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镇痛在儿科危重症中的应用]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的护理
时间:2019-01-14 04:30: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中图分类号】R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81-01 小儿对疼痛的反应与成人相似。焦虑、恐惧和疼痛等刺激会导致过度应激反应,直接影响危重患儿的预后。镇静镇痛治疗已成为ICU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小儿不会表达或不能确切表达,致使掌握镇静镇痛程度较为困难。
一 危重患儿镇静镇痛的必要性:
疾病本身如创伤、手术、缺氧和感染等常引发应激反应;离开父母,陌生的环境恐惧感引发哭闹;频繁的检查和治疗操作;机械通气、噪音和长明灯扰乱睡眠周期。上述刺激更使应激反应加重,过度应激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二 PICU镇静镇痛的应用现状。
仍处于滞后状态,原因主要为:认识不足;很少对患儿进行焦虑、疼痛评分;顾虑镇静、镇痛剂的副作用;危重患儿对镇静镇痛剂的反应个体差异较大,使临床应用困难。
三 镇静、镇痛的评估和监测:
是镇静、镇痛治疗中的首要工作;决定患儿是否需要镇静、镇痛治疗,而且是药物调整的依据。
四 镇静评估和监测:
Ramsay镇静深度评分;镇静及躁动评分量表(SAS,sedation-agitation scale)。BIS代表的趋势(客观参数;连续 实时 准确 精细)。
五 疼痛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对疼痛尚缺乏公认的客观评分;目前常用自述、行为观察和生理测量三种评估方法;都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急性疼痛的表现:1. 生理反应: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氧饱和度下降;2.代谢反应: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皮质类固醇分泌增加、延缓伤口愈合、影响食欲、活动障碍、影响睡眠、易激惹;3.行为反应:小婴儿对疼痛的反应:对摇晃有反应、大声哭、疼痛的面部表情、不了解疼痛刺激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大婴儿对疼痛的反应:避开疼痛刺激、大声哭泣、表情改变、用力反抗;幼儿对疼痛的反应:大声哭泣,尖叫、语言: "啊", "噢", "好疼"、四肢抖动、试图推开刺激;学龄儿童对疼痛的反应:拖延 ("等一会")、肌肉僵硬、幼儿的所有疼痛行为;青少年:反抗的声音及动作减少、肌肉张力及身体的控制增加、更多语言的表达。显示疼痛部位的特殊行为:拉耳朵、摇头、侧卧,腿蜷在腹部、跛行、拒绝移动身体。
对于婴儿及不会说话的孩子,应使用合适的行为量表评估疼痛:
六 镇静镇痛深度和维持时间:
根据患儿基础疾病;心肺脑的功能状态;疼痛和应激的严重程度决定;"睡眠但容易唤醒状态" 比较理想。
七 合理用药的关键
1.根据临床需要、年龄和药物特性选药;仅需镇静者选择镇静催眠药;焦虑患儿选择抗焦虑药;疼痛患儿选择麻醉剂。2.药代动力学方面应考虑:药物起效时间:脂溶性越高,起效越快;药效维持时间:药物从CNS到周围组织再分布的速率是决定药效维持时间的主要因素。但大剂量用药后周围组织饱和,此时药物作用的维持时间取决于药物从体内的排出速率,即清除半衰期。
八 常用镇静剂
1.苯二氮卓类:安定、咪唑安定最常用;抗焦虑、遗忘、镇静、抗惊厥和肌松;可降低脑代谢。大剂量时可致呼吸抑制;对健康人极少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用须慎重。2.其它药物1)水合氯醛:比较安全有效;不干扰睡眠状态和睡眠周期;最常用于诊断性检查前镇静;大剂量可能导致轻至中度呼吸抑制。患毛细支气管炎或阻塞性窒息的小儿对水合氯醛较敏感,更易发生呼吸抑制;用量过大或长时间使用可能发生心律失常。不主张每日1-2次常规给药。2)巴比妥:镇静催眠作用较强;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明显;作为单纯的镇静催眠药已少用;但因其有抗惊厥和降低脑代谢作用,常用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和颅高压。3)异丙芬:同时需要镇静和麻醉时可选用;作用与剂量有关;蓄积少,清除率高,代谢产物无活性;用药后30秒起效,持续5-10分钟;作用可通过注射速度调节;需要深度镇静,快速清醒时,可选用。3.镇静麻醉药--阿片类 吗啡、芬太尼和美沙酮应用最多;通过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特异性阿片受体结合后起镇痛作用;阿片样受体遍布整个神经系统及炎症组织的周围神经末梢中,阿片类药物可以从多个水平制止疼痛神经冲动的传导;作用与剂量有关:小剂量镇痛,无明显镇静和催眠作用。
九 耐药性和药物依赖:
是长时间镇痛镇静患儿治疗中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十 非药物的疼痛护理:
根据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方法:襁褓,奶嘴,拥抱,摇摆;牵引;皮肤刺激。
十一 监测:
是安全有效应用镇静镇痛剂的保证;监测不当或缺乏经验常使镇静不足或过深;重症患儿使用镇静或镇痛剂有一定危险,但只要具备合适的监测、抢救设备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可以避免危险发生,且一旦发生可给予恰当治疗;在PICU实施有效的镇静镇痛是安全的。
小结:
目前尚无任何方法可以使PICU患者达到完全舒适无痛苦;PICU的医务人员应尽量关注、不断评估患儿的不适程度、熟悉各种镇静镇痛药的药理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及时提供最有效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Behrman,R.E,Kliegman,R.M,Jenson,H.B著;沈晓明,朱建幸,孙锟译.尼尔森儿科学[M].第17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7.437-44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