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和生活事件对邯郸高职高专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邯郸抑郁
时间:2019-01-26 04:55: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 目的 探讨复原力、生活事件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复原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邯郸404名高职高专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职高专大学生复原力与生活事件、抑郁状态都呈显著负相关(P
3 讨论
3.1 复原力、生活事件与抑郁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根据复原力、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相关及回归分析可知,高职高专学生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生活事件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越大,学生越难以应对,容易出现各种消极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越倾向于出现抑郁情感和心境。大学生复原力水平越高,越少出现抑郁情感和心境,生活事件对个体造成的负性影响越小。关于复原力的一些研究[7]表明,具有较强复原能力的人大多都能利用一些有利的性情态度和行为,如内控力、活跃的社交行为和转移情感去面对生活的压力,这些人对未来显示出强烈的乐观精神,倾向于得到更多的社交支持,可以看出复原力并不能直接保护个体免遭消极生活事件的困扰,但是具有复原能力的个体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8],从而间接减少消极生活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
3.2 复原力在生活事件与抑郁间调节作用 通过交互作用分析生活事件和抑郁的关系受到复原力的影响,高复原力个体在高、低生活事件组均能使抑郁水平显著降低,表明复原力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复原力可以看作是高职高专大学生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的一种有效的适应机制,能够降低生活事件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程度。萧文[9]曾归纳出7个复原力保护因子,其中第2个被描述为“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作适度分离”;这表明拥有较好复原力的个体善于将人与事分开,能够对挫折形成正确认知,所以能较快从挫折情境中跳脱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生活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另外,Luthar[10]发现内部控制源,或者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生活的信念,也是个体复原力中一个明显的保护因子;Roberts[11]认为内控者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比较有效率,并且善于用工作经验来改善工作绩效,所以压力感知水平比较低。国内学者王重鸣等[12]研究发现,个体内部控制源、目标要求以及应对压力的策略共同影响了个体的身心紧张状况。另外,复原力高的个体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较多,而有研究表明[13]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人们面对压力时在心理及生理上的调试能力,因而个体会较少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难题。
4 参考文献
[1] KAPLAN RM, SALLIS JF, PATTERSON JL. Health and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Mc Graw-Hill, 1993:221-223.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202.
[3] 刘兰兰.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4] KESSLER RC. The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depression. Annual Rev Psychol, 1997,48:191-211.
[5]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与应用.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6]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38.
[7]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5):658-665.
[8] 周碧岚.离异女性复原力的建构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2):31-34.
[9] 穆扬.恢复力.台湾:台湾出版社, 2005:21.
[10]LUTHAR SS.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A study of high-risk adolescents. Child Dev, 1994,32:600.
[11]ROBERTS JA, RICHARD SL, LAWRENCE BC. Salespeople and str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locus of control on work and felt stress. J Mark Theory Prac, 1997,3(5):93-108.
[12]王重鸣,王剑杰.职业紧张因素的结构关系分析.心理科学,1995,18(5):263-268.
[13]REEH HE, HIEBERT B. Adolescent heal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beliefs and behaviors. Guid & Cousenl, 1998,13(3):23-30.
(收稿日期:2009-09-14;修回日期: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