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梗死44例临床与影像分析】 小脑半球梗死
时间:2019-01-14 04:44: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44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良性型31例,假肿瘤型9例,昏迷型4例;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眩晕及共济失调。颅脑CT表现为低密度影,阳性率59.1%;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阳性率100%。结论 临床上疑为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早行颅脑MRI或CT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关键词】 小脑梗死; CT; MRI; 临床分析
小脑梗死临床较少见,据统计其发病率为脑血管病的1.5%[1]。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收集本院2002~2009年间资料完整的小脑梗死44例,并复习有关文献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45~81(平均64.7)岁。活动中发病7例,安静状态下发病24例,睡眠中发病13例。既往史:高血压25例,心脏病15例(其中心律失常5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16例,颈椎病10例,吸烟或饮酒13例,椎-基底动脉TIA8例,原因不明2例。
1.2 临床表现 眩晕31例(70.5%),共济失调33例(75%),眼球震颤18例(40.9%),吞咽、构音困难11例(25%),意识障碍13例(29.5%),运动障碍9例(20.5%),颈抵抗8例(18.2%),复视3例 (6.8%)。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均行颅脑CT检查,阳性率59.1%,28例做了MRI检查,阳性率100%。梗死灶CT图像上为低密度影,MRI则为长T1、长T2信号。根据临床及影像学改变,小脑梗死可分三型[2]:良性型(Ⅰ型)31例(70.5%),即轻型,无脑干受压及脑室系统阻塞症状,病情轻,最常见;梗死直径多在3.0 cm以下。假肿瘤型(Ⅱ型)9例(占20.5%),即中型,有脑干受压及高颅压症状,可出现意识障碍,梗死直径在3.1~5.0 cm。昏迷型(Ⅲ型)4例(占9.0%),即重型,发病短时间内出现昏迷,脑干受压明显,预后不良,梗死直径多>5.0 cm。8例患者DSA或MRA提示小脑后下动脉狭窄。
1.4 治疗及预后 本组经内科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液循环、脑保护剂等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2~4周后治愈或好转41例,死亡3例。
2 讨论
2.1 病因及临床特点:龚光云等[1]报道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原位血栓形成及动-动脉栓塞。此外,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颈椎病及外伤等也为小脑梗死的常见原因。本组患者中高血压所占比例最高(56.8%),其次分别为高脂血症(36.4%),心脏病(34.1%),糖尿病(29.5%),颈椎病(22.7%),吸烟饮酒也占一定比例。可见,高血压动脉硬化仍为本组小脑梗死最主要的原因,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及颈椎病也是重要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相符[3]。临床表现无特征,可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吞咽及构音困难、意识障碍、运动障碍、颈抵抗、复视等,其中以眩晕(70.5%)和共济失调(75%)最为常见。
2.2 诊断及治疗 小脑梗死诊断主要依靠CT、MRI和临床表现。其中颅脑CT是小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手段[4]。本组26例(59.1%)可见小脑低密度灶。但24 h内确诊病例不多,仅8例Ⅱ、Ⅲ型小脑梗死根据脑室改变做出临床诊断后经MRI或CT复查证实。其他18例均为24~72 h CT复查检出,这与其他部位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相符。本组28例MRI检查阳性率达100%,有10例合并脑干和/或丘脑梗死。故对临床怀疑小脑梗死有条件的地方应首先MRI检查。而DSA或MRA显示小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对诊断及治疗亦有重要价值。小脑梗死的治疗与其他脑梗死基本相同。主要是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血液循环,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脑保护剂等常规内科治疗,发病12 h内可给予溶栓,但大面积梗死患者禁用;部分Ⅲ型小脑梗死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最关键的是脱水及降颅压。本组死亡3例,均死于脑疝。
综上所述,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多变而复杂,应及时进行颅脑MRI或CT检查,及早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本病的临床治愈率,尽可能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龚光云,张淑琴,刘群,等.小脑梗死临床与CT、MRI的对照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4):219-220.
[2] AmarencoP.The cpectrum of cerebellar infarction.Neurology,1991,41(7):973.
[3] 江汉秋,刘群,范佳.小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64-66.
[4] 高维训,张义,李新江,等.小脑梗死的CT诊断(附6例报告).医学影像学杂志,1997,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