸文化的缺陷在于可能丧失原则立场,走向混淆是非曲直的歧途,久而久之,我们的生活中会少了勇士多了懦夫、少了真人多了犬儒。
在現实中,人们都希望生活环境更加美好。对没有担当、奉行苟且式平衡的人,我们不妨认清其真实面目,以多种方式给他设设“阻击阀”,使他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在这方面吃的亏多了,他才会反省,其他的人也才会从他的身上得到教训。如此,唯唯诺诺的人少了,仗义执言的人多了,人间应该有的正道才能得到更好彰显。
责任编辑 / 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