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五龙戏珠”:五龙戏珠龙的名字
时间:2019-02-02 04:40: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传说,在那遥远的年代,海口神应岭(今山内岭)为海门东岬角,君尧岭(今省公安厅地)为海门西岬角,两岭之间为海门,今攀丹、下洋、九村等地为海港。海府路、红坎坡为海岸线,海秀路、白坡为外滩。因此,古代海口市区处于浅海之中。
南渡江系海南第一大江,海口市最初称海口浦,是南渡江冲积形成的浦滩之地,因位于南渡江入海而得名。据地质部门推算,南渡江年均向南海输送52万吨泥沙,这对海口陆地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由于江河冲积,海沙壅塞,沧桑变易,直至唐宋时期,才逐渐形成海口陆地。据今考证海口水文地理地貌状况,发现今府城东门经米铺村至龙岐村、龙舌坡一线高地,古称卧龙山。其北麓生成五支小山脉:一支为福安三村至白沙门站上中下村;一支为白沙门、新安至海甸六村;一支为上坡村至三亚上下村;一支为龙昆上下村至盐灶八村;一支为金牛村至玉沙村。各支之间,有白沙河、海田溪、美舍溪、东西湖,龙昆渠等水系相隔,形成五龙体态的大陆架。因此,处于浅海中的古海口自海田溪至东西湖,和平路至大同路形成一个大的港湾,传说是深而无底的潭洞;在海岸沙滩上的大英山,是五龙弄珠之“珠”。清末民初海口西湖、广场还是海口内港,大英山北麓是码头。建中后据城建部门勘测,西湖至广场一带洪潮冲积的海蚀阶地和高滩阶地,预测沉积层厚度为50―1400米,是全市距离原实地最深处。
卧龙山有五龙隐居,五龙自此腾云升天,掀浪入海。五条小山脉为五龙腾飞的遗迹,故海口古有“五龙圣地”美称。它诸多乡村、街坊、坡、路、井、桥用龙字命名标榜,如:自龙乡,义龙乡;龙岐村,龙昆上下村,金龙新村;振龙坊,龙文坊,龙兴坊,龙牙巷;龙华路,白龙路,义龙路;龙舟墩,龙舌坡,龙岐坡;迎龙桥,接龙桥,龙舟墩桥;龙泉井等。
古代地理先生预言,地处“五龙门庭”的海口,必是个繁荣富贵之都。因此,自南宋海口浦一出现,便成为郡治要津,州府门户。明初设所,兴筑城池,成为府治军事重镇;港池“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清设海口营,置参将署;康熙二十年启开海禁,对外开放,海运四通八达。民国十五年,设市政厅,独立成市。建国后,海口成为省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