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基本礼仪(讲座稿)介绍
时间:2020-08-19 08:58: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交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第一节 称呼礼仪
在社会交往中,如何称呼对方,这直接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亲疏、了解程度、尊重与否及个人修养等。一个得体的称呼,会令彼此如沐春风,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到彼此的关系。
一、常用的称呼
1、社交、工作场合中常用的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 就高不就低。
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学术性活动中使用。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这种称呼,具体来说分三种情况:
a)、只称职务。
如:董事长、总经理等。
B)、职务前加姓氏。
如:王总经理、张主任、刘校长等。
C)、职务前加上姓名。
适合于极为正式的场合。如:×××市长等。
2)、职称性称呼
对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可用职称相称。
a)、仅称职称。
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
b)、在职称前加姓氏。
如:龙主编、常律师、叶工程师。
C)、在职称前加姓名。
适合于正式的场合。如:杨振宁教授、谢玉清研究员等。
3)、学衔性称呼
这种称呼,增加被称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增加现场的学术气氛。有四种情况:
a)、仅称学衔。
“博士”
b)、加姓氏。
刘博士
c)、加姓名。
刘选博士
d)、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刘选。这种称呼最正式。
4)、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按行业称呼。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教练、会计、医生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如:刘老师、于教练、王会计等。
5)、泛尊称
就是对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较为广泛的社交中,都可以使用的。如:小姐、女士、夫人、太太。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其婚否称“女士”。男的叫“先生”。不分男女叫同志。
2、生活中的称呼
生活中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
对亲属的称呼:
① 对自己亲属的称呼。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亲属,应采用谦称。
②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①敬称。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可称为“你”.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应称“先生”.对文艺界、教育界以及有成就、有身份的人,称“老师”.对德高望重的人,称“公”或“老”.如“秦公”“谢老”.被尊称的人名字是双音,将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称周培公先生为“培老”.
②姓名的称呼.
平辈的朋友,熟人,彼此之间可以直呼其姓名,如“王迎”,“李香”;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样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能这样.为表示亲切,可免呼其名,在被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如“老马”,“大李”,“小杜”. 对关系极为亲密的同性的朋友、熟人,可不称其姓,直呼其名,如“晓龙”等;但不可对异性这样称呼只有其家人或恋人才允许这样称呼.
③亲近的称呼.
对于邻居、至交,可用令人感到信任、亲切的称呼,如“爷爷”“奶奶”“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如“毛爷爷”等.
对一般(普通)人的称呼:
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人,可视情况采取下列称呼. 同志;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等;
二、称呼禁忌
1、使用错误的称呼。
主要在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
(1)误读,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如“仇(qiu)”、“查(zha)” 、“盖(ge)”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
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过时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
解为“鬼怪”、“精灵”,可见这是“南辕北辙”,误会太大了。
4、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 “哥们儿”、“姐们儿”、“磁器”、“死党”、“铁哥们儿”,等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庸俗低级,档次不高。它们听起来令人肉麻不堪,而且带有明显的黑社会人员的风格。逢人便称“老板”,也显得不伦不类。
5、用绰号作为称呼。
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来的对方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如:拐子、秃子、罗锅、四眼、傻大个、麻杆儿等更不能说出.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要尊重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去尊重他的姓名。每一个正常人,都极为看重本人的姓名,对此,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牢记。
第二节 介绍礼仪
“第一印象是黄金”。介绍礼仪是礼仪中的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介绍可以分为:
第一类,自我介绍,也就是说明个人的情况。
第二类,为他人做介绍,你作为第三方出面为不相识的双方做介绍.
一、 自我介绍礼仪(介绍自己)
1、自我介绍的时间
自我介绍的时间应该限制在一分钟或者半分钟左右.
2、介绍自己时的顺序
介绍的标准化顺序就是地位低的人先做介绍.
主人应该首先向客人做介绍;
长辈和晚辈在一块儿,晚辈先做介绍;
男士和女士在一块儿,男士先做介绍。
3、自我介绍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自我介绍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1)、寒暄式,又叫应酬式。
它的内容就一项,就是你的姓名。小姐你怎么称呼,你好,我叫×××,完了。
2)、公务式(商务式)
这是我们在日常交往和工作中遇到最多的介绍的内容。就是在工作之中在正式场合做的介绍,一般而论,公务式自我介绍需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3)、社交式自我介绍
就是在非公务的私人交往中使用的,大体上有这么几个内容:姓名;职业;籍贯;爱好;自己跟交往对象双方所共同认识的人。实际上就是找彼此之间关系的共同点。血缘、亲缘、同学、朋友、师生等关系。
二、为他人介绍(介绍他人)
又叫第三方介绍,即自己作为第三者,替不相识的双方做介绍。要考虑的问题,大概有这么几个。
1、介绍人
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礼仪规范。
①、家庭聚会:应该是女主人充当介绍人。
②、公务活动:由办公室主任、秘书、前台接待、礼仪先生、礼仪小姐、公关人员等专门人士;双方的熟人;本单位职务最高者做介绍。
2、介绍的顺序
介绍他人的一般规则:尊者居后。
就是把双方之中地位较低的一方首先介绍给地位较高的一方。“尊者有优先知情权”。具体来说:
介绍晚辈和长辈,一般要先介绍晚辈。
介绍上级和下级,一般要先介绍下级。
介绍主人和客人,一般要先介绍主人。
介绍老师和学生,先介绍学生。
介绍男士和女士,先介绍男士。
3、介绍的内容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1)、社交式: 类似于自我介绍时的应酬式,介绍名字就够了。
2)、公务式: 它是在正式场合的介绍,要求说明单位、部门、职务、姓名。
如果在替双方介绍时,双方都不只一人,这时候,我应该先介绍谁呢?
这是替别人介绍时一种特殊情况,我们称为集体介绍。
三、集体介绍
集体介绍一般分两种情况:
1、一种情况是两个集体,双方都不止一个人。
还是要遵守我们讲的原则:把地位低的一方先介绍地位高的一方。而介绍到其中一方的时候,顺序就应该是自高而低。
2、集体和个人。(一边是一个人,另一边是许多人)
“把个人介绍给集体,”少数服从多数嘛。
第三节 电话礼仪
1876年,“电话之父”——贝尔发明了电话。之后,电讯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如今,电话已经非常普遍了,它已经成为人们交流信息、联络情感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而电话的使用,直接反映出电话使用者的素质。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事:
睡梦中被无关紧要的电话吵醒;
公共场所大声讲电话的人;
会场上,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甚至连发言的人也要接听电话,让所有人等候;
电话拨通后,听到:“喂,喂,找哪个?”“你是谁?”“有什么事儿?” ……
由此可见,电话礼仪,有很多人还是不懂。那么,电话礼仪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电话基本礼仪
表情:要面带微笑
拿起电话,你就应该面带微笑。也许你会问:“对方又看不到,干吗要注意表情?”但是,你知道吗?笑是可以通过声音来感觉到的,你的微笑、你喜悦的心情会传给对方、感染对方。因此,你要像对方就在你面前一样,带着微笑讲电话。
姿态:要保持端正
通话过程中,应该保持端正的姿势,身体挺直,不要东倒西歪,驼着背、弯着腰,这样的话,对方听到你的声音就是懒散的、无精打采的。因此打电话时,尽可能注意自己的姿势。
声音:要清晰柔和
在某种意义上,声音是人的第二外貌。通话时,声音应当清晰悦耳,温和有礼,吐字准确,语速适中,语气亲切、自然。讲话声音不要太大,让对方听得清楚就可以了。也不要矫揉造作,装腔作调,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中途:避免做其他事
打电话时,如果你中途离开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如:与其他人说话;吃东西;看书报;听音乐等,都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如果这时你确实有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你应该向对方道歉,并说明原因,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不要让人久等。如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你应该向对方道歉,然后另约时间再打过去。但这种情况最好不要发生。
二、打电话礼仪
1、时间选择 ——时间适宜。
①、休息时间别给人家打电话。
除非万不得已,晚上10点之后,早上7点之前,没有什么重大的急事别打电话。
②、就餐的时间别打电话。
③、节假日不是重大事端不要打电话。
尽量不要占用对方的节假日,你给对方一个休息的时间。
④、注意时差
如果是打给国外,你还要注意时差的问题。
2、注意空间选择
任何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在公众场所打电话的。什么影剧院,会议中心啊,餐厅啊,商场啊等地方。
3、注意通话的长度。
通话时间宜短不宜长,电话礼仪有一个规则,叫做电话三分钟原则。就是通话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三分钟之内。长话短说,废话不说。
4、通话内容:
有所准备
通话之前应该核对对方的电话号码、公司或单位的名称及接话人姓名。写出通话要点及询问要点,准备好纸和笔以及必要的资料和文件。
注意礼节
接通电话后,应主动友好,自报一下家门和证实一下对方的身份。打电话要坚持用“您好”开头、“请”字在中,“谢谢”收尾,态度温文而雅。
5、终止电话
打电话谁先挂呢?社交礼仪的标准化做法,地位高者先挂。不宜“越位”抢先。不可只管自己讲完就挂断电话,那是一种非常没有教养的表现。
三、接电话的礼仪
1、迅速接听
接电话首先应做到迅速接听,力争在铃响三次之前就拿起话筒,我们强调铃响不过三声,避免让打电话的人焦急不安或不愉快。
2、认真倾听并作出相应回答
接电话时,一定要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对方讲话,要搞清楚对方来电的目的,尽可能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回答。当然,认真倾听,并不是完全不出声,还要注意呼应对方,比如:用 “嗯”、“好的”、“知道了”等短语作为呼应,让对方感觉到你确实在认真地听。
3、复述来电的重要内容
通话完毕之前,对对方所讲的重要内容可作必要的重复,比方说重要的时间、地点、电话等重要内容重新核实一下,防止自己记录或理解出现差错。
4、认真做好电话记录
自己的电话,也许因为事务繁忙而把电话的事情给忘了;也许因为时间的关系电话内容记不准确了,……。因此,认真做好电话记录是必要的。
如果是自己同事的电话,应热忱、迅速地帮对方找同事来接电话。如果对方要找的同事不在, 不能只一声说“他不在”,“啪”就把电话挂了。如果对方愿意,可代为转达电话内容,也要认真准确地做好记录。代接代转电话时,要注意及时传达、尊重隐私。
永远不要对打来的电话说:我不知道!
5、真诚地致谢
最后的道谢也是基本的礼仪。来者是客,以客为尊,电话交谈完毕时,应尽量让对方结束通话,向他们道谢和祝福,等对方放下话筒后,再轻轻地放下电话,以示尊重。
第四节 空间礼仪
人们常常说:距离产生美。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小“天地”,不愿意别人进入。哪怕是最亲密的人,有时也不愿意被打扰。所以电影电视中常常出现这样的语言:“请让我一个人呆着。”“我想一个人呆一会儿。”……等等。有了空间的距离,人才更能体现尊严。
那么,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应当怎样确定呢?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的观点,空间距离可分为:
亲密距离
45cm以内,多半属于情侣、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或知心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
此距离属敏感领域,不要轻易地采用。关系一般人,尤其是关系一般的异性是绝对不应该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他人的侵犯。
私人距离
一般在45-120cm之间,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
这是较熟悉的人交往的距离。适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场所和一般聚会场所与同学、老师、同事、邻居、熟人等交往。
社交距离
大约在120-360cm之间。适合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关系。
适合办公室交谈、商务洽谈、招聘时的面谈、学生的论文答辩等。
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交道可采用此距离。
公众距离
大于360cm的空间距离。
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空间,人际沟通减少,很难直接进行交谈。
当然,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影响交往空间距离的的因素很多,文化背景不一样;生活习俗不一样;年龄、性别不一样;所处地位不一样;对空间距离的理解和需要就会不一样;甚至同一个人,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交往环境不同,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也会不同。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距离的分寸。
记住:亲切不等于零距离。没有距离,就没有朋友。
第五节 握手礼仪
握手礼通常是用来表示欢迎、欢送、见面、相会、告辞,表示祝贺、感谢、慰问,表示和好、合作时使用的礼节。
一、握手的顺序 (尊者决定;但主宾相见例外)
一般情况下:
长辈和晚辈握手,长辈先伸手;
上级和下级握手,上级先伸手;
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握手时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
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就行。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点头致意就行了。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但主人和客人握手比较特殊。按照社交礼仪的规矩,当客人到来之时,主人先伸手,这表示欢迎;当客人走的时候,应该客人先伸手,意思是再见。如果主人先伸手了,就是逐客之意.
二、握手的正确方法
上身微微前倾,两足立正,双方伸出右手,彼此之间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双方握着对方的手掌,上下晃动两到三下,(握手的时间3-5秒为宜),并且适当用力,左手贴着大腿外側自然下垂。
一般来讲,地位低的人迎向地位高的人。两个人同时迎向对方也行。
三、握手的典型样式
1)、支配式握手
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这种人一般来说,办事果断、高度自信,凡事一经自己决定,就很难改变观点,作风不大民主。
2)、谦恭式握手
也叫“乞讨式”握手、顺从型握手。即用掌心向上或左上的手势与对方握手。这种人往往性格软弱,处于被动、劣势地位,这种人处世比较民主、谦和、平易近人,对对方比较尊重、敬仰,甚至有几分畏惧。这种人往往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不固执,愿意受对方支配。
3)、双握式握手
用右手紧握对方右手的同时,再用左手加握对方的手背、前臂、上臂或肩部。使用这种握手样式的人是在表达一种热情真挚、诚实可靠,显得自己对对方的信赖和友谊。从手背开始,对对方加握部位越高,其热情友好的程度显得就越高。
4)、“死鱼”式
伸出一只无任何力度、质感,不显任何信息的手,给人的感觉好像握住一条三伏天腐烂的死鱼。这种人不是生性懦弱,就是对人冷淡无情、消极傲慢。
5)、捏手指式
不是虎口相触对握,而是有意无意地只握住对方的几个手指或手指尖部。女性与男性握手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矜持与稳重,常常使用。男的只需要轻轻握一下女方的四指就可以了。如果同性之间这样握手,就显得有几分冷淡与生疏。
6)、抠(扣)手心式
两手相握之后,不是很快松开,而是双手掌相互缓缓滑离,让手指在对方手心适当停留。但一般只见于恋人、情人之间,或心有灵犀的好朋友之间。
四、握手禁忌
我们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1)不要用左手相握,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干净的。
2)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握手呀、干杯、祝酒呀等都忌讳出现十字的。
3)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墨镜、帽子,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才是被允许的。与人握手,把帽子摘掉,表示一种友善;戴太阳镜,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
4)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
5)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或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
6)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正确的做法,是握住整个手掌。即使对异性也应这样。
7)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
8)忌讳与异性握手时用双手。男同志呢,人家女同志先伸手吧,热情越位了,过犹不及,两只手上去,做一个汉堡包,把人家夹在中间,有点占人家便宜之嫌;女同志这样做,有点不自尊。
9)在任何情况下,最好都不要拒绝与别人握手,否则是失身份的。你和人交往,握握手,并不等于完全接受他,完全认可他,这是一种礼仪应酬的表现,可以这样说,拒绝和别人握手的人,是没有教养的人。即使有手疾或汗湿、弄脏了,也要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五、其它见面礼节
1、拱手礼(作揖)
拱手礼实际上就是抱拳作揖。在古代与现代的握手有同等的意义。
拱手礼的基本要求:
右手半握拳,然后用左手在胸前扶住右手,在眼睛注视对方的同时,相拱的手向着对方自下而上、自内而外轻轻摇动两、三下。为了向对方表示尊敬,可将双手向上抬,达到与额同高。
2、合十礼
合十礼的主要要求:端立、欠身、低头、双手相合、指尖向上、停于胸前
3、鞠躬礼
起源于中国先秦时代,现在主要流行的区域是在我国的东北方,还有日本、朝鲜、韩国。运用最多的是日本人,日本百货商店、旅馆、饭店的服务人员,平均每天每人要向顾客鞠躬近一千个,一个女电梯员称,她平均每天要向乘客鞠躬2560次。日本人即使在电话里与人问安和道别、承诺、请求时,也会不自觉的鞠躬。
鞠躬礼要求:立正、脱帽、双手垂放、仪态端庄、凝重
场合:演员谢幕、讲演和领奖、举行婚礼、悼念活动、接见外宾、见面相识(当你被介绍给多人时,我们多以鞠躬表示友好)
鞠躬礼的三项礼仪准则:
● 受鞠躬应还以鞠躬礼;
● 地位较低的人要先鞠躬;
● 地位较低的人鞠躬要相对深一些。
4、拥抱礼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欧美国家,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和道别礼。
拥抱的正确动作是:
1)、两人在相距20厘米相对而立。
2)、右手扶住对方的左后肩,左手扶住对方的右后腰。
3)、各自都按自己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都向左相互拥抱,礼节性的拥抱可到此为止。
如果是为了表达较为亲近的情感,更为亲密的关系,在保持原手位不变的情况下,双方还应接着向右拥抱,再向左拥抱,才算礼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