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思想汇报 > 正文

    参考文献格式

    时间:2021-02-11 00:01: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文后的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条目以[1], [2], [3]……的形式编号(英文姓氏按照字母排序, 中文姓氏按照拼音字母排序/日语按作者姓名五十音图顺序排序,先排英文/日文, 再排中文,例如:

    [1]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M]. New York: Holt,

    [2]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 くらし.1997.文化百選.[M].東京:西日本新聞社.

    [2] 井上忠司.1999.講座食の文化・第五巻[C].東京:味の素食の文化センタ

    2.如果文献条目要转行,需采用悬挂缩进格式,如上例[2]。

    3.排列顺序

    如果是著作,按作者(如果是译著,原作者在前,译者在后)、出版年份、书名、文献类别标号、出版地(要写出版社所在的城市的名称,而非省的名称)、出版社排列;

    如果是杂志文章,按作者、出版年份、文章标题、文献类别标号、刊名、期号和页码(期号用括号括起来)排列;

    如果是论文集文章,按作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别标号、编者(外文要有“ed”或“eds”字样并用括号括起来)、书名、文献类别标号、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排列;

    如果是网上下载的文献,按作者、年份、文献标题、网址排列,如果没有作者,以“佚名”替代。

    4.文献类别标号

    文献类别标号由大写字母和方括号组成。专著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的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的会议论文为[P],博士论文为[D],硕士论文为[MA],词典为[Z]。注意:类别标号与其前的文字之间没有任何标点符号,也不需空格。

    5.文献条目中作者的写法

    汉语姓氏按汉语拼音为序,外文姓氏按字母顺序/日语按作者姓氏的假名顺序排序。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献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同一作者同一年发表的两种文献在年份后加a和b(若有三种或以上的文献,照此类推),以示区分。

    如果是两个作者,外文文献的作者用“&”连接/日语用“・”或“、”连接,第一个作者的姓(family name)需排在前面,名(given name)排在文献的作者后面(注意:不管是外国人名还是中国人名,都是如此),且姓和名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但第二个作者的姓和名不需倒列,即外国人的名应排在前面,姓排在后面。汉语文献的两个作者用汉语书写,两个作者之间用顿号隔开。

    如果是三个作者或以上,外文文献的作者用逗号隔开。同样,第一个作者的姓需排在前面,名排在后面,姓和名之间要用逗号隔开;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的姓和名都不需倒列,即名都要排在前面,姓排在后面。汉语的文献的多个作者均用顿号隔开。

    6.文献条目书写规则

    外文书名以斜体字书写,实词的首字母需大写;外文论文篇名以正体书写,仅篇名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需大写。汉语/日语篇名、书名一律不用书名号,句号一律用点表示。日语无斜体或大小写之分。文献若为英语/日语,用英语/日语书写参考书目;若为汉语,则用汉语书写参考书目。

    1.Reference

    [1] 隆中库. 2011. 词汇来源的故事. 7c3a33ff0100zgcl.html.

    2.References:

    [1] 曹宣明,罗鑫青年网络流行语与价值教育研究【期刊论文】2010 20(6)

    [2] 李小菲网络语言的语言学分析【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

    3.References

    [1] 百度百科. 2011. 性别歧视(百度名片). . htm.

    [2] 涂赞珀. 1986. 恩格斯家庭·氏族和国家理论的研究[A].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苏琴. 2010. 性别歧视在英汉语言称谓中的体现[期刊论文]. 淮海工学院学报第10期.

    [4][6][7][8] 陆谷孙. 2004.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 北京: 商务印书馆

    [5] 戴宁熙. 2008.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探析[期刊论文]. 贵州. 科技信息(学术版)第3期.

    4.References:

    [1] 秦秀白.1996.《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文化透析》《现代外语》第二期,.

    [2] 许力生. 1997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

    [3] Smith Philip [M]. 1985. Language, the Sexes and Society

    [4] Kramer & Cherish. 1981. Analysis Framework of Women and Men Speaking

    [5] Coates & Jennifer. 1986. 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6] Berger Charles R. & James J. Breda. 1982 Language and Social Knowledge

    5.References

    [1] 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第1版(199)

    [2] 秦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11卷第5期

    [3] 钟珊辉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31卷第3期

    6.References

    [1] Shipley Joseph T Dictionary of Word Origins 1945.

    [2] 赵岚现代科技英语词汇探析时代教育2008 (121).

    [3]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版.

    [4] 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第1版(199).

    7.References

    1.Carter , R. 1987 . V ocabulary : 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London : Allen &Un win.

    2.Chin , C. 1999 . The effects of three learning strategies on EF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Korea TESOL Journal 2/ 1 : 1212 .

    http://www.wendangku.net/doc/d24e68e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23.htmluf er , B. 2003 . V 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 Do learners really acquire most vocabulary by reading ?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9/ 4 :5652585 .

    4.Pittman , W. 2003 . Building vocabulary through prefixes , roots &suffixes .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5.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7.杨艳.记忆策略与英语词汇学习中图分类号:G420 (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辽宁锦州 121001)

    8.Effects of Word Exposure Frequency on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by Chinese EFL Learners .Bhang Zhengzhou Nan University Xu Be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中国英语教学(双月刊)CEL EA Journal (Bimonthly)2009 年2 月第32 卷第1 期.

    9.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Chinese EFL Learners Yu Chihuahua Liaoning Taxation College.2007 年4 月第30 卷第2 期.中国英语教学(双月刊).CEL EA Journal (Bimonthly)

    10.Kinsella , K. , C. S. Stump & K. Feldman. 2002 . Strategies f or vocabulary development . http :/ / www. phschool . com/ eteach/ language_arts/ 2002_03/ essay. html.

    11.Pittman , W. 2003 . Building vocabulary through prefixes , roots &suffixes .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9/ 7 :4 . http :/ / http://www.wendangku.net/doc/d24e68e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23.html/ Techniques/ Pittman2BuildingV ocabulary. html.

    12.Hatch , E. & C. Brown. 1995 . V ocabulary ,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3.Clark , D. 2004 . Context . http :/ / www. nwlink. com/ ~donclark/ knowledge/ context . Html.

    14.Hulstijn , J . , M. Hollander & T. Greidanus . 1996 . 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 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 , dictionary use , and re2occurrence of unknown words .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0/ 3 :3272339 .

    8.References

    1.刘燕.国内网络英语新词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2005.(31).

    2.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4.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5.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

    6.3.

    6.汪榕培.英语新词的来源和展望.[J].外语和外语教学,2000.(9).

    7.刘燕.国内网络英语新词研究概述[J].科技信息,2005.(31).

    9.Reference

    [1]程瑞娟.科技英语新词迅速发展的原因及构词方式[J].引进与咨询,2002

    [2]杨金菊.网络英语词汇特点初探[J].嘉兴学院学报,2002

    [3]汤爱生.网络新词汇的构成方法及语义特点[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0

    [4]高帆.网络英语新词语及其构词特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林界军.基于语料调查和语言对比的网络新词语造词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

    10.References

    1.李君,试论汉语中的字母词现象,学术交流,2010,(4).

    2.刘三丽,模因论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字母词,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25(2).

    3.智慧,汉语标记字母词的认知语用功能解析,中州学刊,2010,(1).

    4.周显峰,字母词结构类型及其规范,学术交流,2010,(1).

    5.刘永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语言文字运用,2002,(1).

    6.李云云,从《字母词词典》看新时期字母缩略语,内江师范学院院报,2006,21(1).

    11.REFERENCES

    1.Jackson H;Amvela E.Z Words,Meaning and Vocabulary: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nglish Lexicology,Cassell 2000

    2.Hughes G A History of English Words 2000

    3.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2.References:

    [1] 李瑛, 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2] 刘润清文旭LINGUISTICS: A New Coursebook

    [3] 刘兆沿英语多义词延伸认知研究与启示

    [4] 汪榕培王之江English Lexicology

    [5] hlw/Meaning/metaphor.html Word meanings: Methonymy and Metaphor

    [6] 李丹云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综述研究

    13.References :

    1.费雷尔:《色彩的言语》,译林出版社,2004,(1)

    2.余福林:《英汉汉英色彩词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

    14.References

    [1] Sally Wehmeier. 2004.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 北京:牛

    津大学出版社

    [2] 吕长青. 2009. 从“dog”一词看中西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J]. 语言文学研究. (2009

    年9月号中旬刊). 48-50

    [3] 施正康、朱贵平. 2005. 圣经事典[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5.References

    [1] Pasty M.Lightbown and Nina Spada,. 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 ,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56)

    [2] 刘润青,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34)

    16.References :

    1邓欢.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及使用场合[J].外国语言与文学,2004,(2)2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

    3 刘敏,解读英语委婉语的功能,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7.References

    1 刘爱叶浅谈英文姓名的来源与组合[J] , 2010(12)

    2 英语姓名的来历与区别2011.11.19

    3 说说最受欢迎的十个男女英文名字和含义2011.11.19

    4 十个最不受欢迎的英文名字2011.11.19

    4M/blog/item/b05f6510b2e8191ab8127b09.html

    18.References

    Lü Yingli. Lexical Features of Online English Ads

    王静广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语用价值及其翻译方法

    19.Reference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英英·英汉双解》

    《粤语中有哪些词汇是从英语中音译或意译过来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