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学风建设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09-03 07:35: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生“党员助学小课堂”为例,探讨了“党员助学小课堂”设立的原因,“党员助学小课堂”实施方法与过程,以及“党员助学小课堂”的成效。
关键词:党员助学小课堂;党建引领学风建设;实践与思考
一、“党员助学小课堂”设立的原因
我院于2008年开始接收云南、宁夏、贵州等地少数民族预科生。部分学生面对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经常感到困难重重,难以适应。面对这种情况,学院党总支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和服务同学的作用,鼓励学生党员以“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形式走近少数民族学生,增进彼此沟通,携手提高学业。
二、“党员助学小课堂”实施方法与过程
1.“党员助学小课堂”的组织
“小课堂”由学院机械专业第三学生党支部负责组织、管理、协调。党支部首先征集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辅导计划,确定时间、地
点及助学教员信息后,以课表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助学教员通过支部党员主动报名和支部推荐相结合的形式产生,他们负责制订主讲课程的助学计划,演练助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小课堂”的学员以自愿参加为主,党支部还会根据具体情况主动邀请需要重点帮扶的学生参加。
2.“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形式
“小课堂”立足在“小”,形式灵活,重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帮扶别人,提升自我,主要以平时课堂辅导、考前答疑、一对一帮扶的形式进行。每月针对较难的课程安排课堂辅导,考试前根据课程安排答疑,针对汉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安排一对一辅导。
3.“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实施过程
“党员助学小课堂”的实施在不断摸索、思考与总结中展开:2010年10月,“党员助学小课堂”正式开班,到学期末共计开课8节次,答疑3次,一对一辅导8人次,参加学员38人次;2011年4月,召开“党员助学小课堂”总结交流会,党总支副书记和助学教员、学员共同探讨“小课堂”在开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决定增加开课次数、增多课程安排、创新讲解方式、服务更多学生;2011年5月,“小课堂”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范围,积极邀请学院学业有困难的普通同学参与,“小课堂”的学员人数明显增多;2011年12月,实施党员助学教员聘任制度,为担任助学教员的
支部党员发聘书,明确职责,增强责任意识;2012年3月,增加学员调查与反馈环节,注重“小课堂”成效;2012年4月,开展助学教员评优活动,对积极参与助学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受到学员肯定的助学教员进行鼓励和表彰;2012年12月,为丰富“小课堂”组织形式,第三支部在所属各班成立党小组,由党小组负责所在班级的助学活动。
三、“党员助学小课堂”的成效
1.增强了党员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支部党员在参与“小课堂”的助学活动中,职责意识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迅速提升。助学教员的工作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主动申请担任助学教员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一部分学业优秀的普通学生也积极报名加入到助学工作中。
2.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成绩,奠定了他们成长成才的基础
“小课堂”的开设减少了学员的不及格门次,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成绩,解决了学员学业上的部分困惑与疑虑,增强了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为学员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基础。
3.加强了党员和学员的联系沟通,促进了和谐学院的构建
通过“小课堂”,支部党员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环境、民族风俗、饮食习惯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更加尊
重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少数民族学生对支部党员的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对未来的规划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相互之间更加和谐融洽。学生党员还可以及时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为构建和谐学院作出了贡献。
4.浓郁了学院的学习氛围,促进了良好院风、学风的形成
“小课堂”的开设,提高了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带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学院院风学风不断改善。
四、“党员助学小课堂”的经验与启示
“小课堂”为支部党员的作用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促使支部党员把服务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并有规划、有目的地长期坚持下去,不浅尝辄止,不流于形式。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感到广大学生党员在自身作用发挥、提高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老师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环节上不断创新形式,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平台,激发他们的服务热情,真正服务于普通学生。
注:本文系首都大学生思政课题支持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吕丽峰(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