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里萨湖【洞庭湖湿地与洞里萨湖湿地保护对比分析】
时间:2019-02-03 04:47: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考察了中国洞庭湖湿地和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两处湿地面临的问题、社会作用、经济地位、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处湿地面临比较相似的环境问题,但洞庭湖主要以工业污染为主,而洞里萨湖则是生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湿地污染问题提出了保护洞庭湖湿地的具体意见。
关键词:洞庭湖;洞里萨湖;湿地;保护;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S71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52�03
1 湿地的概念及生态价值
1971年《湿地公约》定义湿地为:湿地系指不论是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根据这个概念可以看出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湿地的许多价值源自它的功能。主要作用有:a)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b)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类型,c)良好的珍稀动物栖息地,d)净化污水等。
2 洞庭湖与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概况
洞庭湖分为西、南、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经济发展以渔、农业为主。1972年,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本次考察的区域是南洞庭湖湿地。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之一,也是柬埔寨国内除湄公河流域外第2大水域,被称为“柬埔寨的心脏”再加之洞里萨湖湖区居民都生活在水上,一切生活都离不开它,所以该湿地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
2.1 洞庭湖与柬埔寨洞里萨湖目前存在的问题
2.1.1 湖区面积速减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洞庭湖方圆八九百里,号称“八百里洞庭”。但始于唐宋的围湖造田洞庭湖开始了萎缩,到清初,洞庭湖已减至6 270km�2。至1932年,“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只剩了4 700km�2,但大面积围湖造田等人为破坏等仍在继续。1995年,洞庭湖面积仅剩2 632km�2,2004年洞庭湖水体面积为1 398km�2,水体面积减少达868km�2(图1)。
而洞里萨湖与洞庭湖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洞里萨湖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湖泊。但由于多年来湖内
淤泥不断上涨,湖区蓄水能力严重下降,导致雨季的洞里萨湖湖面向外围迅速扩大,到了旱季湖水退去之后,淤上来的泥沙等物质就沉积在湖的周围,从而导致了湖区面积的减少。湖区面积以每年30km�2的速度递减,另外,两旁大面积森林被砍伐而导致水尘土流失是洞里萨湖面积减少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图1 洞庭湖面积变化
2.1.2 湖区水质污染
两处湿地都面临严重污染,但方式有所不同,洞庭湖湿地主要是工业污染,洞里萨湖湿地主要是生活污染。洞庭湖湿地主要污染源是沿湖造纸厂、制药厂、石化工业以及农药厂等排污;据2004年调查,湖南省境内4大水系沿岸有2 000多个工厂,主要工业排污口82个,其中污水直接排入洞庭湖湖体的排污口有27个,大量的工业废水排入洞庭湖,严重威胁着湖水质量及湖区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洞里萨湖来说,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洞里萨湖的农村5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人没有陆地居所,全部生活在湖中的木房子里,完全依赖于渔业来生存,居民的生活用水,特别是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湖中,引起了湖水的严重污染。
2.1.3 过度捕鱼
洞庭湖湿地曾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鱼类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捕鱼手段不断增多,除毒、电、捕、钓等之外,拦江网和迷魂阵已成为一种对鱼类斩尽杀绝的工具,在整个洞庭湖湿地就有“迷魂阵”约10万个,凡有湖洲的地方就有。目前在洞庭湖捕鱼的专、副业渔船每年在1.5万艘左右,渔民达7万人,其中专业渔民2万多人,据调查,现在洞庭湖90%以上的渔民纯粹是靠电捕工具和迷魂阵捕鱼。洞里萨湖湿地,不仅灌溉着周围成千上万公顷的良田,而湖里的鱼类资源极其丰富,年捕捞量达50万t以上,但近年来洞里萨湖生态环境开始恶化,蓄水能力下降,许多鱼类已经绝迹,年捕鱼仅为10万t。
2.2 洞庭湖与洞里萨湖现状分析
2.2.1 社会作用
作为两个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柬埔寨国土面积小,洞里萨湖湿地在柬埔寨占的比重相当大,所以洞里萨湖的水上交通作用尤为明显。洞里萨湖周围居住着1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4.3%,而农村人口中大部分在湖区生活,城市人口仅为15.7%,湖区的居民完全依靠洞里萨湖的渔业生存。虽然洞庭湖所占全国面积的比例相对要小,但是对于当地居民及当地经济、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及湖南经济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2 经济效益
在两个湿地生态系统中,渔业和农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柬埔寨洞里萨湖地区经济水平落后,生产力低下。湖区的矿物主要有金、磷酸盐、宝石,此外还有铁、锰、铅、银、煤、钨等,但很少开采,然而其森林资源却被破坏的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2个湿地中仅有的鱼类资源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而两类湿地生态系统中渔业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少。但在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已经成为除吴哥窟之外的第2大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给柬埔寨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2.2.3 生态保护
柬埔寨洞里萨湖湿地在管理模式上虽然单一,但其核心保护区则是他们保护的重点,他们把湖区分为居民区,捕鱼区、核心保护区3部分,前2个区可以在捕鱼季节捕鱼,而核心保护区是任何时间都不可以捕鱼、打鸟,进入核心保护区的船要持有环境保护部门的通行证,否则不准入内。也正因为有这样核心保护区,洞里萨湖湿地的生态保护才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柬埔寨环境部门近年来加大了保护洞里萨湖核心区的的力度,竭力减少国外公司和机构对森林的采伐,并且规定采伐1棵必须种植3棵,以保护洞里萨湖湿地。目前,中国和柬埔寨两国政府都意识到了保护湖泊的紧迫性,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制度,但由于湖区人口素质低,资金投入不到位,政府安排的工作人员少等诸多原因,目前两湖的破坏仍在继续增加。
3 洞庭湖湿地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特别是核心区的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洞庭湖区域也不例外。洞庭湖虽然建立了保护区,但在人力、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这种保护的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洞里萨湖的核心保护区的建设,把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用,在核心保护区取得效果后,可以把核心保护区的成功经验在洞庭湖区域继续推广和扩大。
3.2 强化流域生态意识,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为了提高全民保护湿地意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和“野生动物保护月”等时机,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编辑出版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以及录象片,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另外提高人民关于生态、经济和政治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中小学教材中,可以增添湿地保护的有关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高等院校设置与湿地相关的专业,高校可开展讨论湿地的价值和资源问题的教育性质的讲座。在湖区,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湖区人民参与湿地效益与价值的调查活动,让他们在意识到湿地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紧迫性,公众场所,可以有计划的进行海报宣传,在管理机构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举办培训班和讲习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湿地知识的水平和管理技能。
3.3 发展湿地替代产业
洞庭湖湿地保护的问题追其根源,仍然是湖区的经济现状限制,只有在快速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又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在洞庭湖区域,发展耐渍农业模式体系,发展避洪农业,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发展湿地替代产业,如生态旅游、“农家乐”、“渔家乐”等效益高又有利于湿地的产业。在这方面,WWF在洞庭湖地区西畔山洲垸开展的特色养殖,使当地人均收入普遍提高,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4 结语
洞里萨湖和洞庭湖湿地作为2个大型的水生生态系统,其问题绝不是某一方面的,由于湿地生态效益在短时间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而经济效益又十分突出,所以势必会造成了保护和开发之间的不平衡,长期以来保护远远大于破坏,导致恶性循环。要解决保护与发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洞庭湖和洞里萨湖两块国际重要湿地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保护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两湿地应该受到两国环境保护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加大保护的投入。
(2)经济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环境破坏的速度和程度。洞庭湖湿地的捕鱼方式带有灭绝性,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应坚决取缔。
(3)两湿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洞庭湖侧重工业污染且相当严重,而洞里萨湖是生活污染为主,两湖在治理上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文献:
[1] 刘占声.洞庭湖区江湖演化及泥沙淤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2] 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 黑尔兹.柬埔寨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
[4]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 郎惠卿.中国湿地研究和保护[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