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氛围下的台商新机遇]泉州台商2018年图规划
时间:2018-12-24 17:06: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诚如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所言,“商机无限的世博盛会,给众多台资企业搭建了广阔舞台。” 王志刚196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农经”专业出身的他曾先后执教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元智大学等台湾高校,其专业的学识、风趣的教学一度被学生评为明星教授之一。1996年,他以资深“企管人”背景担任台湾“经济部”部长一职。2000年卸任后,一度担任中国国民党发言人。2008年7月,凭借其学界资历及担任“陆委会”、“经委会”等经历出任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
上海世博会共有246个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参展;展区总面积达5.28平方公里;节目总数超过800个,总场次17000多场,平均每天演出100场,无疑创下历届世博会之最。
此次上海世博会,有20个台湾企业品牌进入世博园。从解决每天数万人的餐饮,到品种繁多的物流配送,从世博主题馆、通用汽车馆的玻璃,到处理园区8万工作人员的衣物清洗打理……如果仔细留意,处处都能看到台商的“身影”。诚如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所言,“商机无限的世博盛会,给众多台资企业搭建了广阔舞台。”他认为,上海世博会必将成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难得机遇。
世博是台商的机遇
漫步上海世博园内的餐饮区,不时能看见“康师傅私房牛肉面”、“85度C”、“真锅”等知名台商餐饮品牌。在世博会里许多环保技术同样也都有台湾厂商的参与。例如,通往世博的“绿色专列”地铁,其机房里的电源和监控系统是“台达电”的设备;园区电动大巴士的电池,用的是华立代理“中碳”及“尚志精密化学”的电池材料:中国馆四周园林造景的彩色太阳能板,都来自“乐福”;太阳能电源点亮的LED看板来自“光磊”。在上海世博会的赞助商队伍中,也同样不乏台资企业的“身影”。台湾神达集团旗下的宇达电通公司,早在2008年即签约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的导航设备高级赞助商。王志刚坦言,“台湾的优势在于其研发环境是全球领先的,在世界科技100强中,亚洲有42家,其中台湾就有18家。世博会面向国际的知名度,对于台商而言非常难得。台湾作为在国际产品供应链中关键的角色,在产业上下游的整合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将是两岸新一轮合作的方向。”
“从世博会中赢利,还并不是众多台商的全部目标。”随着大陆很多城市的迅速发展,境内外投资者纷纷看好这些城市及有关的开发区,使得现在城市和开发区从以往的“招商”转为“选商”,这也给台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王志刚认为,台湾企业更看重的是借世博会的机会提升品牌效应,也就是打品牌和树口碑。例如,入园游客的“口碑营销”效果,就将远远大于直接收益。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大陆消费市场的逐渐展开,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已经不仅仅限于投资,从众多台湾企业进入上海世博赞助和园区服务供应商行列不难看出,两岸更加频繁、深入、大规模的商贸文化往来,台资企业已经寻找到企业增长的新动力。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陆内需市场又成为台商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上海世博会无疑成为台商危机中寻求新商机的最佳平台。包括上海徐汇区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及世博配套项目建设等这样的大工程,以及“长三角”由世博拉动的餐饮、酒店、服务业庞大市场需求,都受到了不少台商的瞩目。王志刚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大陆现有13亿人口中,有实际购买能力的约占30%,大约是3.9亿,并且每年增加3900万人,是台湾人口的3倍。10年后将有50%的人具备实际购买力,达到7亿人口,消费能力将超过美国。未来大陆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面对这样一块“宝地”,台商当然不能错过。他认为,世博机遇对于台商而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仅从半年会期而言,台商在服务领域的特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更诱人、更值得关注的是“后世博”效应。可以预见,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两岸之间持续升温的热络沟通,将为台商呈现未来在大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路径。
台商投资目光随世博更开阔
从早期的康师傅、统一成功进军中国大陆,到“鸡王”大成大陆营收跃进,再到掌握通路、依靠低价策略成功击退世界零售大厂Wal-mart(沃尔玛)的台湾超市百货先锋大润发和在大陆3C通路稳居龙头的蓝天,深耕大陆的台商在各行各业演绎着传奇。据商务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0061个,实际利用台资495.4亿美元。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5.2%。
在王志刚看,两岸经济关系30年来,不管是贸易还是投资,台商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台商企业来到大陆后,都是独立发展,与大陆的企业很少有联系,两岸企业合作程度很低,生产要素融合的程度不够。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为两岸企业的融合提出了挑战,而上海世博会为两岸合作开发内需市场和建立技术标准提供了重要机遇。
曾以资深“企管人”担任台“经济部”部长的王志刚对于两岸企业合作也有自己看法。他认为,两岸产业要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合作深度不足的缺点。目前,在两岸产业合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沟通渠道不畅通,二是机制不完善,三是相互对对方产业不了解,四是台资企业对如何将产品打入大陆市场存在着许多盲点。他也建议,两岸应建立“产业联盟”,以求两岸加快“资源整合”。待这个“产业联盟”慢慢发展壮大后,将形成有竞争力的深度融合的“产业共同体”,开创两岸产业分工与合理布局的新格局,为将来两岸走向“共同市场”打下基础。
随着大陆“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重新定位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使早期投资传统产业的台商感觉到了被“淘汰”的压力,使近期拟投资的台商望而却步。同时,“两角”地区地方资源的匮乏、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和优惠政策逐步到期。面对这种态势,新一波台商大迁移正在蓄势待发。王志刚表示,上海世博会带给台湾的机遇,也让台商投资目光更加开阔。由“两角”地区分流到中西部和环渤海地区,特别是投资传统产业的台商,已开始寻找新的商机。
据王志刚介绍,台湾目前近126万家中小企业中,80%以上从事服务业,其中零售业占52%。目前,两岸产业合作大多集中在电子、信息及电器产品制造业上,大陆台商制造业的投资金额占大陆台商总投资额的比重基本维持在90%左右,而服务业所占比重不足10%。王志刚认为,这个局面将会改变。“早期来大陆的台商主要投资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目前大陆的台湾餐饮业倒是来了不少,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业态在大陆出现。总体上说,服务业会是今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块。”
“台湾接单、大陆生产”的两岸分工模式已无法适应大陆市场的需要。长三角地区的台商无论高科技还是传统产业在出口方面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如何改变这一模式,拓展内需市场就显得十分重要。王志刚表示,“大陆正在强调转型之路,要扩内需、保增长,倡导科学发展,台湾企业一定要抓住大陆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大陆的经贸合作。”对于台商在大陆拓展内需市场,王志刚认为,除了创立自有品牌,发展通路时也不要单打独斗,建议利用现有的通路如大润发超市,希望台商能够打入大陆内销市场,尤其是经济表现亮眼的长三角地区。他特别指出,“长三角”地区的台商不能只限于“长三角”,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比如南京周边就有安徽、河南、苏北等农村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将快速增长,这都是台商应该关注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