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贝拉维达 [贝拉鼓声中的维达人]

    时间:2019-02-09 04:31: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斯里兰卡中北部的深山丛林里居住着一个叫维达的民族。据说,他们是几千年前最早定居斯国的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他们相继被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殖民者征服和奴役。藏身在原始森林或荒郊僻壤之中维达人,长期拒绝现代文明,如今仍然使用古老的斧头和弓箭,过着原始和贫困的生活。
      我第一次见到维达人是在科伦坡街头,在我眼中他们无异于“怪人”:矮个子、卷头发、长胡须、大眼睛、浓眉毛、扁鼻梁,下着褛短裙,全身皮肤呈紫铜色,肩扛一把长柄斧子,正从总理府出来,缓缓向北走去。
      这是些什么人呢?我心里嘀咕着,在斯里兰卡多年,从未见过这等模样的人。
      翌日,在一家报纸上见到了他们的照片。图说是:“维达人的几个头领拜见总理,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居留地……”后来,我两次采访维达人,应该就源于那次不期而遇吧。
      
      探秘维达人部落
      
      维达人作为斯里兰卡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谁也说不准,因为他们散居各地,无从统计。按其生活方式,大孔上可分为两类――森林维达人和村庄维达人。前者还十分原始,与鸟兽同居,只在深山丛林里才能见到他们的踪影。人类虽已处在21世纪的文明时代,但他们却仍然与世隔绝,以洞穴、岩石为栖身之所,以树皮遮体,以野生植物、瓜果、蜂蜜和兽肉裹腹。这些人性情凶悍,举止粗鲁,一般人都不敢接近他们。而维达人中的多数人,即村庄维达人由于同僧伽罗人接触较多,受到的影响较大,已离开原始丛林,在丘陵、平原地区定居,以农业、狩猎为生。这些人性情温和,比较好接近。
      在当地朋友安排下,我们有机会来到马哈维利河流域附近的维达人村庄参观。当我们到达村口时,我们的向导领着一个老人和两名中年人跚跚而来。那老人正是我在科伦坡见到的“怪人”之一。
      “这是村里的头领哈斯米老人。”向导介绍说。
      我问:“可以到你们村里参观吗?”哈斯米点点头就在前面引路。
      附近有一座茅棚,进屋后,一个个子略高一点的中年人从屋里的一个破麻袋中取出一些绿叶分给大家。他的举止表明,他是这家的主人。他分给大家的绿叶叫橘酱叶,属胡椒科,是一种藤蔓植物。用橘酱叶招待客人是僧伽罗人的风俗。他也分给我一张,并作了个吃的动作。我接过来闻了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趁他们吃橘酱叶,我四处打量这间住宅。茅棚不大,约15平方米,用树干作柱,枝叶编织成的围墙很矮,无窗,只有几个出气口,大白天室内也是黑乎乎的。屋里有两个树凳,还有锄头、镰刀、弓箭等工具,既无桌椅,也无床铺。一边有几张草席子,旁边有些衣服杂物,显然是睡觉的地方。另一个角落堆放着些玉米、山芋、瓜果、土豆,便是他家的“粮仓”。屋外有个用石块垒成的小炉灶,灶上放着一个熏得黑乎乎的旧铁锅,旁边有几个盆罐,还有一些树叶、枝干、杂草等,那便是“厨房”了。目睹这一切,我有些愕然。主人似乎不爱说话,简单交谈了几句,哈斯米就领我们走了。
      从这家出来往东走,不远处的丛林深处散落着一些草棚。沿着一条小河寻踪而去,在一个棚屋旁发现一个中年男人和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呆呆地站在那里,用一种冷漠的眼光瞧着我们。他们的眼光表明,对我们的突然到来既不惊奇也不欢迎。向导和中年人说了几句什么,就招呼我们过去。我们跟着中年人走进了他的家。他放下肩上的斧头,朝我们指指破草席,自己则席地而坐。棚屋同样是用木柱撑起来的,房顶上的枝条乱七八糟,倒挂的枝条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似的。我朝屋后望望,那里有个用树枝编成的门帘,透过缝隙,可以看到一个身着破烂衣裙的中年妇女和一个蓬头垢面、全身赤裸的女孩。显然,那是母女俩,听见陌生人来家,刚刚躲进去。
      “你家几口人?”
      “四口人。”
      “你天天出门打猎吗?”
      “不一定,家里没有吃的就去打猎。碰上好运,捕获一头鹿或一只山羊就可几天不出门了。”
      “有土地吗?种些什么庄稼?”
      “开垦了一块地,种木薯、山芋、玉米……”
      在房屋西边,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土地。面积约一亩左右,地面上杂草丛生,坑坑洼洼,几棵芒果树和香蕉树点缀其间。树上的芒果还小,香蕉尚未结果,底下的叶子已枯黄,山芋秧四散在草丛中……靠这块地能生存吗?我不觉沉思起来。
      向导陪伴我们在村里转了转,又和哈斯米聊了一阵。
      
      这个村庄共有30多户,分散居住,住房都是茅棚。每家一间屋,外面有个小前廊,一家老小同居室,收获的粮食堆放一角,此外,还有一些生产工具,包括家家都有的斧头。对成年男人来说,斧头几乎从不离身,它既是劳动工具,又是自卫武器。在生活中,若遇到危害自身生存之敌时,不论是人还是动物,他们都会两眼一瞪,举起斧头砍下去。
      每家附近都有一个小茅屋。起初,我以为是厕所,后来才明白,这小屋是专为妇女修的――女孩子第一次来月经就表示她已经成人了,从次日起,她得离开家人,独住这个小屋,吃喝由母亲送去。在月经终止之日,由其母亲或成年女友用清水为她沐浴,然后举行成人仪式,全村长辈都来为她祝福,亲友馈赠礼品。此后,每月一次来潮期间,她都得去小屋居住,与世隔绝,所有女性无一例外。
      这里的维达人基本吃熟食。所获猎物要放在火上烤熟、晒干、贮存,以备食用。山芋、玉米也都煮熟后吃。一日两餐,每餐吃一种食品。除食盐外,不用其他调味品。渴了喝生水,病了喝盐水,躺几天就把病对付过去了。
      过去维达人用藤将树叶编织成衣或用兽皮作衣遮体,现在男子下着布裙,妇女上穿短衫,下着粗布围裙。每人有一件整洁衣服,节日或走亲戚时穿。
      维达人的皮肤比僧伽罗人黑且粗糙。过去,他们祖祖辈辈不洗澡、不刮脸,头发总是蓬乱不堪。近二三十年来,维达人和僧伽罗人接触多了,受到影响,男人也常下池塘或河渠里洗澡、理发,青年人也不再蓄长胡须了。
      
      维达人的婚丧和祭祀
      
      维达人有自己的婚丧习俗。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姑舅表婚制,叔伯兄妹间禁止通婚。他们的生活虽很落后,婚姻却是自由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姑娘。当小伙子相中一个姑娘时,就请父亲去姑娘家攀亲。姑娘父亲会征求姑娘意见,姑娘同意,双方父母便一起协商定亲佳期。维达人并不知道年月日的计算法,但知道七天为一个星期。因此,他们把星期四视为黄道吉日,选择这一天办喜事。婚礼前,新郎要向新娘家赠送鹿肉、牛肉、蜂蜜等食物,新郎新娘也互赠礼品。婚礼之日,女方家设宴,招待亲友,族长为新人祈祷、祝福,然后和亲友们一起跳祈求舞,请求两家祖先保佑他们婚姻美满幸福。
      结婚后,小两口要离开父母,另立门户。按母系社会习俗,他们的儿女属新娘所在的氏族,继承母亲家财产。
      维达人的葬礼也很独特。一个人死去时,要由亲友用树皮裹尸,在丛林中挖深坑土葬。当尸体埋进坑里时,家人嚎啕大哭,亲属默哀,老族长为死 者唱哀歌,亲友们双手捧土,掩埋尸体。哀歌大意是:“不幸的人啊!你离我们而去了。你不要忘了我们,你的幽灵要时时跟随我们,保佑我们……”
      维达人不信教,却相信万物有灵,人的灵魂不灭。生活中遇到天灾人祸、庄稼欠收,他们认为与自己的祖宗有关,所以维达人家里都设有神龛,经常向神龛祈祷,以求祖宗保佑。祭祀活动贯穿在维达人日常生活的始终。例如,生儿育女、种植、收割、出门狩猎或乔迁,都要拿出家里的椰子、兽肉、瓜果等供奉祖先。最隆重的是用椰子集体祭祖。当村里男人一起出门狩猎或下海捕鱼前夕,各家各户都会送来椰子,集中在一起,然后再一个个打开,将椰汁倒入一个大泥罐,把泥罐放到火上烤成漆黑。然后,大家围着泥罐跳舞。每个人以吐舌、瞪眼、伸腿、弯腰和做鬼脸等各种表情,表示他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表演过后,就边跳边唱祈祷词,最后将盛满椰汁的泥罐掩埋在深坑内,整个祭祀就结束了。此外,维达人还爱念咒语。出远门前,要先念咒语,祈求一路顺风;狩猎无望时,也要念咒语,以免空手画家;要收割庄稼时,全村老少更要聚在一起集体念咒语,祈求丰收;遇到干旱天气,也会通过咒语祈求天神降雨……维达人的咒语有长有短,种类繁多。他们把这些世代相传的咒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谋求心理上的解脱。
      
      
      维达人的痛苦抉择
      
      维达人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从他们的体形看,一般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南印度丛林中的达罗毗荼人。据说,这一看法比较符合科学。因为从地质学的观点看,在数百万年前,斯里兰卡与南亚次大陆是―个整体,并没有现在的保克海峡。那时,这一带的人和动物可以自由往来。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斯里兰卡和次大陆脱离时,一部分人和动物便留在这个孤岛上。因此,现在的维达人祖先就是来自南印度的达罗毗荼人。
      斯里兰卡僧伽罗人的祖先雅利安人,于公元前3世纪移居斯里兰卡,逐渐形成岛上的主体民族,进而成为统治者。维达人和僧伽罗人自古保持一定的联系。他们常为僧伽罗朝廷服务。据斯里兰卡《小史》记载,公元12世纪,罗迦罗摩巴忽一世曾在维达人中招兵买马,把他们单独编成―支队伍,协助僧伽罗军队作战。这支部队因作战勇猛、屡建功勋而受到国王的多次嘉奖。维达人还先后同入侵的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者进行过浴血奋战。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热爱自己的家园,维达人也是如此。靠采集野果和狩猎为生的部落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和环境的深厚情感,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很难体会到的。
      斯里兰卡独立后,政府为扩大种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开发原始森林和马哈维利河流域,使维达人的生活区域逐渐缩小,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维达人曾多次聚众抗议。他们的头领多次到科伦坡找总统、总理诉说他们的处境,要求政府保留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
      20世纪末叶,斯里兰卡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让维达人迁出丛林,建立村庄,帮他们过定居生活。还多次组织维达人及其首领参观僧伽罗村庄、城镇和现代文明的各种设施,吸引维达人走向文明生活。一部分维达人迁居后,过上了定居生活,但其他维达人仍坚持过“自由自在”的荒野生活。绝大多数年轻人则主张改变现状,与旧传统决裂,走出丛林,与僧伽罗人生活在一起。
      看来守旧是没有前途的。维达人也许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甚至有人预言这个民族也许不久就会消亡。对此,西方某些人类学家表示惋惜。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人类要发展,社会在前进,维达人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值得保留和值得发扬光大的呢?与其说维达人作为一个单独民族行将灭亡,不如说维达人作为斯里兰卡的公民获得了新生。
      
      如影随形的贝拉鼓声
      
      鼓声如阵阵春雷从南大街滚滚而来,我不得不在一边伫立静候。来了,来了,是一支如宾的队伍,击鼓、吹号,鱼贯而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激动人心的鼓声,恢宏而鲜活,激越而神奇。
      “塔-咚叭!咚叭-塔!”清脆悦耳,粗犷有力,既像远方的雷鸣,又似眼前的雨点落地,时而雄浑,时而轻柔,令人屏息凝神。这是卡特贝拉鼓的鼓点节奏,是斯里兰卡世代不息的鼓声。
      
      斯里兰卡历史悠久,有记载的古代乐器至少有60多种,而流传下来的仅有20余种,主要是鼓。鼓的种类较多,这里说的鼓叫卡特贝拉鼓,简称贝拉鼓,又称吉祥鼓,仅是其中之一而已它是斯里兰卡最主要的传统民族乐器,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世世代代智慧和才华的结晶。
      贝拉鼓历史悠久,用途广泛,红白喜事、迎送宾客及各种宗教仪式都离不开它。贝拉鼓形状各异,种类繁多,大的、小的、长的、圆的、方的、高的、矮的……小的如酒杯,大的两人抬,更大的则安置在鼓架上,马拉车载。最普通最常见的是长鼓,两头小,中间大,挂在脖子上,垂至腰间。还有单面的高脚鼓和三条腿的鼓。后者演奏时,鼓下放盆火,使鼓发热,鼓手们围鼓而坐,用手掌、手指和手臂击鼓,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和节奏,声音洪亮、优美,令人陶醉。
      贝拉鼓一般都是木制的。选一段优质圆木,把中间掏空,在两头绑上牛皮或羊皮,外面漆上红色或紫色,十分精美。
      贝拉鼓声总是与舞蹈相伴。斯里兰卡最著名的民族舞蹈康提舞就至少要用6种不同的贝拉鼓伴奏。一些贝拉鼓同笛子和弯号组成的鼓乐合奏,节拍复杂,最基本的就有32种,并可在此基础上组合发展成216种变奏,为100多种康提舞伴奏。
      贝拉鼓鼓手击鼓,依靠的是灵活的手指和手掌,击鼓时的轻重缓急表达出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贝拉鼓手大多自幼学起,初练时两手会发红、发紫,甚至流血。即使如此,练习仍不能中断,直至手指、手掌磨出茧子为止。
      笔者在斯里兰卡工作期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贝拉鼓声。其中“希维西大鼓乐”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演奏此鼓乐需两人以上。鼓手赤裸上身,着一件闪闪发光的舞衣,背上背个锃亮的贝拉长鼓。亮相后突然鼓点骤起。开始缓慢低沉,随着节拍加快,越来越激昂,越来越雄壮,那音色、那力度、那节奏、那技艺,精湛至极,令人沉醉。瞬间,鼓声又变得凝重起来,这时鼓手们便会边鼓边舞起来。
      “希维西大鼓乐”的主题是讲述村民遇灾荒逃难的故事。大旱之年,康提地区颗粒不收,百姓活不下去了,村里的男人们被迫离家求生。临行前,妻子啜泣,儿女哀号,让他们欲行又止;流落他乡后,又遇到种种不幸,苦难似影子一直伴随着他们。他们挣扎,反抗,倒下了,又站起来。“希维西大鼓乐”反映的就是他们的这种苦难生活。
      早在14世纪,贝拉鼓就已具雏形。15世纪,僧伽罗国王维克拉巴胡来到中部的康提山城,建立康提王国,当地人以贝拉鼓声相迎。从此,康提王国历代皇帝都用贝拉鼓声发号施令,治理国家。1505年起,斯里兰卡先后被葡萄牙、荷兰和英国殖民者占领,但康提人民在王国将领率领下以贝拉鼓声开道,在延续了300年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入侵者。保持了独立和自由,直至1815年,由于王国大臣的背叛,英国人才得以占领康提。但带动民众抗击侵略的贝拉鼓声从未停止过,它伴随着不屈的人民在百年岁月里前赴后继,直至1948年获得国家独立。

    相关热词搜索: 贝拉 鼓声 维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