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情感在作曲中的作用]人工智能作曲的作用
时间:2019-02-04 04:30: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从无意义的乐音,到有意义的音乐,并非偶然形成;而偶然形成的音响,例如工厂的机器声、汽车的行驶等,并不能算音乐。音乐的形成必须要经过人的工作。即使电子合成器奏出的音乐,也需要人将程序编入电脑系统。作曲家的工作主要是依靠知识、感觉和情感的作用的发挥。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对创作者的作曲有很大影响,因为人对事物的反映不是被动的,而是经常与具体的积极的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作曲者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不同的感觉印象,因而写出不同内容的音乐。在拙作《薄草锣鼓》创作过程中,笔者与土家山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数日,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习俗,感悟丰收后的自足及喜悦心情,山民劳动过程中的出工、催工、鼓劲、赞扬与奚落并举且适时调侃劳动情绪的独有表现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浑然天成的音乐艺术,使人情不自禁中挥笔而就完成作品。亨德尔写《弥赛亚》时,足不出户,不眠不休。罗曼•罗兰说:“他是蔽粉泪水挥毫的”。当他完成乐曲中第二部 “哈利路亚”时,他自己被感动得泪如雨下,呼喊着说:“我看到了天国和耶稣!”这部不朽之作,倾注了作者对主耶稣基督的全部感情。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英王乔治二世出席了首场演出,在听到“哈利路亚”大合唱时,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从此,站着听“哈利路亚”便成了一个音乐史上罕见的传统。“有一种原始力量在作曲家的心灵唤起一个主题、一个动机。我们永远无法看见这个原始力量是怎样产生的,只能作为一个简单的事实来承认它。”无疑,他说的这种原始力量就是情感的力量。
二、掌握必要的乐理知识
必要的乐理知识是进行作曲的基础,首先要学好音符的发音和音速;其次掌握音的类型和音的关联。能够唱谱、听谱,学习与音乐创作有关的各类专业书本知识。好的学习方法是边学边用,循序渐进,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当然还可以借助现代作曲工具如MIDI等,它也是我们尝试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积累情感,激发灵感
作曲和许多文学、艺术创作一样,需要靠灵感。大家知道它可遇不可求。因此。需要积累情感以激发灵感。许多大音乐家,例如贝多芬,总在床边预备好纸笔,散步时也经常走走停停,忙着将音符记下,以免灵感一闪而逝。如果灵感断断续续,来得不干脆或不成熟,一首曲子很可能要奋斗好几年才完成。而有时候,灵感也不见得是乐曲成功的保证。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功败垂成。自我要求严格、完美主义者如贝多芬,在他死后,人们才从他的草稿薄上发现,光交响曲便不只九曲,实际上最少有五十首,但真正发表的却不到五分之一。他经常涂涂改改,直到认为没有一个音符太多、没有一个音符太少(结构必须紧密),这才满意。也有时候,撕了又写,写了又撕。绕了一个大圈子,结果又回到最初的原点,有时候作曲者也必须经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过程,才能将心中感受,化成音符,传递给听众。
四、抓住动机,发展主题
动机也就是旋律的最小单位,在一首曲子当中,听众可以很明显地确认出来,一般就是印象最深刻、听完之后能够哼唱的段落。它通常不会太长,它是由灵感所带来的最原始主题,音乐主题是音乐的呈现部分。在大型的乐曲里,有时是一个乐段都是音乐主题。而在歌曲里面,可能一个乐句就是一首歌曲的主题。音乐主题就像一颗种子,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它是否能成长为大树。所以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好的主题发展出来的,所以写好音乐主题很关键,一定要力求精辟。设计好了音乐主题后,我们就根据这个主题去发展,在作曲的基本法里有起、承、转、合;所谓 “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呈现的音乐主题。所谓“承”就是承接的愈思,也就是承接了主题的乐句,在技术上称为“重复”,有时是变化重复。
重复手法是作曲技法里非常重要的发展手法。这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手法。所谓“转”也就是转变,后面的乐句和前面的乐句产生了强列的对比,曲风的变化使人耳目一新。从而使原来的主题乐句扩大了发展的空间,使音乐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对比法,也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其实音乐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和对比中进行的。即有冲突又有统一。所谓“合”就是合在一块,也就是概括总结的惫思!它的做法是:有时是再现了“承”的部分(让人加深对主题的印象)、有时是把“承”和“转”设计合在一起成为“合”使作品完整统一。起、承、转、合作为作曲的基本法。指导着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它不但是乐句与乐句间的发展手法,同时也是乐段与乐段间甚至是乐章与乐章间的发展手法!当然,最原始主题“生根”之后,有时候或许必须经过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让它“发芽”、茁壮。遵循这条轨迹,衍生出 “枝叶”,终至开花结果。
毋庸置疑,在作曲过程中,知识与情感作用的发挥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它们相互依存和支撑并相互作用于对方。一个作曲者,即使具有高深莫测的音乐理论知识而无情感的积累、生活的体验和创作的专注与投入,或者有丰富的情感阅历、人生感悟和创作的投入而不具备一定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也绝不可能创作出赏心悦耳,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优秀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孙道权. 多听“杂音”好“作曲”[J].先锋队, 2005,(22) .
[2]张慧.音乐理论、作曲篇 [J].音乐生活, 2006,(03).
[3]房晓敏.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的阴阳结构[J]. 星海
音乐学院学报 , 2006,( 01) .
[4]聂一波.谈中国钢琴作品作曲技法中的民族化追求[J]. 黄
河之声, 2008,( 20) .
[5]解�.从单向专业训练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著
名旅美作曲家、“长江学者”陈怡教授谈作曲教学[J]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8,(04) .
[6]刘涧泉.第三种作曲方式――论计算机音乐创作的新思维
[J].中国音乐 , 20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