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能力
时间:2021-03-22 07:34: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一、学习教育部相关文件,领会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实质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高教大众化发展的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解决了规模问题后,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全面启动实施“质量工程”建设。2010年,在迈入“十二五”之际,国家公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其中高等教育部分,就突出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2012年3月19日和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又连续颁布实施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
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也称“2011计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总共30条,又称“高教30条”,这个文件的颁布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高教30条”突显提高质量这条主线,提出了高等教育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高教30条”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文件的第1条和第2条;第二部分重点阐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即第3条至第11条;第三部分重点阐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政策措施,即第12条至第18条;第四部分重点阐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即第19条至第25条;第五部分重点阐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政策措施,即第26条至第28条;第六部分重点阐述加强条件和经费保障,即第29条和第30条。
“高教30条”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一是稳定规模。今后要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二是优化结构。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
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四是注重创新。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高教30条”还强调了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并对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政策措施:第一强调的就是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针对目前存在的本科教学不受重视、少数教授不上课等问题,“高教30条”提出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校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五大方面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
“高教30条”还提出了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评估作为国家监控高等教育质量重要手段的作用等多种具体措施。
“2011计划”是国家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举措。“2011计划”以机制创新为特色,深入探索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机制,通过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
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
以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部最新的文件精神是与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这表明,国家创新体制的重大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如何整体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命题。坚持内涵式发展,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由之路,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下制约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几方面问题
多年来,我校始终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牢固树立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的理念,在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坚强领导下,狠抓日常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积极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开展等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日常教学井然有序,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大奖,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省前列,多方面都反映出我校人才培养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校学生数大幅度增加,我校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其他高校规模扩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成为制约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难题。
1.教学保障性投入不能满足教学规模扩大和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007年以来,学校没有新建新的教学用房。教学仪器设备和纸质图书生均值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也在拉大。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场地紧张已成为突出问题,有的学院用少量的经费购置了急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却因为没有场地安置而在那里闲置。学校着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了一些应用性突出的新专业,但由于新专业建设经费少,实验实训条件达不到教学要求,有的就是因为经费问题或者场地问题无法建实验室或实训室,严重制约了新专业的发展。同时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教学保障性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发展的瓶颈。
2.青年教师成长速度不能满足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很迅速,青年教师的比重增大,培养青年教师使其尽快成长是各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从我校的情况看,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都比较高,专业基础也比较扎实,这是我校发展的宝贵资源。但我们也发现由于很多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并未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很多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还不是很高。这些教师中照本宣科或照屏(计算机屏)演示的还不少,与学生交流少,讲解能力弱,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再由于教研室活动场地不足和教研室活动机制不健全,很多教研室并未起到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成长缓慢,未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充分把握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了。
另外,个别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不高,责任意识淡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风不严谨,有的甚至随意调停课,违反教学纪律。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只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积极探索和建立教学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起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我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原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经很难满足现有大规模教学活动的监控和反馈的需要,很难做到全面细致的监控和及时准确的反馈。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要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需深刻领会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实质,切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目前,我们要学习会议重要精神和决议,按照保障教学正常运行、稳步推进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思路,为内涵式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1.加大投入、科学规划,切实加强教学保障性投入
教学保障性投入严重不足的“短板”,已成为制约我校内涵式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学校这段时间正在化债阶段,大规模投入基础建设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看到国家、省各层面都在加大教育投入,“随着政府对高校办学投入的大幅增加,高校将进入负债后时代”,现在高校就要考虑“有钱了高校怎么办学,如何用好钱、管好钱?”所以,好日子还是可以看得到的,我们现在就要做好过好日子的准备,提前规划,制定教学投入的增长和使用计划,逐步加大投入,做好苦日子向好日子过渡的准备,不至于出现现在“没钱花”,将来“花不好”现象。
2.狠抓常规管理、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学日常巡查和段段清工作;进一步调整充实教学督导员队伍,健全学生信息员队伍;积极调动二级学院的管理积极性,逐步强化二级学院管理责任。逐步完善健全管理制度,制订出台文件,发挥制度建设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同时,我们也要在争取加大教学保障性投入上做好工作,要拿出第一手数据,客观反映教学一线实际困难,说明做出加大教学保障性投入的决策已势在必行,并取得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理解,许可并支持开展此项工作。
3.以“三风”建设为契机,加强基层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加强基层教学团队建设,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实施内涵式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的基础性工作。以本次“三风”建设为契机,完善基层教学组织,选拔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或其他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切实提高教研室或其他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的质量;组织开展教研室工作评估;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基层教学团队建设有突出成绩的教研室主任或其他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及时总结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和人事处一道商量健全“导师制”实施办法,完善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奖励“传帮带”成绩突出的导师。积极培育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善于发现青年教师中的先进典型,及时培养“教坛新星”,发挥他们在同伴中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4.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扩大教学改革的成果
以新专业建设评估为抓手,不断提高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
平。继续组织做好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为专业的示范性、特色性建设积累资料。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导向,发挥精品课程示范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环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继续深入探索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改革;继续积极培育申报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积极搭建平台,推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以现有校地校企协作成果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与政府、企业及中小学校的合作,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将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集中起来,同时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在以后具体工作中,要积极贯彻落实几届校企协作已达成的各项合作协议,推进学校与地区及省内外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实现科教结合,共同开展实践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协同创新中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育方面要继续按照面向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的要求,以“国培计划”为基础,深化与中小学的合作,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道德品质高、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