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练习】生态系统稳定性(人教)
时间:2020-09-03 08:07: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步练习
基础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
)
①温带草原 ②热带雨林 ③北方针叶林 ④北极冻原
A.②①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4.近年来保定护城河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关于此生态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造成此生态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
B.从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
D.在湖水中投放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④⑤
6.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以下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丙甲乙 丁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8.在某市的农业示范基地,海虫草等“海水蔬菜”长势良好。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以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被列为国家八六三推广技术项目。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不包括(
)
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
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
二、填空题
9.下图一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强度的干扰和解除干扰后稳定性的变化情况,图二表示的是甲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________和________,其主要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图一中a点与b点比较,________点抵抗力稳定性强;当干扰解除后,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因某种原因,图二中F全部死亡,短时间内数量增加的动物是________;最有可能成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是________,请用生态学观点解释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
一、单选题
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1.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生态系统是(
)
A.捕食者和寄生生物较少的生态系统
B.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相等的生态系统
C.分解者种类和数量较少的生态系统
D.生物种类较多的生态系统
2.下图中,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B为城市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图中A显示:能量流动的途径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B.图中B显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C.图中A显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为10%~20%
D.图中B显示:人类活动在该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都具有稳定性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味着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相对稳定
C.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如下图的数据。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
B.3、4月份甲种群数量下降是由于乙的数量减少
C.甲、乙两种群的变化周期是12个月
D.人为消灭乙种群,则甲种群数量将不断增加
5.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绝大多数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近看一片黄(地表植被极少)。有些专家指出:大面积的人工林,树多了但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下列对“绿色沙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结构单一,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
B.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强
C.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易遭病虫害
D.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
6.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的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7.下列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 D.限制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8.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生态系统具备的特征是(
)
①该系统处于幼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 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⑥
9.下图表示环境变化对不同生物群落的影响。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群落甲物种单一,只具有水平结构
B.随着环境的变化,群落乙出现的波动较大
C.群落甲、乙均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
D.群落甲中任一物种的消失必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10.下图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生存能力最强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多样性,A、B、C、D表示四个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则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B
C.若M表示种群的个体数目,A、B、C、D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四个不同种群,则A种群所具有的能量一定最少
D.若M表示种群的能量值,A、B、C、D表示四个不同的种群,它们构成食物关系,则C的数量增加会导致A、B的数目增加
二、填空题
11.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其草原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图形。该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宜的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中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大于图中C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两项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升题
一、单选题
1.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来源:学科网]
2.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3.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①样品1、样品2、样品3水样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 ②样品1的水样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 ③样品2的水样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 ④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取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生态瓶
编号
生态系统组成
光照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泥沙
甲
+
+
+
+
+
+
乙
-
+
+
+
-
+
丙
+
+
+
+
-
-
丁
+
+
+
+
-
+
A.甲瓶的氧含量比丁瓶的低
B.乙瓶中生物比丙瓶的维持时间长
C.丙瓶的有机物比丁瓶的多
D.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高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6.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7.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下列对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B.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C.提高了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8.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的生活能力强弱均可
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恒定不变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0.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填空题
11.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答案】
1.B 2.B 3.C 4.A 5.A 6.D 7.B 8.B
9.[答案] (1)自身的净化作用 完善的营养结构 反馈调节(或负反馈) b 恢复原状或被新的生态系统代替
(2)D H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且逐级递减,H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获取能量少,个体数目少
【解析】
1.[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生态平衡就越容易被破坏。反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就越容易维持。
2.[答案] B
[解析] 结合曲线可以发现甲和乙是捕食关系,乙以甲为食,即能量从甲流向乙;M点时甲的相对数量减少,表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3.[答案] C
[解析]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错误。
4.[答案] A
[解析] 藻类的大暴发,是由于氮、磷元素过多,藻类不是外来物种,A错误;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水生植物丧失阳光和生存空间而死亡,以植物为食的水生动物随之死亡,故此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B正确;由于水中排放的废物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元素,造成藻类暴发,C正确;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在水体中增多,将会减少水体中的藻类,使其他生物得以生存,因而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5.[答案] A
[解析]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②错误;由于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遭到破坏后,其恢复力稳定性变弱,④错误;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有关,应根据生态系统的规律增加生物种类,使其营养结构复杂,⑤错误。
6.[答案] D
[解析] 生态系统按营养功能来区分,一般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它可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一旦生产者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A、B和C比较,均为一种生产者,C中食物链最短,故相对稳定;C和D比较,生物种类一样多,但D的生产者多,故D比C稳定。
7.[答案] B
[解析]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还是低,C错误。
8.[答案] B
[解析]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并不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
9.[解析]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该生态系统的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有关,图一中a点与b点比较,b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与a点相同的干扰程度,因而b点的抵抗力稳定性比a点强,当干扰解除后,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以是恢复原状,也可能建立新的平衡。当图二中F全部死亡,F以D为食,则短时间内数量增加的动物是D,H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获取能量少,个体数目少,因而最有可能成为国家级
能力题
【答案】
1. D?2. B?3.A?4. C 5.B 6.D 7.C 8.B 9.C 10.C ?
11.[答案] (1)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或营养结构上的生物种类少)
(2)即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高的畜牧产品
(3)草原退化,严重时会导致草场沙漠化
(4)①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②发展季节性放牧;③提倡划区轮牧(只要求答出其中两项,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
1.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因此本题答案是D。
答案:D
2.解析: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大量输入,不能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自给自足。
答案:B
3.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表现,并不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的。
答案:A
4.解析:A项,甲、乙两曲线是捕食关系。B项,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甲种群数量减少,是因为乙数量增多。D项,人为消灭乙种群,则甲种群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但不能无限度地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值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甲种群数量又会下降。
答案:C
5.解析:人工林由于其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故自我调节能力差,其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弱。
答案:B
6.解析:A项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没有恢复原状;B项和C项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的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7.解析:要采取措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即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这个措施是不可取的。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不能使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这个措施也是不可取的。限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使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是营养结构更趋复杂的过程,所以演替的过程一般是其稳定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不是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才能使其自我调节能力增大,从而使其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答案:C
8.解析: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1)从发展阶段上看,只有发展到成熟阶段,才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2)从结构上看,该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有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从功能上看,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4)从形成原因上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5)从机能上看,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9.解析: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不会只具有水平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环境变化,群落甲变化较大,群落乙变化较小。群落甲和乙都具备一定的缓冲外来冲击的能力,只是乙的缓冲能力大些,甲的缓冲能力小些。群落中任一物种消失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但不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10.解析:若M表示物种多样性,从题图可知,B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最高。若M表示种群的个体数目,从题图可知,尽管A种群的个体数最少,但所具有的能量不一定最少,如一棵大树上,某昆虫的数量可成百上千,但它们的总能量肯定少于大树的能量,所以C项说法错误。
答案:C
11.[解析] 图中虚线表示未放牧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实际上是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平衡量,如果高于或低于这个量,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使其恢复。例如,当草原的生产者净生产量过多时(达B点),通过增加放牧量(放牧量控制在BC之间),则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又达到平衡。但如果放牧量过大(长期大于C点),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被破坏(即草原退化),如果放牧量大于D点,则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为0,严重时,将会导致草场沙漠化。
提升题
【答案】
1.C? 2.A? 3. D ?4. B 5.D 6.C 7.B 8.A 9.B 10.B
11.答案:(1)高 正反馈
(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 净化作用
(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
(5)补水和排水 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
【解析】
1.C 解析:题中的表主要反映了5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农田则刚好相反。损害程度可用1-(干旱后价值/干旱前价值)表示,通过计算可知,受损害程度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
2.A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主要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则较弱,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高。
3.D 解析:甲地是未污染前的水域,表现为细菌数目少、溶解氧浓度高、铵根等无机盐离子少、藻类植物的数量相对稳定等。养猪场污水排入后,由于有机物含量增加,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使溶解氧降低(样品2),由于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溶解氧升高(样品1),通过逐渐净化后,该污染的生态系统又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样品3),因此样品1、样品2、样品3水样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
4.B 解析:乙瓶中无光照,缺少能量来源。丙瓶虽无泥沙(提供分解者),但水中也有分解者,因而丙瓶的维持时间比乙瓶长。
5.D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6.C 解析:A项中,“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延长了食物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项中,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项中,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项中,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7.B 解析: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生态农业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该过程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没有改变能量的传递效率;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总是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不断有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对于生态农业而言,还必须有人力的投入。
8.A 解析: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因此要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其内的生物数量也有一定的变化。
9.B 解析: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10.B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生态系统种群数量较乙生态系统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因此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群落是同一时间内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这样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不一定较乙复杂。乙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与气候变化同步,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但不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物种产生需要长期自然选择过程,而本题信息给出的也可能是一年甚至是更短时间内的变化)。
11.解析:人工养殖池塘中生物种类相对少,抵抗力稳定性低但恢复力稳定性高。题图示装置设置生态塘、潜流湿地的作用是处理从养殖塘流来的水,有效净化水体中N、P的含量。前一池塘的上层水中含有较高的溶氧量,同时可以将其残留的饵料流向下一养殖塘,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串联的养殖塘不宜过多,过多会导致后面的养殖塘中N、P含量太高,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示装置中补水和排水的作用是及时交换装置中的水,调节水体中的N、P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