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交走出“无人区”
时间:2020-10-30 15:25: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Alter
监管背后的众生相
2019年伊始,监管部门约谈了《微信》《聊天宝》《马桶TMT》和《多闪》等社交APP的负责人,责成有关企业履行和完善安全机制程序,依法开展安全评估工作。彼时舆论的焦点还在于“三英战微信”的年度大戏,“风声”被选择性掩盖。到了3月底的时候,《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闷声圈粉的声音社交,如何走向更好的生长》的评论,不点名批评了声音社交领域的乱象。终因赛道过于小众,被外界选择性忽略,未能成为一项全民议题。
直到《网易云音乐》和Soul等行业翘楚被纳入监管名单,社交领域风声鹤唳。一连串的监管重拳才被关注,并指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陌生人社交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整治将是一种常态。
与之对应的,不少被纳入监管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有了行动。比如主打“灵魂社交”的Soul,在一篇《记者实测Soul App,内容监管已见成效,未发现软色情内容》的调查文章中,发现有如下变化。
其一,将用户注册的年龄限制调整为18周岁以上,而对于未成年的存量用户,主页上增加了绿叶标识,并在内容推荐机制上进行了调整。
其二,为规避“软色情”的渗透,早就取消了匿名发帖和评论的功能,同时优化了内容审核力度,在机器人判定外增加了两道人工审核机制。
其三,在商业模式上Soul一直采用Soul币的变现逻辑,通过用户购买虚拟服饰、延长语音匹配次数进行收费。而其他很多社交产品的盈利点在于直播和聊天室功能,刺激用户为主播打赏或购买付费服务,逐渐沦为了色情交易的洼地。
不过,一些未被纳入监管名单内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似乎并没有太多未雨绸缪的迹象。据深圳晚报报道,一款名为Uki的社交产品,登录后经常有用户用低俗的图片或语言主动搭讪,“动态广场”存在不少低俗照片和暗示性文字。
原因也不难理解,不排除一些陌生人社交产品擦边球式的拉新机制,在加强注册门槛和内容审核标准后,有可能会出现用户卸载、留存率下滑等现象。在阵痛和不确定性风险面前,有些平台选择直面监管,也有一些平台抱有侥幸心理,隐患也由此埋下。
似曾相识的分水岭
监管部门的出手隐藏着两个信号:一是陌生人社交对年轻人的吸附力已经被验证,二是行业已经鱼龙混杂亟需“降降温”。与之相似的一幕发生在2016年,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银监会分别对直播和P2P打出一记重拳。
其中直播行业的命运转折,对陌生人社交不乏借鉴意义。
2016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网络直播靠网红主播吸睛烧钱能活多久?》,表示“网络直播平台还要走出盈利模式的困境,创新迫在眉睫”。3个月后,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直播平台资质、主播实名和内容审核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定,随后动荡开始发生。
不过,监管并没有摧毁直播行业,而是加速了淘汰赛的发生。头部平台依靠牌照、主播、流量和资金优势,成为虹吸效应中的有利方,那些用户规模不大或实力不足的平台,逐渐衰落出局。特别是到了2018年,六间房和花椒直播合并、映客直播和虎牙直播先后上市,算上今年7月上市的斗鱼,在直播领域后发先至的快手,彻底成了寡头的战争。
有趣的是,映客直播、花椒直播等几乎是监管名单上的常客,出镜率远高于那些被淘汰的平台。可当直播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合规经营的时候,早期被监管部门施压所改变的内容生产和审核机制,恰恰成了最后做大的不二法门。
陌生人社交和直播不缺少共性,都是年轻用户青睐的产品,涉及不同的大量用户内容,也都经历过野蛮生长的阶段,甚至在内容审核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都如出一辙。由此来看的话,如今被监管部门纳入整改名单中的玩家,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在阵痛期中形成自身的良性生态,在淘汰赛全面上演前的时间窗口里找到合规乃至转型的机会,也将是在寡头对决时胜出的筹码。
可以预见的是,陌生人社交的格局变化很可能会沿寻直播行业的轨迹,监管介入筛选出合规和价值观正确的平台,打擦边球的平台彻底失去生存空间。而在一些不作为的平台“宣告死亡”后,陌生人社交领域也将出现流量和资本向少数玩家集中的现象。
存在的机会和隐疾
不应该为陌生人社交贴上“凉凉”的标签,相较于聊天室和YY时代的不确定性,陌生人社交有了扎根的土壤。
尽管《微信》、微博正被“Z世代”嫌弃的观点尚未形成社会共识,一些陌生人社交产品在App Store里的高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能只是一款在线连麦的APP,上线两个月就可能超过《微信》和《抖音短视频》等主流APP登顶下载榜。
正如一份研究报告里所描述的:相比于强链接的熟人社交,“95后”和“00后”更喜欢在陌生人世界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
相比主流的社交平台,他们更倾向选择小众、个性化的产品;
相比较单一的社交模式,他们更热衷互动性强的产品设计……陌生人社交的兴起,可以归结为满足了年轻一代的社交需求,符合有些“独”又渴望“群”的特征。
不难从教育心理学中找到解释:青春期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在计划生育、经济高速增长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全世界范围内都维持着较低的生育率。独生一代的身份让“95后”和“00后”从小就被家长过度关注,需要独立社交的空间,又渴望与同龄人合群。
诸如Soul等被新一代年轻人“Pick”的社交平台,不再像《陌陌》和《探探》那样被污名化,而是成为一系列泛娱乐内容的载体,成为年轻人寻找同好的空间,不排除成为年轻人社交最佳的打开方式。
隐疾也在于此,陌生人社交成了风口,极短的时间内就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产品,功能上也有着明显的同质化。而在监管缺失和商业变现的双重诱发下,与色情相关的内容和产品持续发酵,即便是有着严格内容审核的平台,也被灰产盯上利用“软色情”进行引流,走过被整改的红线。
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陌生人社交的崛起有其内在逻辑,但任何行业的成长都离不开规则的引导和治理的护航,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让所有产品必须检视自身的健康度、价值观和内容審核机制,避免滑入错误的区域。对于陌生人社交赛道里的玩家而言,监管开启了去杂质化的新纪元。
同样利好的还有新技术的应用,几乎所有的云计算巨头都推出了AI鉴黄功能,或许在识别声音上还要一些技术痛点,随着样本量的逐步扩大,解决这些痛点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要知道,早在去年4月的时候,Google的深度学习系统就已经可以识别和分离出嘈杂环境中的个体声音。
即便技术成熟落地还有一段时间,也并非没有彻底解决的“笨办法”,比如整改的APP都有内容审核团队扩编的态势。不管怎样,陌生人社交的监管早已有了趋严的态势。
在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夹击下,一些陌生人社交的倒闭或转型,进而引发整个行业的洗牌,都已是大概率事件。就像那句被印证了无数次的话:“政策只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陌生人社交注定不会是个例外,当行业的规则开始悄然改变,对于那些已经被纳入监管清单的玩家,好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陌生人社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监管介入注定是一道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