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20世纪文化视野中的江文也

    时间:2020-03-13 07:51: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从20世纪中国文化、日本文化、欧洲文化,以及欧亚音乐关系所形成的20世纪亚洲音乐文化视野来认识江文也和他的音乐,认识他与中国、日本20世纪音乐创作乃至音乐的历史都是有必要的。江文也的音乐所反映的中国新音乐发展,研究这种发展所关联的丰富的中外历史环境,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音乐。

    [关键词]江文也;音乐创作;文化背景;文化视野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郑锦扬(195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华侨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江文也,祖籍福建省永定县高头乡,出生于台北淡水,6岁随父母到厦门学习音乐技艺并成名于日本,追寻音乐文化之梦几十年,在作曲、演唱、诗歌、教学、研究方面都各有成就,是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史上杰出的音乐家,也是第一次获得奥林匹克音乐奖的亚洲音乐家。从1910~1983的73年中,他经历了20世纪复杂的中日关系和中国社会变革,受到世界乐坛尤其是欧美音乐的重大影响。他深深浸染在其生活时代的文化之中,这些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江文也的音乐创作与艺术人生。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20世纪文化视野中的江文也及其音乐。由于此次学术讨论会在江文也生活过的福建厦门召开,故所谈以江文也与福建的关系为重点。

    一、闽台血脉相融,两岸文化滋养:江文也与中国文化

    江文也与中国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必然联系,也与其家庭和个人经历以及与中日国家关系变迁(如日本侵占中国台湾、30年代以来的日本侵华战争、抗日战争后的台湾回归等)有着复杂的文化联系。由于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自1895年起为日本所占领。他在1910~1945的35年间,具有日本台湾的户籍。1945~1983的38年,江文也具有中国北京的户籍,江文也在这段时间才是血脉与国籍完全的中国人。

    江文也幼年时期在台湾接受的文化主要是由中国语言、诗歌、戏曲等构成的汉族文化,从区域而言主要是闽南文化;在厦门的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化主要是由中国表演艺术与民俗文化构成的汉族文化,从区域而言主要是由闽南文化、作为通商口岸的港口城市的厦门文化和主要来自家中的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构成的福建文化;在北京为主的时期接受的文化主要是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包括北京话、古都文化)、儒家文化(儒家经典、孔庙雅乐)以及新文化等。江文也与中国文化的独特联系影响着他的一生,融入了他的音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发展道路。

    (一)血缘相亲,闽台一家

    江文也的父亲江蕴均(又名长生,1933年1月逝于厦门)是福建永定县高头乡的客家人,前清秀才,成功的商人。其母郑闺系台湾花莲商人之女(1923年8月4日逝于厦门)。江文也是闽台血缘相亲诞生的新一代,其家庭是闽台结缘共生形成的一家;也是由闽去台、由台返闽、行走两岸、各有祖屋的一家。这种与生俱来的血缘、亲缘、地缘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渊源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血脉、精神根基,也是其音乐与文化的人本、物质基础。

    (二)语言相通,闽南文化

    江文也一生难改乡音,闽南口音浓重,身上有着幼年、童年、少年时期在两岸13年生活中深深浸染的闽南文化因素。这既有社会影响:其出生地台北乃至台湾社会通行闽南话,属于闽南文化区,其小学在闽南重镇厦门;又有家庭的影响:江文也的母亲郑闺平常说的是当时台北淡水通行的闽南话,江文也及其兄江文钟、弟江文光均成为说闽南话的客籍子弟。

    1.江文也与台北。江文也原名江文彬(出生登记和小学、中学、在日本第一次参加日本全国音乐比赛都用原名江文彬),1910年6月11日出生于台北县淡水镇大稻埕,户籍落在台北县淡水镇三芝乡,呱呱落地的江文也出世后所听所说的主要语言就是闽南话(自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南话就是台湾社会通行的语言。现今台湾所谓台语实际上就是闽南语)。江文也“自幼就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和天赋。他三岁左右就跟母亲学会了哼唱摇篮曲哄弟弟入睡;4岁时能高唱母亲家乡的山歌”,“在节庆日,当戏班来唱戏时,乡亲们也能听到这位小‘票友’用童声唱的《百家春》《卜卦调》等地方小调。”①江文也说自己幼年在台湾时“家中来的客人和先辈们在一起时时读诗诵词,自己在旁随着也能背诵不少古诗,但都是用台湾话朗读的。至今他的国语发音很不准确”,“语音带有闽南味道” 。②

    2.江文也与厦门。江文也6岁时举家搬迁厦门,江家作为当时的大户人家就此生活在清代以来“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海港、商贸城市厦门(也是台湾人在大陆最集中的聚居地。当时,台湾人约占厦门人口的十分之一)。江家大房子在厦门水仙宫后岗36崎顶(今厦门市水仙路)一带,是当时厦门人文荟萃的地方,家中客人往来极多,身份较高者也不少 ;由于其三伯父江保生(《全闽新日报》主编)住在厦门鼓浪屿,故江文也常住鼓浪屿。

    “在厦门期间,江文也曾受过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直至1918年才进入由日治台湾政府在厦门景观的日文学校(旭瀛书院)就读”。③留学日本阶段曾利用暑假回厦门看望父母,“被邀请到青年会演唱,立即风靡上流社会少女们。大哥完婚,他又返回东京。”④厦门是江文也父母自台返闽的安居之地与最终的安息之地,是其小学教育之地,其兄的成婚之地,也是其成长与荣归的美好记忆之地。江文也与厦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其与全家迁入厦门后兄嫂均居住厦门江家,从厦门赴日本留学中暑假亦从日本回厦门省亲并参加兄长的婚礼,有作品出版也常寄回厦门家中。他还陆续把音乐方面的重要成绩与活动(例如即将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奥林匹克艺术竞技比赛的消息等)报告给在厦门的母校—厦门旭瀛书院。因此,厦门旭瀛书院以其为荣,多次在院报中刊载江文也在日本的业绩。如:《厦门旭瀛书院报》第6页,第46号,本科第7期江文也君的介绍中提到:“江文也书院毕业后在长野县立上田中学学校留学,而且因兴趣在东京武藏高等工业学校旁听,还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夜校学习声乐。武藏高等工业学校毕业后,跟随山田耕作学习音乐。江文也是我国近来著名的声乐家,也是一位名声大噪的作曲家。”

    相关热词搜索: 视野 世纪 文化 江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