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你想要不买需要 [买不起所需要的那就买想要的]
时间:2019-01-02 04:39:0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有多少东西必须要花钱 美国作家朱迪思・莱文的著作《不买东西》(《Not Buying It》)在英国出版后受到职业女性的强烈关注。今年50岁的莱文还是位社会观察家,她在2004年的整整一年中除了必需的支出,如贷款、水电气、食品、网络、洗涤用品、卫生纸等等,几乎没有别的消费。《不买东西》记录了她的这段体验。
起因是这样的:2003年圣诞节,莱文购物刷Visa卡到了最高透支额度,转而用另一张卡,疯狂购物。那时的纽约人,被市长鼓舞着。“9・11”后,市长号召大家消费,“要表现出无畏精神,那就上餐馆去吧,到商店去吧,把消费和爱国行为画上等号吧。”一天晚上,莱文购物回家,东西掉进了街角一个泥水坑,她在冰冷的水中摸索的时候想,这就是自由?这就是民主政治?回到家,她继续思考消费之于经济、环境、社会、个人的真正意义,决定2004年全年不买东西,看看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一年不购物,并不是莱文故作清高、超越了消费至上主义,或者认为消费是七宗罪之一。她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美国人,只会提着巨大购物袋往嘴里塞甜甜圈。她不吃垃圾食品,没有大号的体型,冰箱里的食物不多,不开霸道耗油的SUV汽车,但也不是《超大号的我》的导演迈克尔・摩尔那种愤青。她说自己不是个物质欲望强烈的人,比如她并不会买很多衣服,但会买很贵的衣服。停止买东西后,她想,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出于情感、精神、审美等需求,把手伸向了钱包。“现代社会的沟通方式,除消费之外别无其他。世上没有哪一种文明不和商品交换、商业粘合在一起。”
莱文观察朋友的购物反应,发现如果有人不购物,他仿佛进入了真空状态,立刻要用东西填满它。购物和戏剧、舞蹈一样,是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可以治疗空虚、厌世,因为它消磨了闲散的时间。没有它,生活变得很苍白。“消费是一种‘希望训练’,希望有更多快乐,更多美丽,更多乐趣,更高的地位。”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购物并不能带给你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莱文很清楚这一点,但也无法抵制住塞壬歌声的诱惑。坚持了半年后,冷静、理性的她也忍不住哭了。那是在一家二手商品店,为买不买10美元的东西,她思想斗争了半天。
2004年圣诞节那天,莱文清查了一年的账目,并和2003年的支出做了比较。她发现,如贷款、水电气、健康保险等基本花费用掉了总收入的3/4。她的年收入在4万~4.5万美元。其余的1/4收入可以任意支出。相比2003年,2004年的这笔开销书籍省了1300美元,衣服省了1500美元,没有看过戏,没有外出吃过饭,一年共节省8000美元。
每一个听说她一年没有购物的人都会问她,你一定节省了很多钱。莱文回答,省钱不是目的,她只是去除了对购物的恐惧。不过,一年节省8000美元的事实,让莱文大为吃惊:她花掉的绝大多数钱只是维持必要的生活,“人人都是消费者,如果说这一年让我明白了什么,那就是,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2004年11月,她和同居13年的男友保罗清算他们的净资产,一个农场和纽约的一套公寓,如果卖掉它们套现,他们立刻就是百万富翁。但没有了房子,只能住在车里。无家可归的百万富翁,多么可笑。他们陷入了迷茫,资产的意义何在?如果把钱都放在了固定资产上,可自由支配的钱又少了,一年省下的8000美元又有什么意义呢?
年轻女人需要花多少钱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英国女性的共鸣,是因为她们无奈地发现,辛苦上学、上班,不过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
有年轻女白领一笔一笔记下每天花掉的钱,从交通费、中午的三明治到下班路上拐进酒馆要的一杯酒,账无巨细一一记下。月末最后一天算账,直抽冷气:既没有在奢华的商店买名牌、到美容院做护理,也没有去三星级的餐馆吃大餐、享受奢侈的海外假期,一个月的薪水怎么花得精光,信用卡上还欠了若干银两?再看支出的明细,最大的一笔开销不过是手机话费,为什么还超支了呢?
据调查,21岁~25岁的英国女性80%花的比挣的多,46%的人信用卡透支,平均负债3830英镑。几乎一半的女性在发薪前当上月光美人,只有21%的被调查女性说自己有储蓄的习惯,14%的人意识到为了还贷款应该节省开支。由于社会普遍认为消费是不良行为,因此,媒体对能花钱的年轻女人没好话,谴责她们生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买东西、花钱;批评她们的价值观――我能挣就能花,旁人管得着吗?实际上,很多人并不是脚穿马诺洛高跟鞋、拿玛伯利手袋的物质女郎。
调查发现,越是受过良好教育、越聪明的女人财政赤字越大。一位女专栏作家说,之所以选择上大学,就是因为教育能够保证未来的生活质量。没想到,毕业典礼结束后,眼前的路不是金光大道,反倒引向学生贷款、日常生活费用、各种债务的泥潭。英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每人有学生贷款1.3万英镑,他们平均年收入为18197英镑,扣掉22%的所得税每月收入1182英镑。生活在能提供工作机会的中心城市,一个月至少需要300英镑的房租,还是与他人合租的。刨去必需的开销,有的人一个月只剩下100英镑,还要用于上下班交通。就算不买任何奢侈品,也注定要破产,再谈未来的经济规划岂不是笑话?据英国官方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服务机构的数据,2004年毕业的大学生,只有60%在离校6个月内找到了需要大学学历的工作,意味着40%的人只能干收入仅够维持生活的工作,如餐馆服务生,酒馆招待。
是女人,而不是男人背上“败家”的名誉。首先她们的收入比男同事低,据均等机会委员会的调查,职业女性平均收入比男人少12%,年龄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相对于收入而言,女性的生活更为昂贵。除了女人要为化妆品花掉一大笔钱,服装也是必须的。所有的职场专家都说,职业装是投资,你应该为你想要的工作穿衣,而不是为已有的工作穿。聪明又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对高尚生活尤其充满热望。她们喜欢城市生活,不愿让20岁的青春出现空白和遗憾。高尚生活并非他人指责的那样――穿着克洛伊时装上班,在高级酒吧干完水晶香槟一扭头就上巴黎度周末,而是舒适、独立、有适当社交活动,偶尔会有惊喜的生活。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充满幻想和希望”,理财专家卡罗琳・安斯蒂说。她是一家名为“基础”的理财公司的合伙人,这家公司的合伙人全部为女性。“年轻女人比她们父母在同一年龄时对生活的要求高。她们对父母提供的生活方式已经习以为常,当她们开始挣钱后,自然而然地希望这种生活水准能够持续下去。”女性收入低,结婚迟,生活成本提高,房价上涨的种种现实,让她们只能借钱。信用卡的高利息和银行高额贷款意味着储蓄很难,她们更担心借不来钱而不是透支。
像莱文一样不消费,年底往银行户头里存入区区一两千英镑,生活的意义仅在于此吗?她们只能抱怨自己生在了“缺乏文化”盛行的时代。“缺乏文化”是莱文的好友、文化评论家埃伦・威利斯提出来的。她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挣钱和花费就是一切。我们没钱看病,没钱养老,没有闲暇,负担不起生活空间:为必需的住房挣扎,却很容易用无息贷款换一辆新凌志车。这样的社会,只会鼓励你买想要的,谁让你买不起所需要的呢。
(摘自《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