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弗施莱格尔诗作中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施菜格尔五金件怎么样

    时间:2019-02-04 04:34: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据同时期德国文学家、美学家弗•施莱格尔的诗作谱曲的作品共计16首。这些作品创造性地领会了弗•施莱格尔提倡的早期浪漫主义的精神,即“隐喻”“象征”“诗化”“浪漫化”,基于钢琴伴奏的和声、色彩和织体变化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以自然完美的音乐表现出了弗•施莱格尔诗作的意境,实现了歌词与音乐、人声与伴奏的理想统一,充分地揭示出了弗•施莱格尔早期浪漫主义的活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弗•舒伯特;弗•施莱格尔;艺术歌曲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最早的浪漫主义主义音乐大师。他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小学教师家庭,这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家庭,但因为成员过多,而使生活倍感艰辛。虽然如此,但却洋溢着融融之乐的音乐氛围。童年时代,舒伯特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也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11岁起,他进了免费的帝国神学院就读。在这所主要培养宫廷歌手的学校里,他师从宫廷管风琴演奏者W. 鲁希茨卡学习音乐理论和钢琴;每个星期还受到维也纳宫廷乐长萨利埃里的指导,学习通奏低音和对位法课程。在学校里,他参加了学生乐队演奏小提琴,有时还担任指挥,熟悉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许多作品。与此同时,他从十三岁起就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1813年,16岁的舒伯特离开神学院后,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这时他虽然忙于教课,但仍然创作出许多焕发着活力的作品。从1814年到1816年间,舒伯特写出了他早期的一些歌曲珍品。1818年舒伯特毅然辞去教学职务,全心投入他所热爱的音乐创作之中。以自由之身创作、工作的舒伯特,在好友们的协助及筹募下,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逐渐引起维也纳音乐界的重视。由于没有固定收入,舒伯特一直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长期困苦的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综观其一生,舒伯特始终没有机会成为维也纳音乐生活的真正主角。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正是由于舒伯特的辛勤耕耘,使得德语利德歌曲成为19世纪初期得到迅猛的发展。在他的笔下,“艺术歌曲是声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体裁,深受浪漫主义作曲家喜爱。从舒伯特开始,把器乐提高到与声乐同等重要的地位,使音乐与诗歌之间达到均衡。他以创作奠定了其在德奥艺术歌曲在19世纪西方音乐中居重要地位。”①
      舒伯特在发展德语利德歌曲艺术形式的同时,表现了浪漫主义艺术家对诗歌的向往。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期蓬勃繁荣的抒情诗,是形成舒伯特利德歌曲风格的主要条件,一方面他贪婪地阅读诗歌,另一方面他力图在音乐中把新型诗歌的感情状态、心理刻画,以及多种情绪表现出来,使诗歌与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于是,在自己笔下,所有的诗都变成了音乐。根据史料记载,在1824年,舒伯特的生活中出现一件事,就是深受施莱格尔兄弟的早期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②这是史料中所见到的唯一记载。其余的只有在舒伯特的利德创作中,才能看到舒伯特与施莱格尔兄弟的关系――那种关系只是停留在词曲结合之上的关系。当然,舒伯特利德歌曲创作中对歌词的选择远不止施莱格尔兄弟两人的诗作,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创作的歌曲的歌词参差不齐。这些歌词中,还有歌德、席勒、海涅、缪勒、莎士比亚等人写下的优美诗歌,也有一些平庸的作品,其审美价值就如同现代的流行歌曲中的一些粗俗之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舒伯特本人缺乏审美趣味。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舒伯特所写的600多首歌曲中,有200首(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就是为以前使用过的抒情诗歌重新谱曲。舒伯特对歌词的鉴赏力显然是具备的,在同一首抒情诗的谱曲中,前后的处理就有着显著的区别。总体上,舒伯特并不因偏爱诗歌而使旋律有失完整,他善于以自然完美的音乐表现出诗的意境。而且钢琴伴奏的和声、色彩和织体变化都是重要的艺术表现因素。体现了歌词与音乐、人声与伴奏的理想的统一。这是其后只有极少作曲家能够达到的艺术境地。在这一点上,特别是他所选取的像歌德、席勒、施莱格尔兄弟的诗作谱的曲,舒伯特出色地表达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显示出了一位艺术家的鉴赏力和良好的词曲驾驭能力。
      舒伯特全部声乐作品中,根据弗•施莱格尔的诗作谱曲的作品总计16首。这些诗作中,有施莱格尔本于自然情感的流露(如《洋溢的爱》),有对悲观情绪的叹息(如《玫瑰》),有对生活的抗争(如《鸟》)等,其思想深刻、意蕴深邃,有强烈的抒情性、叙述性和戏剧性。其手法则是“隐喻”“象征”“诗化”“浪漫化”等等,它通过文字将不可表达之物得以表达出来,充分地揭示出了弗•施莱格尔早期浪漫主义的活力和创造力。作为作曲家的舒伯特领悟并继承到的弗•施莱格尔早期浪漫主义的精神正在于此,即专注于精神的游戏,赋予想象力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将之应用到诗与人生的问题上,从而自然流露出鲜明的浪漫音乐风格,即:他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们具体的感动,能够通过音乐的艺术表现,将两个不同的世界连贯起来,可以和文学、诗歌等其他艺术互相交流。
      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弗•施莱格尔1772年3月10日生于汉诺威。1790年在哥廷根学习法律。1791至1794年在莱比锡学习艺术史、古典语文和哲学,受柏拉图和温克尔曼的影响。随后在德累斯顿开始文学创作。1796年到耶拿,深受费希特哲学的影响。1794至1802年在柏林和耶拿任哲学讲师。在柏林参加文学沙龙,结识施莱尔马赫和蒂克。1798至1801年和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出版早期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他们利用这一阵地专事文学批评和理论建构,从而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些寻求新思想的人。1829年 1月11日,弗•施莱格尔在德累斯顿逝世。
      作为德国早期浪漫派的重要理论家,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美学的奠基人的弗•施莱格尔主张“普遍艺术”,强调文艺的主观性,反对文艺与现实发生任何联系。他认为诗人不必受法则的束缚,“天才”可以越过现实的限制。他的这一观点连同他的“普遍艺术”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舒伯特一类的音乐家在这一点上就深受了他的影响。尤其是他在《评的特征》一文中提出的“一切诗歌必须的浪漫的”影响了舒伯特,可谓是贯穿在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理念之中的一条暗线。
      总体上,舒伯特根据弗•施莱格尔诗作创作的利德歌曲,均是在作曲家成年之后(22岁)完成的。它表明作曲家的心智、精神世界皆已成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既可以读解到他对文学家弗•施莱格尔作品的内涵,又可以品味到舒伯特所具有的诗人气质,还可以发现作曲家对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关系处理能力。
      《少女》(D652)一曲,歌词是弗•施莱格尔写于1772―1829年间的诗集《晚霞》。全诗由三节组成,每节四行,第一节与第三节押相同的韵。歌曲描绘了一个少女对没有真心待她、爱她的男子所唱出的悲叹之歌。全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曲式写成,中段属于呈示段的变奏发展,第三段再现。属于分节歌形式。音乐开始在缓慢而温柔的情绪之中,4小节的前奏之后,女声唱出“Wie so innig, möcht ich sagen”(我想要说,我的人儿是那样地想我)。这一段终止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后,音乐作同主音大小调交替转换,很快由a小调转至C大调,唱出“Um zu lindern meine klagen, Das ser nicht so innig liebt”(可是那个人并未真心爱我,他只是来安慰我的悲伤而已)。待这一句唱完之后,进入第三节诗,调性回到起初呈示的A大调上。
      舒伯特创作利德歌曲中有关晚霞内容的作品著名的有三首,一首是为男低音的《晚霞》(D627,1818年),作词为施莱伯尔(Schreiber),第二首就是弗•施莱格尔作诗的《晚霞》(D690),第三首是拉贝(F. Lappe)的《在晚霞中》(D799,1824/5年)。相比施莱伯尔、拉贝作诗的两首同名歌曲而言,弗•施莱格尔作诗的这首作品,虽然没有拉贝的那首著名,但舒伯特对施莱格尔的这首诗同样进行精致处理,曲中流淌出一种虔诚、欢愉的心情,更具特色的是歌曲最后的心情不免有一些无奈。
      1820年3月,23岁的舒伯特创作了十分生动形象的作品《鸟》(D691)。弗•施莱格尔原诗描写的“鸟”,大意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振奋。我们一边高飞,一边歌唱。我们从光明的高处俯瞰大地。人类多么愚蠢:他们既不能飞,还要为烦恼而悲伤,而我们却能够飞上天空。猎人想要我们的命,我们还想啄食他们的果实,我们还要愚弄猎人,并且夺取我们的战利品。”诗作幽默,充满诙谐口吻,以强烈的隐喻笔法歌颂了小鸟自由飞翔,讽刺了人性的贪婪。舒伯特以分节歌形式创作,采用带再现的三段曲式结构布局,突出了鸟儿内心的欢愉。作品开始在A大调上,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律动中,宛如小鸟振翅高飞的形象,给人印象深刻。中段转至E大调,情绪上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对比不大。
      《玫瑰》(D745)是舒伯特1822年作曲的。在所有描绘玫瑰花的作品中,这首艺术歌曲无疑是与众不同的。原诗作的基调决定了作品的情绪与表现手法,洋溢着悲观情绪:“温柔的黄昏来临,又有何用?因为我已经无法得救。我已然褪色,冻僵”,而这情绪还是有其来源的:“愉快温暖的引诱,让我朝向光线展开眼睛。”此作,作曲家同样采用分节歌形式写成,词曲结合十分紧密。在前奏之后,高音唱出玫瑰花短暂虚无的弱小生命:“清晨我含苞待放,散发芳香,但炽烈的阳光一照射,我就不得不悲叹!”乐曲开始在G大调上,随着内容的转折,调性发生变化,转入G小调。最后,歌曲结束在短暂生命的无限回味之中。
      通过上面几首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舒伯特常常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旋律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歌曲的曲式类型。除根据弗•施莱格尔诗作谱曲作品之外(包括《蝴蝶》及上面几首歌曲),舒伯特的大多数艺术歌曲体裁较多采用当时歌曲创作普遍使用的直接从民歌中借用过来的分节歌(Strophic song)的形式,这是一种为同一曲调旋律配多段歌词的形式,音乐带有叙述性或抒情性。常见的形式还会配有叠歌(一称“副歌”),而叠歌只有一段歌词。显然,舒伯特的创作中配以多段歌词的严格形式的分节歌的创作,而没有叠歌部分,类似民谣体,这种处理尤为多见。舒伯特用这种曲式来描绘单一的形象或是内心活动简单、较单纯的人物。譬如歌曲《鸟》,其篇幅本身不是太长,舒伯特同样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来创作,突出诗作的情节性,使诗的段落感更加明显,曲式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变化不大,音乐在叙述鸟儿的心理活动时以较好的连贯性陈述,更加衬托出作者对人性的刻画。有时舒伯特还根据诗歌发展的需要做出一些变化,在民歌旋律的基础上,配以副歌部分,使之成为变化的分节歌。类似的作品如《纺车旁的格丽卿》《鳟鱼》《秘密》《你是安宁》等,其表现淋漓尽致。《纺车旁的格丽卿》一曲原诗为9节,舒伯特根据诗的内容,把这首作品写成了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全曲分为三节A-B、A-C和A-D,最后加了一小段回味悠长的尾声。在每节歌的第一段所唱的词都是相同的,就相当于分节歌中的“副歌”,旋律在“副歌”部得到统一,又在其他段落得到发展,使女主人公的情感在矛盾中得以抒发,但又被现实所困惑。
      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的成就,不仅反映了弗•施莱格尔思想的印记,还综合显现并预示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音乐与纯文学性观念的重新结合。他们继承了弗•施莱格尔强调的以抽象形式表现现实世界、理解艺术,并从中获得幸福的观念。从舒伯特开始到理查•施特劳斯,他们都生活在一种包含文学性观念氛围中,他们的感觉之中,倘若能以这种方式摆脱生活中的烦恼的羁绊,同时又不失自然的敏感性,就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艺术之所以会带来幸福,是因为艺术追求的是美,而美是无功利的,它不以某种实在的利益为最终追求。只有摆脱了功利的困扰,美才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真正的意义。所以,舒伯特凭借自己对文学的钻研,对弗•施莱格尔思想的领悟,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本能认识到了诗人和音乐家之间的新关系,从而刻意把和声及器乐伴奏等纯音乐因素提高到诗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结果是造成了人声与器乐伴奏的奇妙结合。具体表现是,钢琴伴奏的技巧或气势具有震撼力,常常以一种交响性结构不停地阐释着歌词的诗意,描绘着景物;内容表现上除了注重戏剧性的效果营造之外,还要在声音处理上强调不同技巧和情绪的变化,以保证诗意的表达达到最高峰。
      对舒伯特来说,他的歌曲创造力源于纯音乐性质,诗作为他创作的非常必要的一个诱因,诗在歌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权利,是舒伯特对早期浪漫主义精神的忠实继承和最富创造性的发挥。许多文献尤其是被誉为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的经典文献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如此总结的时候,并未进一步地加以分析。基于此,笔者通过这一结论看到了对舒伯特完全出于自然地对诗人们所用的字句作出独特的音乐处理,从而“透过诗中的意境反射出纯粹音乐的想象”,进而“把诗变成了音乐”③。
      
      注释:
      ①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
       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②Robert Winter, ‘Schubert’(1). in 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2001.
      ③[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杨燕迪
       等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6页。
      
      参考文献:
      [1]Robert Winter, ‘Schubert’(1). in 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2001
      [2][德]曼弗雷德•弗兰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导
       论》,聂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苏]加拉茨卡娅.《舒伯特的歌曲》,王汶译,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4][德]卡尔•柯巴尔德.《弗朗茨•舒伯特及其时代》,冷
       杉、钟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5][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杨燕迪等
       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相关热词搜索: 舒伯特 诗作 格尔 创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