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靖的诗 林和靖诗风之管见
时间:2018-12-25 04:49: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林和靖是宋代初期隐居在西湖孤山,终身未仕未娶的一位隐逸诗人。在当时已声名鹊起,他的独特诗风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彰显。本文通过对北宋初年诗人林逋的诗作进行内容、题材的分类,对其诗作的特点加以分析总结,得出林和靖诗歌总的风格特点:清瘦。
关键词:林和靖;诗歌;风格
林逋(968―1028),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其性情恬淡好古,无意于做官。早年曾放游于江淮之间,后来隐居在杭州孤山。《宋史》本传中记载他“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终生不仕不娶,因为他极喜爱梅花,且又以养鹤自娱自乐,所以有“梅妻鹤子”的美称,宋真宗知道他后,便赐他粟帛,在他卒后,宋真宗又赐他“和靖先生”的谥号。著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共存诗约三百首。林逋善于绘画与书法,黄庭坚就曾称赞他的书法是“清气照人”,“端劲有骨”。但与绘画及书法相比,林和靖的诗则更具特色,对后世的人们影响也更大些。他的诗作也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一
在林逋所存的三百余首诗中,诗的内容并不能算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写景。这类诗作者大多描绘的是其隐居之处的西湖与孤山的景色。如《小圃春色》、《春日感怀》、《西湖春日》、《夏日池上》、《秋日西湖闲泛》、《山中冬日》、《山村冬暮》、《孤山寺》、《西湖》等。
2.咏物。这类诗作所咏之物皆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物和一些细小之物。如《水轩》、《笔》、《墨》、《茶》、《猫儿》、《呦呦》、《鸣泉》、《山园小梅》等。其中尤以《山园小梅其一》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
3.送别唱和。林逋的诗集中收有大量的为友人送别时所作的诗和一些唱和诗。如《送范寺丞仲淹》、《送史殿丞之任封州》、《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送吴秀才赴举》、《和蒙尉见寄》、《和酬周寺丞》等。
4.表现隐居生活及情怀的诗。如《小隐》、《孤山隐居书壁》、《湖山小隐》二首等。
可见,林逋诗的题材是非常狭小的,他的诗作既没有涉及国家的政治大事,也没有丝毫提及到民生疾苦。甚至单就景物诗的描写来看,他所写的也只是他居住周遭的景物,丝毫未涉及到祖国各地的风格迥异的自然山水。这些题材上的局限性是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
二
由于他一生不仕不娶,在孤山过着悠游的隐居生活,仅以种梅养鹤为趣。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就渗透出了一种淡泊清雅的情怀。如《湖村晚兴》:
沧州白鸟飞,山影落晴晖。
映竹犬初吠,弄船人合归。
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
寺近疏钟起,萧然还掩扉。
全诗只描写了从傍晚落日到月亮初上这一段时间的山村景色。诗的开头两句出现了两个意象,白鸟和山影。并点明了时间,正是夕阳西下之时。而在落日的点点余辉中,有白鸟不时飞过。这一白一红两种反差极大的色彩,给全诗披上了一层静寂且苍暮的味道。但紧接着就静中有动,“犬初吠”,“人合归”立刻衬托出了农家小院在日落之时的繁忙景象。然而这种繁忙毕竟只是短暂的,动的感觉随着月亮的初升和雾霭的降临马上就消失在无的寂静之中了。在这里,水波虽然是动的,但却动的没有声音。山林虽然是翠色的,但因为笼罩了雾气,所以也消失了原有的色彩。有声有色的描写都变成了无声无色的感触,将山村晚景的静谧之极一笔勾勒出来。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寺庙里响起了悠长的钟声,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朦胧的感觉和怅然的苍茫。白鸟、山影、水波、疏钟,这一系列自然之极,萧疏之极的意象构成了全诗的淡远清疏的水墨意味。
又如他的《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仅仅只是自己居住的屋子旁有竹子围绕,诗人就觉得是趣味多多了。而一个鹤闲,一个蜂懒,更是刻画出了一种散淡,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在这里闲鹤的无所事事,懒蜂的自在安逸式的生活也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慵懒的生活姿态,在诗人看来却是人生难得的自然的情趣。所以后两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就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一如闲鹤和懒蜂那样任性无为,收放自如。整首诗就呈现出了淡泊清雅的诗境。
诗人并不是一味的表现清泊淡远的情怀和闲散安适的生活。在另外一些诗作中,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生命、青春易逝的感慨,出现了一种感怀之音却被清泊淡远的总基调冲淡了,它在清泊淡远的总基调下隐而末发。
如《池上春日》“芳草得时依旧长,文禽无事等闲来。年颜近老空多感,风雅含情苦不才。”第一、二句仍然表现的是一个安逸清雅的氛围,芳草依然青春,禽鸟依然自在快活。可诗人却凭空多了几分感慨,这感慨中既包含了对往昔悠闲时光的追忆,又有面对春景,感怀青春易逝,美好年华不再的伤怀。诗人对于自己的感受,并末多重笔墨,只用了“空多感”三个字,就引入浮想联翩。这种感而不发与读者产生了强列的共鸣,并在平淡之中隐隐透出哀婉之情。
又如《小园春日》“浮名莫惜千钟贵”,诗人将浮名富贵看得极淡,只因为“急景须防百岁稀。”一向悠闲自适的林和靖在这里却也感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急促,不得发出这样具有哲理意味的警告了。将有限的人生溶入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诗人也只能“且偷闲眼看芳菲”了。《湖楼写望》的“远意极千里,浮生轻一毫。”《夏日池上》“沉李冻醪无寄与,可怜潇洒兴谁同。”也都表现了诗人相同的情怀和感慨。
同样的,诗人对于自身身世的慨叹,对于末入仕途,才华无人赏识的不平,也都在清泊淡远的诗境中表现出来了,这更增添了悠长的余韵。如《墨》:“青晕时磨半砚云,更将书贴拂秋尘。衰羸自顾空多感,不是临池苦学人。”《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两首诗既形象传神的描摹了所咏之物,又结合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名为咏物,实则喻已。大概是因为自己身体衰羸,多愁善感,不适合出仕的缘故,才使他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对茶经忆古人”了。虽然诗人将心底的牢骚写得甚为隐晦,但仍依稀可以感受出诗人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
知音的难觅,使得诗人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孤傲、清高之情怀。《湖山小隐》“黑头为相虽无谓,白眼看人亦末妨。”诗人能这样率性而为,任意舒放自己的性情,不也正是隐居的生活带给他的独特亨受吗?
与此相对应,诗人在其咏梅诗中,描写梅花体态的同时,亦表现出了其高逸的品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和靖诗集》也说:“其诗澄淡高逸,如其为人。”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梅花》其一“人怜红艳多应俗,天与清香似有私。”《梅花》其二“一味清新无我爱,十分孤静与伊愁。”《梅花》其三“惭愧黄鹂与蝴蝶,只知春色在桃溪。”在众多的咏梅诗中,诗人仿佛就是梅花本身,而梅花的清雅、不俗之态也是诗人一生的写照。
而在诗人的咏梅诗中,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一开篇即写出了梅花的傲立姿态,许多芬芳的花在冬天已凋谢、摇落,只有梅花独自开放。给孤寂昏暗的小园带来了一点明亮和热闹的色彩。接下来是描写梅花独特的精神风貌,诗人没有直接写梅花的姿态和幽香,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清浅的池水映出了梅花疏淡的,绰约的,独一无二的丰姿。昏黄的月光下飘来了梅花清雅的芳香,这香气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在朦胧的月色之下又更添一份清新的雅韵。梅花仿佛天生就具有这样的高贵气质似的。禽鸟想游栖于其间,却不敢这样妄为,还得先偷眼瞧瞧,试探一下梅花的态度,生怕玷污了梅花的清雅,梅花会生气似的。而粉蝶如若知道天下还有这样美丽清香的花神,除了感慨生不逢时之外,还有什么呢?
尾联作者由梅花联想到自身,诗人的品格也如同这梅花一般孤傲、高洁。也只有诗人才能真正的欣赏梅花,喜爱梅花,理解梅花。也只有诗人的品质、襟怀是和梅花融为一体的。或许是因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终生不娶的经历及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使得他的一生平静的如同一池春水,几乎没有任何的惊涛骇浪,所以他的诗作不论是写美景,还是写衰景,不论是表现哀情,还是表现悲情,都只是用细语缓缓流出,娓娓道来。没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不存在任何大悲大喜的转折。
比如诗中表现豪情的诗《诗招南阳秀才》“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面对仕途的不得意,诗人劝他的朋友不要仅仅因为一时的不顺利,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做一个放游江湖的人。而是应将目光放远,看到青青柳堤时也不要感到离别的伤感,毕竟上苑盛开的杏花也可以安慰你。更何况,还有西湖的青山秀水,可以洗濯你旅途的征尘,可以驱除你身心的疲惫,为什么还那么悲观呢?可以看出,诗人洒脱的表现仅仅是用西湖水濯衣尘而已。再如表现悲情的诗《谢马程先辈惠蜀版》“我来卧病还多感,一笔蛛丝满砚尘。”诗人用“一笔蛛丝满砚尘”来表现他生病的时间之长与独居时孤寂的心态。这些多感的感慨,全部溶在这满砚尘之中了。除此之外,就不见多余的悲凉之音了。而《伤白积殿丞》中的“池阳渺渺堪垂睫,奠罢秋枝一叫蝉。”表现出的情感和写法与《谢马程先辈惠蜀版》如出一辙。
在《深居杂兴》之一中,诗人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做了以下描述:“门庭静极霖苔露,篱援凉生袅菊烟。”正在生病的诗人独自面对着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处所所发出的悲怀之情仅仅只是:“瘦行清坐咏遗篇。”而《送史殿丞之任封州》中的“水连芳草湖南地,烟隔寒梅岭上春。若过中途值归雁,慰怀能与致音尘。”恐怕就是诗中的悲情极致了。
所以林逋的诗风,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最妙不过:“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烟篁一两竿。”(《喜皎然师见访书赠》)清瘦二字可谓传神之极。清即清雅、清淡之意。林逋诗不仅意象清淡,而且诗中之意境清淡。所写之景,所描写之物,无一不显出清雅的风致来,在清雅的风格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韵和淡淡的回味。“瘦”则是指林逋诗的内容单调,题材单一。仅仅只是描写他身边的小景小物。根本未提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指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没有昂扬的激情,以平淡的基调为主。缺乏这种激情自然也就让人感到其诗作情感的欠缺,不丰富。诗人所关住的只是身边的小乐,小趣、小悲、小愁。
虽是如此,林逋依然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后代诗人中,他的影响依然很大。陆游的“平生所慕孤山老。”杨万里的“冰壶底里步金沙,真到林逋处士家。”陈与义的“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就连南宋亡国皇帝赵显被掳去时也写了“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林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艺术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林逋著《林逋诗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
[2]林逋著《林和靖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钱钟书著《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钟婴著《林和靖与西湖》杭州出版社2004年.
[5]赵齐平著《暗香疏影―――说林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6]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姚春莉,(1978--),女,拉萨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