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新年祈福“神器”

    时间:2020-05-29 03:48: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毛予菲

    周代“者生”鼎,内铸铭文“者生用吉金乍(作)寳鼎”。

    庚子鼠年的春节,京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网上展览。2020年1月16日,“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南9号展厅开幕,30多件(套)新年主题文物亮相。同时,精美图片上线官网,为观众提供了一次宅在家“云看展”的机会。

    展品中, 周代“者生”鼎,内铸铭文“者生用吉金乍(作)寳(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寳用享”,祈愿子孙万年;

    汉代“大吉羊”鱼鹤纹洗是当时的一件盥洗用具,“大吉羊”谐音“大吉祥”,鱼代表富贵有余,鹤代表益寿延年;

    汉代鎏金“中国大宁”神兽纹镜,外缘上一周刻有篆书铭文,“……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刚(纲)”,祈愿国家统一、安定繁荣;

    明代青花仰钟式杯,色泽鲜丽、绘制细腻,瓶身上画羊,取三阳开泰、万象更新之意;

    明代青花松鼠葡萄纹罐,器身绘有松鼠和葡萄,纹饰构图繁密,寓意多子;

    清代剔红花果纹如意做工精美,雕有仙桃、石榴、佛手、蝙蝠、鲇鱼等图案,寓意多福多寿……

    每一件文物,都表达了古人对新年的美好愿景。

    明代青花仰钟式杯。

    清代剔红花果纹如意。

    清代剔红剔彩花篮式盒。

    天子祭器

    古人看重祭祀,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战争。尤其是在一年之始,人们要对过去的一年进行回拜,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年进行祈福。

    早在5000多年前,年头岁尾的“腊祭”活动就诞生了。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无力改造自然,要办事情就得乞求天地神灵的庇佑。据《史记》记载,黄帝是第一个祭天地的人。“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意思是,黄帝安排左右大监共同管理国家,邦国和谐,天下太平,于是他多次进行了“封禅”——一种祭祀大典,感谢天地与山川群神的饋赠,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虞舜继位后,自然而然地沿袭了祭天地的传统。除此之外,他开始举办祭祀先人的大礼。《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禘(音同第)黄帝而祖颛顼(音同专须)。”意思是,虞舜常常通过“禘”(一种极为隆重的典礼),来祭奠他的祖先黄帝。后来,这种缅怀先人的祭祀礼仪也流传下来。

    到了夏商周三代,人们对祭祀越来越重视,过年俨然成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各种青铜礼器随之诞生,其中就有敦实浑厚、足大底宽的青铜鼎。

    鼎最初是人们吃饭的食器,专门用来盛各种羹类、肉糜,相当于现在的菜盆汤锅。相传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成九个州,命九州的人都献上珍贵的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将全国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都刻在上面。在夏禹看来,有了九鼎,便掌握了天下万民的“饭碗”,必会受到尊重与敬仰。于是,他将造好的九鼎放在夏都阳城,将其视为镇国之宝,世代传承。后来商汤灭夏,就把九鼎迁到了商都亳,周武王灭商后,又把九鼎迁到了周都镐京。鼎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了尊贵与权力的象征。

    当周武王迁回九鼎后不久,儿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希望继承父亲的遗志,在“有夏之居”的“土中”洛邑(今洛阳)建立新的都城,以便更好地管理东边广阔的领土。建新都自然离不开迁鼎。于是,周成王拉着父亲千里迢迢从商都运来九鼎,往东边走。刚到洛邑时,九鼎突然像生了根一样,怎么也拉不动了。周成王觉得,这就是天意,便命人在原地修筑了祭台。由此,九鼎被搬上祭台,象征王权的青铜鼎成了天子的祈福“神器”。

    渐渐地,其他青铜鼎也被当做祭器,出现在天子的新年祭祀台上。据考证,此次展出的周代“者生”鼎,就曾为某君王祭祀所用。此鼎腰部浑圆外凸,造型浑厚,霸气十足。鼎身玄纹从饕餮、夔(音同葵)龙、虬等生活中的鸟兽变化而来,可见其铸造还有为生灵万物祈福的寓意。

    铭文“贺卡”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微,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希望取周而代之,对九鼎产生了觊觎之心。首先发难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庄王即位后,兴修水利,力行改革,国富兵强。公元前606年,他兴兵中原,一路打到了洛水边,在周代都城洛邑郊区陈兵示威。周定王迫于形势,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君。狂傲的楚庄王咄咄逼人,问王孙满“鼎之大小轻重”,潜台词是——九鼎多大多沉,我想问清楚,好在取代周天子后,运到楚国去。这则“楚王问鼎”的故事后来被司马迁写进《史记·楚世家》,成了“中原问鼎”成语的出处。后来,秦国为了争夺九鼎,曾出兵东周,跟东周国君强行索要。野心勃勃的齐宣王也想把九鼎抢过来,最后被周王的使臣说服,才没有出手。

    王子午鼎。

    大克鼎。

    清代粉彩番莲开光“福寿”文葫芦式挂屏(左)。清代白玉“赏心乐事”文带扣(右)。

    汉代鎏金“中国大宁”神兽纹镜。

    国力每况愈下,周天子自己也穷得叮当响。据《左传》记载,周平王姬宜臼死后没钱办丧事,儿子派人到鲁国,求鲁国给予资助;周桓王姬林死的时候,因为没钱,葬礼拖了7年;周襄王姬郑死的时候,后人又派人去鲁国求资助办葬礼。都穷到这个份上了,周王室还是没有停下铸鼎的脚步。1928年,洛阳发现了东周天子大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鼎。但因为鼎壁造得太薄,鼎足上出现了裂痕。与同时期诸侯所制的结实华丽的青铜鼎相比,这座天子鼎实在寒碜。

    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而青铜鼎成为考古的标准器,其内壁上的铭文,印证了历史的辉煌和激荡,也为后人留下警示与祝福。

    西周早期大盂鼎,为康王时贵族盂所做的祭器。此鼎壁厚,腹部横向宽大,造型雄伟凝重。器内铭文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册命盂的事,文中有一句:“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大意是说,商纣王好酒,不思其过,最终国灭邦亡。盂以此告诫自己、警示后人。

    周孝王时期的大克鼎,腹部浑圆,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饕餮纹,鼎耳相对有龙纹,造型庄严,重约200公斤,其主人是当时一个叫做克的贵族。从内壁上的铭文来看,克铸造大鼎,是为了祭奠祖父的在天之灵,赞美他谦逊的品质、宁静的性格和美好的德性,并颂扬英明的周天子,感谢他赏赐的红色祭服、耕种的田还有土地上的奴隶。在铭文的最后,克再三祈愿:天子的美意,祖先的恩泽,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远享用。

    楚国宰相、庄王之子王子午所铸的一座青铜鼎,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腹部攀附着六条浮雕夔龙,兽口咬着鼎的口沿,兽足抓着鼎的腰箍,浑身动感十足。有意思的是,王子午鼎的腹部有一根束腰,看似好像被一条腰带紧紧地扎了起来,“腰身”纤细,与其他青铜鼎的造型截然不同。据《史记》记载,楚灵王喜欢细腰,反感肚大腰圆的人。楚国官员为了迎合他的喜好,纷纷节食减肥,从此有了“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王子午鼎束腰这一独特造型,大概就是因为楚人“好细腰”的审美。

    此鼎内壁也有铭文,其大意为: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

    王子午在鼎上记录了自己任宰相期间,屡次北伐东征的赫赫战功;他告诫子孙,要勤政爱民;他还在铭文中祭奠先祖,为后人祈福。

    吃喝玩乐

    如果说,夏商周三朝的新年是一场严肃的祭祀活动,那到了汉代,过年被逐渐娱乐化,变成了全民吃喝玩乐的节日。

    西漢时,每年腊月初一,民间有傩(音同挪)戏表演。傩戏表演者,必须按角色戴好彩绘面具。在表演中,有些演员甚至要举起点亮的火把,以驱逐恶鬼,清清爽爽地迎接新的一年。

    傩戏表演后,富足的家庭会齐聚一堂,共同享用丰盛的宴席。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年夜饭。

    宫廷的元旦日(正月初一),则是从群臣入宫朝贺开始的。待天子赐酒食之后,便举行“九宾散乐”(即乐舞百戏),君臣同庆,热闹非凡。

    汉朝过年,铜镜替代了青铜鼎,成为宫廷里的“祭祀礼器”。此次展出的汉代鎏金“中国大宁”神兽纹镜,属于西汉新莽年代,镜子的主人应为建立新朝的外戚王莽。纹镜表面鎏金、两个钮座上的柿蒂纹间各有一兽头。镜边有铭文:“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裳元吉,有纪刚。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祥。”期盼国家和平安宁,祈愿世世代代昌盛繁荣。

    平民百姓也逐渐有了新年专属的“吉祥物”,比如中国最早的压岁钱“厌胜”或称“压胜”。这种钱并不是真正的货币,而是一种纪念币,其正面刻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等吉祥话,背面则是龙凤、龟蛇、星辰等吉祥图案。每到新年,百姓们将这种装饰钱币戴在身上,以求好运连连。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还有明清时期的青花仰钟式杯、青花松鼠葡萄纹罐、剔红花果纹如意等等。这时,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对“祈求福祉”更直白的表达方式,福禄寿、多子多福等元素渗入生活用品、观赏物品中。

    明清宫廷过年,花瓶、纹罐等装饰品自然都不能少。清宫里,乾隆皇帝最喜欢的还是如意。乾隆60岁大寿时,大臣们投其所好,集资进献了金丝编制如意60柄,共用黄金1361两(约42546克)。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乾隆,还曾为如意作诗多首,“新年符吉兆,代语得心闲”。意思是:它不仅是新年吉祥之物,还能自由闲适地表达我的内心。

    清宫过年仪式众多。为了图个好兆头,各宫宫内要摆吉祥盘,盘子里放青苹果、红枣、栗子、磨盘柿子各5个,谐音“清平五福、早早立子、事事如意”。皇帝对宫内宵果盒子的摆放十分在意。乾隆十四年(1749年)腊月二十三,距那年春节还有7天,皇帝亲自过问了养心殿和重华宫摆果盒的事情。太监宫女们不敢懈怠,用52样糖果,52样蜜饯,摆出了26款不同造型的花鸟图案。乾隆看了,很不满意,于是下旨重新摆。最后御茶房绞尽脑汁,用蜜饯摆出“五福捧寿”“岁寒三友”“吉庆有余”等图案,乾隆看了才点头。

    过年期间,清宫“交响乐团”负责演奏中和韶乐,祈福新年。与大臣大大小小的宴会上,音乐响起,皇帝入座,咏唱《元平之章》,“四海升平泰运昌”;宴会结束,音乐再次响起,皇帝起座,咏唱《和平之昌》,“士庶欢忻乐太平”。

    元旦开笔也是清宫中的“祈福”礼仪。每年元旦日子正(零点),皇帝在养心殿御笔书写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之类的吉祥语,为新年祈愿。比如“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所愿必遂,所求必成,吉祥如意”“愿共天下臣民永享升平”。

    回顾过春节的历史,从夏商周的青铜祭器,到汉朝的压岁钱,再到明清祈福如意,过年的礼仪在变,吉祥物在变,不变的是祈福文化,还有人们的美好愿景。

    相关热词搜索: 神器 祈福 新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