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同姓集团舞台上的女祖先与女神】胡氏宗族的祖先
时间:2019-02-05 04:4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宗族、联宗组织及同姓集团均为以父系继嗣关系为基本组织原则的社会群体,男性祖先往往成为追溯共同世系、凝结组织的核心。在岭南冯氏宗族和同姓集团的舞台上,冼夫人作为女祖先和女神成为剧本的主角。本文拟使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岭南冯姓发展之历史文化资源、冯姓族谱谱系的构建、冯氏宗祠及祖茔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冼夫人在影响冯姓组织形貌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还探讨了活动主体对女祖先、女神之态度以及如何努力控制男女祖先之平衡关系。
[关键词]宗族 同姓集团 祖先崇拜 民间信仰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9-0107-07
宗族、联宗组织及同姓集团均为以父系继嗣关系为基本组织原则的社会群体,男性祖先往往成为追溯共同世系、凝结组织的核心。在岭南冯氏宗族和同姓集团的舞台上,冼夫人作为女祖先和女神成为剧本的主角。本文拟使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冯姓发展之历史文化资源、冯姓族谱谱系的构建、冯氏宗祠及祖茔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冼夫人在影响冯姓组织形貌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此外,还将探讨活动主体对女祖先、女神之态度以及如何努力控制男女祖先之平衡关系。
在当代的冼夫人信仰中,冯姓的信仰活动显得尤为突出。由于冼夫人与冯宝的联姻,众多冯姓后人将冼夫人视为祖先和祖先神,称其为“祖婆”。高州旧城冼太庙亦被视为祖庙,成为冯姓寻根问祖的祭拜中心。但如果考虑到冼夫人与冯宝之后代传至第五代高力士后即世系无考、而许多冯姓支系又是宋代以后才迁至岭南,那么这种认祖现象就显得耐人寻味了。岭南冯姓为何要以冯宝和冼夫人为始祖,它们是如何发生的,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一、作为资源:冯氏家族・冯冼政治联姻・冼夫人信仰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当代情况来看,岭南冯氏宗族和冯氏同姓集团的形成、组织构成与活动和这里要讲到的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简而言之,岭南冯氏宗族与同姓集团形成的基础在于对冯氏家族的祖先认同,而冯氏家族在岭南历史舞台的显赫则始自冯冼的政治联姻,冼夫人的历史地位及冼夫人信仰又使得冼夫人成为冯氏家族的核心人物,并影响到岭南冯姓宗族和同姓集团的组织形态、活动内容与形式。
首先,这里所说的冯氏家族指的是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活跃于岭南地区、以冯业为入粤始祖的冯氏九代子孙。岭南诸冯氏族谱每称祖先,“光史册而载邑乘者,代不乏人”并非虚语。冯氏家族先祖或成员冯跋、冼夫人、冯盎、高力士在正史中都有传记,冼夫人及其后代冯盎、冯智戴之传记还屡屡出现在地方志中。① 下面以史书记载为主,并参考《冯君衡墓志铭》、《高力士神道碑》等相关碑刻材料,将冯氏家族世系整理如下。
(1)冯业,北燕王冯弘(北燕王冯跋之弟)之子。公元435年,北燕灭于魏,弘出奔高丽。次年,弘死于高丽,冯业承父命领三百人浮海归宋,留于广东新会。
(2)冯业之子,文献无载。
(3)冯融,冯业孙,为梁朝罗州(治今广东化州)刺史。
(4)冯宝,冯融子,梁大同(535-546年)中,娶冼夫人为妻,授高凉太守。梁末卒。隋追赠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高凉冼氏女,世为南越首领。由梁至隋,多次平定地方叛乱。陈册封中郎将石龙太夫人。陈亡,岭南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隋朝,册封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开幕府,赐临振县(在今海南省)汤沐邑一千五百户。仁寿(601-604年)初卒,谥诚敬夫人。
(5)冯仆,冯宝子。陈永定二年(558年),仆九岁,拜阳春郡守。后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封石龙太守。至德(583-586年)中卒。隋先以宋康邑回授仆妾冼氏,后追赠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6)冯盎,冯宝孙,隋拜高州刺史,宋康令、汉阳太守,授金紫光禄大夫。唐初以地降,高祖析其地为高、罗、春、白、崖、站、林、振为八州,授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二十年卒,赠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冯魂,冯宝孙,仪同三司。冯暄,冯宝孙,罗州刺史。
(7)冯智戴,冯盎子,恩州刺史。冯智 ,冯盎子,高州刺使。冯智玳,冯盎子,潘州刺史。②
(8)冯君衡,冯智 之子,③ 妻麦氏。唐圣历(698-700年)初,“因以矫诬罪成于乎。裂冠毁冕,藉没其家”。④ 开元十七年(729年),追赠广州大都督,麦氏越国夫人。
(9)高力士,冯君衡之子,原名冯元一。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送入宫,武则天赐高姓,改名力士。景龙(707-710年)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奉之。平韦后乱,玄宗升储位,奏力士属内坊,日侍左右,擢授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二年(713年),因功为右监门卫将军,银青光禄大夫,知内侍省事。四方奏请皆先省后进,小事由力士专决。帝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天宝七年(748年),为骠骑大将军。至德三年(758年),从帝入蜀有功,进齐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封三百户。上元元年(760年),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卒,还其官,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冯君衡其他子女:冯元�、冯元 、冯媛(女)。
由上可知,冯氏家族自公元436年冯业入粤直至公元762年高力士卒,凡三百余年,共传九代,曾经是岭南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冯氏家族在岭南的发展实得益于一次政治联姻,即冯业之二世孙高凉太守冯宝与冼氏之女的联姻。冼家世为南越首领,统辖部落十余万家,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了冯家缔结这门婚姻的背景及冯家势力因此得以巩固的情况:
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
冼夫人作为一“蛮酋”、“蛮妇”,亦因这次联姻使自己的一生与封建王朝的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她一生事梁陈隋三朝,多次平定地方叛乱,屡受王朝封赐。⑤ 她生前在民间既获“圣母”之称,死后亦享庙食。冼夫人信仰大约始于宋朝,明清时期入官方祀典。特别是当代,冼夫人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成为地域社会最有影响的民间神�。从历史上直至今天,冼夫人信仰的影响广及广东、海南、广西东部以及东南亚部分华人社会。
前面以史书记载为主要依据对冯氏家族世系进行了尽可能“客观的”整理,目的是想以此为对照,考察岭南冯姓在这样的“史实”基础上,如何对冯氏家族的材料进行解释、利用与改造。在展开讨论之前,有一点必须指出,史书中所记载的冯氏家族世系恐怕并非那么可信,以往的研究者多忽略了这一点。其中最关键、最值得讨论的是“冯业为北燕王冯弘之子”的说法。① 冯业其人及其“以三百人浮海归宋”一事最早出现于《隋书・谯国夫人传》,《魏书》、《晋书》、《北史》均不见载。这段话的原文是:“融本北燕苗裔,初,冯弘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在此,冯弘与冯业的关系是模糊不清的。《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就对此存有疑虑,遂采用“其族人冯业”一个较审慎的表述。[1] (卷163,P1078) 冯业与北燕王冯弘的亲子关系在《新、旧唐书・冯盎传》中被确定下来:“(弘)遣子业以三百人浮海归晋。弘已灭,业留番禺。”据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从南北朝时期至唐代,岭南冯氏家族曾努力构建一个具有“王族血统”的祖先谱系。由于《隋书・谯国夫人传》的记述,“融本北燕苗裔”的说法以及冯氏家族基本的世系关系才保留在正史之中并被人们较普遍地接受。所以,对冯氏家族世系关系的建构,冼夫人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岭南冯氏族谱:女祖先与宗族谱系的建构
如前所述,冯业家族共传九代,大约唐代中期以后,有关冯氏家族的记载逐渐从文献中消失。不过,在后来诸多的岭南冯氏族谱中,冯业成为岭南冯氏的入粤始祖,不但谱系中所缺少的众多世系被尽量补齐,且各个先祖也有了完整的字、号。这些族谱在宗族源流的追溯上基本上采纳相似的谱系模式,即“冯姓始祖冯长卿――入粤始祖冯业――高凉始祖冯宝――开基祖×××”。现以《信宜新垌旺藩冯氏族谱》之谱系为例。
(1)冯姓始祖与冯城冯氏世系:姬高(周文王之第十五子,封于毕,为毕姓)……毕万(姬高之苗裔,封于魏,为魏姓)……魏启(毕万第十三代孙,字长卿,封于冯城,以地为姓,冯长卿为冯氏始祖)。
(2)入粤始祖与新会冯氏世系:……北燕王冯弘(第二十九世)――冯业(三十世,入粤始祖,留于新会)。
(3)高凉冯氏世系:冯宝(冯业之二世孙,三十三世,高凉始祖)。
(4)信宜新垌――旺蕃冯氏世系:冯起高(第四十一世,从良德入信宜始祖)。
岭南冯姓将远祖追溯至周文王第15子,与中国人“追宗溯远”的古老观念有关,也反映了人们的正统意识和对汉文化的认同。有意思的是,北燕王冯跋在《晋书》、《魏书》的传记中分别被称为“陇西鲜卑人”和“海夷”,而冯宝和冼夫人之孙冯盎之传记在《新唐书》中则被放入“诸夷蕃将”部分,作为官方意志和正统文化的代表,正史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这些细节(指血统中的“异族”成分)在冯氏族谱中均被忽略掉了。近年来,由于冼夫人被塑造成促进民族融合的楷模,新修的冯氏族谱不再回避冼夫人的“蛮族”身份。在此,我们看到宗族谱系建构过程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以及极富戏剧性、工具性的一面。不过,本文所关心的是岭南冯姓对冯氏家族的祖先认同。
笔者虽然未能对岭南冯氏族谱的谱系做一个广泛、详细的搜集与统计,不过,就所见族谱来看,以冯业及其后人为祖先者,在粤西(主要是高州、电白、化州、信宜、吴川、阳江等地)和海南省较普遍,在珠江三角洲等地亦有不少发现。在这类族谱中,冯业虽一致被视为入粤始祖,但被岭南冯姓宗族奉祀为始祖的多为冯业的后人,如海南冯姓以冯宝为始祖、以冼夫人为祖婆,而南海三涌则以冯仆为始祖。粤西和海南恰恰是冼夫人信仰圈的范围。属粤西的如《旧城高凉冯氏族谱》、《茂名钟亨冯氏族谱》、《信宜六谢高凉冯氏族谱》等。海南的冯氏族谱,据当地学者整理,大致可分为四个派系,分别于唐、宋、元时期迁入海南,其中三个派系以冯宝为始祖。① 珠三角地区的如(广州)《冯氏怡恕堂家谱》、(番禺)《冯氏族谱》、(新会)《冯氏本房世谱》、(广东)《冯氏粤海渊源》等。
岭南冯姓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对冯氏家族的祖先认同必然经历过一个建构的过程,族谱中有很多材料反映了这种建构的痕迹。如海南冯氏族谱与岛内其他族谱一样,多载开基祖或始迁祖来自福建,如冯氏永辉派系之始祖即于元初癸酉年受任为琼山县知县,从福建莆田县勘颐村赴琼任职。由于他们所认同的入琼始祖冯宝和冼夫人的活动地域主要在广东,于是这些族谱便提出冯宝后裔“自广迁闽”的迁徙路线,以解决这种地域上的矛盾。
对冯业冯氏家族的始祖认同的传播与建构过程在珠江三角洲地域表现得更为清晰和有层次。首先,除冯业新会世系,珠三角冯氏族谱还有其他的谱系且与南雄珠玑巷有关,(广东)《顺德竹园冯氏族谱》《例说》云:“我祖浙江钱塘人也,宦寓南雄,籍焉。自宋开禧元年南迁,止于新会古朗甲朗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王半,至五世迁居桂洲,六世再迁大良,七世因之,明景泰三年辛未分县顺德,隶焉,遂为顺德大良竹园冯氏。缘先世无谱,是以失传,但以南来之祖为一世祖云。”[2] (P150) 这是一个典型的珠三角宗族历史叙述模式――南雄珠玑巷南迁传说(该族谱《始祖墓碑志》中有较详细叙述),它可以作为尚未被冯业新会世系“感染”的那部分岭南冯氏族谱的代表。更有意义的是,岭南冯氏族谱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将冯业家族与南雄珠玑巷两个世系模式合二为一,如(广东)《冯氏家谱》、(新会)《冯氏本房世谱》等。在这种融合模式中,或冯业入粤留居新会被改为定居南雄珠玑巷,或暗指其后代后迁居南雄。从南雄珠玑巷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存在我们可以肯定,岭南冯氏族谱对新会冯业共同始祖的确认经过了一个寻根、认同、建构的过程。而且从近一、二十年编纂的冯氏族谱以及各地冯姓纷纷前往传说中的冯姓祖居地(高州旧城村)和冼夫人故里(电白山兜)寻根祭祖的情况来看,这个建构的过程仍然在继续且影响日益扩大。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冼夫人在当代政治象征意义的提升和冼夫人信仰的兴盛。
其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日,冯氏家族得到岭南冯姓的崇奉,冼夫人一直是关键因素。在高凉冯氏宗亲会编印的《冯姓考略》引述旧志中的一段话,将冯氏家族所取得的一切皆归功于冼夫人:
冯氏之先国于北燕,国没遗子入广而昌,大于粤者凡九世,保境安民,厥功灿焉。仅河西窦氏,宋吴越钱氏,颉芳媲美。……非冯之伦矣,冯之德泽绵远,智戴、智或及盎曾孙高力士,犹能奋其才智,著为功名,岂非保境安民之明验哉。然统考其实,皆夫人之力也。[3] (P37)
正因为如此,冯氏族谱有一点不同于其他族谱。一般来说,女性是被排除在族谱之外的,至多以配偶的身份出现,而冼夫人则在冯氏族谱中占据了显著的位置。《茂名钟亨冯氏族谱》重修于民国三十三年,这是一部结构内容比较标准的族谱,主要由谱序、修谱职名、家训、家法、族戒、谱系图、宗仪、祭纪、丧服制图、祠图、墓图、祭租表等内容构成。钟亨冯氏以冯业为入粤始祖,对冯氏先祖,族谱仅以追溯世系的形式简单述及,但却在谱序之后,特置“冼太夫人谱志”,详细介绍冼夫人一生功绩。在“冯氏世系族谱序”中,冼夫人的形象和得到的赞誉也是其他众多冯姓男祖先所无法比拟的。文中说:
四世保公为高凉太守,娶冼氏后,封为谯国夫人。历事梁陈隋三朝,大有功于高郡,郡人思之至今。州里乡党及廉雷诸道,莫不设祠庙,置产奉祀而血食无穷焉。
冼夫人在冯姓先祖中的特殊地位在当代新修的族谱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信宜六谢冯氏族谱》大约修于20世纪90年代。该谱从大的结构内容上与传统族谱差别不大,但却以附录的形式增添了大量有关冼夫人的材料,如冼夫人传记、冼夫人事迹简表、冼夫人封号、故里、墓地、冼夫人祭文、祝文以及历代赞颂冼夫人的楹联、诗文等。
如果说对姬姓冯姓始祖的一致认同反映了一种普遍而朴素的“同姓同源”观念和岭南冯姓对中原血统正统性的认同,那么,岭南冯氏族谱中入粤始祖的一致性倾向则有地域性意义。可以说,正是冼夫人突出的历史形象和冼夫人信仰使她成为凝聚岭南冯姓的一种力量,增强了冯姓族人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三、祠堂・祖茔:祖先祭祀中心与信仰中心的融合
(一)冯氏联宗祠的变迁: 从政治经济中心到信仰中心
联宗祠的位置一般多在政治经济中心,因为存在一个联宗组织形成和运作的“成本”问题。① 冯氏联宗祠由省城广州向僻远的粤西乡村的转移遂显得非常耐人寻味。
1. 广州仙湖街冯氏大宗祠:[3] (P110-111) 从重郡望到拜祖先神。
据说冯氏宗祠最早建于越秀山下,因世代久远,湮没无迹。清乾隆三年(1738年),冯氏子孙合议新建宗祠,参加者有40余属,为联宗祠性质。宗祠奠址于广州仙湖街郑太史之旧馆,称“始平义学”。宗祠道光年间重修过。祠深十六丈,阔三丈六尺,共三大进,书斋五间,朝书房四间。从宗祠名称及其功能设施上来看,与一般合族祠一样,该宗祠之功能主要是合族祭祀祖先和为宗亲子弟准备参加省城科举考试提供休息学习之地。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宗祠建成后其名称和主祀祖先牌位的变化。宗祠初称始平义学。所谓“始平”,乃唐朝时期冯姓之郡望(冯姓郡望尚有其他,如两晋南北朝时期有河北之博陵、长乐。但以始平最为有名)。关于联宗祠,最初所祀始祖,材料表述模糊,只说道光初年时,始平义学改称乡贤冯公祠,因为义学奉冯业为始祖,而“始平”二字与冯业不符,可是乡贤冯公祠实际上所奉主位又并非冯业而是他的孙子冯融。这次祠堂改名距建祠差不多有100年,期间,祠堂所祀主位可能经过从冯长卿到冯业又到冯融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道光二十年(1840年),冯公祠祀始祖问题再度引起争议。人们认为,冯融乃冯业之孙,孙既立,祖更应立位;冯业为北平(一说河北)龙城人,宗祠应以“龙城”二字命名。至道光二十三年,各房最终达成协议,宗祠改称“龙城书院”。接着,道光二十四年,冯氏子孙合议重修大宗祠。有意思的是,冯业并未能立为主位,被奉为始祖的最终是冯宝与冼夫人。冯姓族人解释说:“龙城书院立主,本应立业公的主位,但自业至融三代,妣皆书阙,惟四世谯国公宝祖与冼氏夫人,考妣昭然,且事功显著,立祠当奉为始祖,令分支衍派立祖以配之,名妥祠成。”
至此,我们看到,冯氏大宗祠之冯姓从最初的强调郡望,到后来的追溯入粤始祖,再到奉冯宝与冼夫人为始祖,即反映了宗族地方化的加深,也说明冼夫人对民间影响之大。冯氏大宗祠后毁于何时不详,不过,祠中有两对柱联的词句被保留在冯氏族谱中,岭南冯姓祖先认同的演变或许正可从中获得佐证。其一是:“始祖莅冯城因以受姓,乐得阴阳之和,律应黄钟大吕;耳孙居粤省会同构祠,宗承功德之茂,礼行祭祀蒸尝。”强调对郡望冯城的认同。其二是:“谯国开丕基三代公侯,自此科甲联蝉百代斯文隆继起;仙湖灵爽聚一堂昭穆,郁哉箕裘济美四时明德存馨香。”表明联宗祠以谯国公冯宝为始祖。
20世纪90年代,新的冯姓联宗祠冯宝公祠出现在远离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的粤西地区。
2. 高州旧城冯宝公祠:新的冯姓祭祀中心。
旧城是个极其特殊,有着很多传说故事的地方。它位于高州市长坡镇,从梁朝至明朝,先后成为高凉郡、旧电白县、高州府之治所,② 现旧城部分城址犹存。这里还有据说是高州最早的冼太庙。旧城和冼太庙均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旧城逐渐成为岭南冯姓祭祀祖先的中心。通过以下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祖先传说、宗祠、宗亲会、民间信仰、历史记忆以及政府等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而其中的核心仍然是冼夫人与冼夫人信仰。
(1)旧城与冯姓:“祖居地与冯宝后裔”传说。旧城村委会有25个自然村,冯姓最多,其次为邓、侯、卢、陈、何姓。冯姓主要集中在旧城片的12个村,基本为单姓村。地垌片8个村由冯、邓二姓组成,仍以冯姓居多。结岭片5个村均为侯姓。大姓均有祠堂,冯姓祠堂在城里村,邓姓祠堂在木马村,侯姓祠堂在结岭村,而卢姓祠堂则在相邻的曹江镇关塘村。
旧城之所以近十几年成为冯姓的祭拜中心与旧城三个传说的传播密切相关:其一,冯宝与冼夫人婚后定居在旧城;其二,旧城为冼夫人驱鬼工一夜之间建成;其三,旧城冯姓是冯宝与冼夫人的嫡裔。① 虽然冯宝与冼夫人的后代只能追溯至第五代,而且从旧城冯氏族谱世系推断,旧城冯姓开基祖迁来旧城当是元代以后,② 但是,在旧城冯姓、地方旅游部门以及地方文人的宣传之下,越来越多的岭南冯姓将旧城视为祖居地而前来拜谒祭祖,而这种宣传与祖居地认同是在修建冯宝公祠的背景下展开和巩固的。可以说,是祖居地传说才使旧城冯氏联宗祠的修建成为可能。正如《修冯宝公祠记》所强调的:“高州长坡旧城,粤西最古之城池……亦冯宝公、冼夫人建功立德之所,广东冯氏家族之发祥地。”
(2)冯宝公祠:从村落宗祠到联宗祠。旧城冯姓原有宗祠,据说建于明嘉靖年间。祠坐向癸丁兼丑未,深三进宽三间,大门对联为“始平世胄,太守家风”。“始平”强调冯姓郡望,“太守”指高凉太守冯宝,说明当时宗祠敬奉冯宝为始祖。解放初,宗祠改作旧城小学校舍,匾额改为课桌。“文革”期间,宗祠的头、二进全部被拆毁,改作校运动场。后经过茂名市、高州市、长坡镇、旧城管区四级联席会议决定,冯氏宗祠的修复始获批准,可见祠堂的修建并非一帆风顺,而这一切实得益于冼太庙与冼夫人信仰。据《修冯宝公祠记》载:“……与冼太庙仅一墙之隔之冯宝公祠年久失修,致使我祖宗虽功勋盖世,威名远播,竟无一安灵之所,祭祀之坛。为子孙者,能无愧乎?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公认冼夫人为坚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和睦之巾帼英雄,纷纷开展纪念活动。许多到旧城冼太庙参观之专家、学者提出:冯宝公祠应按原貌修复,使之与冼太庙联为一体,作为纪念冼夫人馆之重要组成部分,供海内外各界人士瞻仰研究。”
政府同意修建祠堂的本义是增加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所以旧城冯姓接受相关部门的建议,将祠堂名称由“冯氏宗祠”改为“冯宝公祠”,以便与相邻的冼太庙相配。冯宝公祠在建筑样式、结构与功能上与一般的宗祠并无二致:祖先神主殿采用传统的“正庵”、“左昭”、“右穆”的形式,神主牌也一如旧式。该宗祠的特殊之处是对女祖先冼夫人的彰显。除冼氏与冯宝被作为主祀祖先供奉外,最能反映冼夫人在冯氏祖先重要地位的是祠堂内众多赞颂她的对联。如祠堂大门对联由过去的“始平世胄,太守家风”改为“高凉世胄,谯国家风”;正庵对联“祖建国已谯国孙越国三代国公皆报国,夫爱民妇慈民子亲民满门民心为民”;中厅柱联“功位列国公,佐荫南粤黎民千万载;历朝封圣母,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谯国公治高凉,坚持民族融合功垂万世;冼圣母绥岭表,保卫国家统一德泽千秋”等等。
参与冯宝公祠修建的最初仅限于旧城之冯姓,但因“工程浩繁,独立难举”,遂向各地冯氏宗亲发出倡议。从捐资榜来看,参加者以原高凉地区为主,包括高州、化州、信宜、茂名、电白、吴川等,广东的尚有佛山、恩平、阳江、阳春、廉江、湛江等地,还有广西的博白、北流、玉林、来宾、容县、藤县等地,冯宝公祠遂亦成为联宗祠。
由于冼夫人信仰的影响,冯姓的祠祭具有别样的特点。于春节、清明时节在冯宝公祠祭祖的以旧城冯姓为主,而各地宗亲(包括国外的)前来祭祖则多选择在每年的冼太诞期间。
(二)祖茔:从“冼夫人墓地争讼案”谈起
关于冯姓祖墓,从一世祖冯业到六世祖冯盎,岭南冯氏族谱多有记载,[3] (P127-129) 少数还见于地方志和古代史籍。族谱中关于各墓之墓址、坐向、配室等,虽记载详细,言之凿凿,但很多并不可信。较可靠者惟冯盎墓,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161有记载,今已不存。现在受到冯姓后人祭拜的有冯宝墓和冼夫人墓。据冯氏族谱记载,冯宝墓在高州良德凤凰岭磨盘山,1998年修复,每年清明节时旧城等地的冯姓扫墓祭拜。“冼氏墓”,《太平寰宇记》也有记载,不过当时将墓主人视为传说中“乳长三尺”之秦末冼氏,与冼夫人并无关系。冯姓对冼夫人墓的关注似乎开始得较晚,清同治年间发生在冯姓与黄姓之间的一起“冼夫人墓地争讼案” ,可以从侧面帮助我们了解这一过程。争讼由冯姓向茂名县呈文,申明重修冼夫人墓之原因并请县府派差监修开始:
为重修志墓,乞饬监修事。窃生等系高凉散住各县及广州、阳江、广西博白等处。所有祖祠俱谯国公讳宝,慈佑冼太为始祖,迄今四十余代,世资历历可考。所遗宝公,元配冼太合葬茂址旧电白城北五里,土名山溪垌山兜村冯婆岭,岭志炳据,载谱显据,族称阿太坟。其坟筑灰竖碑,旁有八仙石碑四只,墓前左右,狮子旗杆。历代祭扫无异。同治年陈逆窜踞,拜祭殊疏。清平后,前往省墓。不知何人将墓碑、狮子、八仙、石旗杆共尽毁,四查无踪,即投查无踪,即投附近乡村,皆无有知者,意为贼毁。后传窃生等来看,不胜骇异。即会各房签题重修,择本月二十一日兴工,生等见载志之墓,自隋迄今千有余年,曾经被毁,理应照旧修复。兹卜吉在即,因各房疏远,齐集维艰。即将联合匍叩琴阶,乞仁因准,饬贵差前往监修,使志墓重光,先灵合族沾思赴。①
黄姓族人指责冯姓贪黄氏祖坟风水,“籍神冒占毁坟”,两相争执不下,其中是非曲直姑且不论,笔者感兴趣的是以下二点:其一,参加诉讼的冯姓分布于高凉、广州、阳江、广西博白等地,反映了清代晚期岭南冯姓族人以修建冼夫人墓确立祭祖中心的共同意愿和努力;其二,黄姓据地方志和清嘉庆年间“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碑刻认为冼氏墓在电白山兜的说法不为冯姓所接受,反映了当时山兜冼夫人墓在冯姓族人中的影响甚为有限。不过,随着山兜被有关部门确认为冼夫人故里以及娘娘庙(冼庙)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近些年来,每值冼太诞时,总会有若干冯氏宗亲团前来举行祭祖仪式,有省内外的,甚至还有来自香港、泰国的,据此可知,冯姓的两个祭祖中心正在形成,一个以冯氏祖居地、冯氏宗祠和冼太庙为中心,一个以冼夫人故里、冼夫人墓和娘娘庙为中心。
总之,无论在族谱中还是在宗族、同姓集团的祠祭、墓祭仪式中,冼夫人的地位和影响力均较冯姓男性祖先更为突出,但并不龃 ,其中的原因恐怕在于,在上述场合中,冼夫人始终作为冯宝的配室出现,表面上的从属地位最终成为平衡的力量,而在当代,这种从属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冼夫人被岭南冯姓奉为祖先还在于她处于父系继嗣关系之中,相比之下,冼夫人承受岭南冼姓的香火则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司马光. 资治通鉴・梁纪十九[M].
[2]转引自刘志伟.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A]. 中国谱牒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冯守伦主编. 冯姓考略[M]. 高凉冯氏宗亲会编印.
责任编辑:杨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