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观后感 > 正文

    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时间:2020-07-07 10:01: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9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荡漾(yàng)
    婆娑(shuō)
    隽妙(juàn)
    眼花瞭乱(liáo)
    B.岑寂(cén)
    贮藏(chǔ)
    清晰(xī)
    小提大做(tí)
    C.恻隐(cè)
    虔诚(qián)
    哺育(pǔ)
    因地治宜(zhì)
    D.晨曦(xī)
    热忱(chén)
    骊歌(lí)
    余音绕梁(liáng)
    【答案】1.D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A婆娑(suō),眼花缭乱;
    B 贮藏(zhù),小题大做(tí);
    C.哺育(bǔ),因地制宜(zhì)。

    婆娑:[pó suō]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如:婆娑起舞。子仲之子,婆娑其下。例:《小湖秋色》秋色里的小湖,小湖里的秋色,——岸在水里小憩。——水在岸上漾波。风来也婆娑,风去也婆娑。湖边稀垂柳,湖中鱼儿多。——小湖什么都说了。——小湖什么都没说。

    眼花缭乱:拼音是 yǎn huā liáo luàn。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了。”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了。”选自沈石溪《斑羚飞渡》
    :“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间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 贮藏:读音:zhù cáng。意思与解释:1.储藏 。2.指储藏物 。3.有计划的保存物品。(2).指储藏物。张天翼《大林和小林·我真想吃》:“ 唧唧 就一点也不客气,尽量吃一个饱,把蜜蜂所有的贮藏吃掉了三分之一,把蚂蚁所有的贮藏吃掉了一半。” 小题大做:拼音是xiǎo tí dà zuò,意思是指拿小题目作大文章,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举例造句】:
    他用了多少本钱,费了多少手脚,只骗得七千银子,未免小题大做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三回 哺育:bǔ yù哺育雏鸟;
    2. 供给食品、滋养品和保健品;
    3. 通过教育培养。例句:要求他们所哺育过的校友们给以财政上的支持。近义词:抚育,养育;
    反义词:摧残,抛弃。例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选自《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我国现代诗人。)
    因地制宜:读音为yīn dì zhì yí,意思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示例:惟各省情形不一,因地制宜,随时变通。

    《清史稿·朱嶟传》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在区环卫所的支持下,今年三月因地制宜地开始建造,一间垃圾间可放二、三只垃圾圆桶,大的可放六只。

    【考点解析】 【辨析字音字形技巧 】 一、用换语境的方法读准字音
    换语言环境是解决字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所谓换语言环境即在拿不定某字读音时,给它换个语言环境,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

       单音字的判断
    汉语中有一些单音字,常常读错。例如:“始”正音读“shǐ”,而很多人却读成“chǐ”。如:大会现在开始(chǐ)、比赛开始(chǐ)。一般场合,包括电台、电视台这样读的很多。这是错误的读音。如果换个语言环境,就能纠正读音,读准字音。如“始终”、“千呼万唤始出来”、“有始有终”、“始作俑者”、“始终不懈”等语言环境中,一般没人会读chǐ都会读shǐ音。换了语境,就可以读准字音。又如:“脊”“jǐ”在“脊梁”中一般会误读“jí”,但在“房脊”“屋脊”中只能读“jǐ”,没人会读“jí”。语言环境换了,字音就读准了。(质泼)
    以上是单音字的辨别方法。

       多音字的辨别方法
    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字的读音。例如:“处”有两个读音:chǔchù.何时读chǔ何时读chù呢?语境可以作答。如“处理”是动词,读chǔ。教务处是名词,读chù。又如“舍”有两个读音shěshè。“宿舍”读shè,“舍弃”读shě,词性决定读音。再如“与”(参与与人为善)“解”(解决押解)“载”(运载记载)“禁”(禁止不禁)“横”(横祸横标)。只要抓住语境都能准确辨别读音。

       二、根据语言环境辨别字形
    汉字有很多形声字,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性,再结合语境辨别字形的正误。如:“日”作偏旁都与太阳有关,引申与时间有关。“水”作偏旁得字,其意都与水有关系。“示”作偏旁都与神有关系”“言”作偏旁都与说有关系。“玉”作偏旁都与玉有关系。“心”作偏旁都与心相关。根据字意和语境即可判断字形的正误。如:“暇疵”“珠联壁合”“迫在眉捷”“心浮气燥”“火中取粟”“气冲宵汉”“义不容词”。“暇”日 旁表示时间,没事的时候,空闲。与疵相连,不知是什么意思。瑕是玉字旁,意思是玉上的斑点。疵是缺点,“瑕疵”是微小的缺点的意思。根据“日”“玉”偏旁判断“暇疵”的“暇”是别字。同样道理、同样方法去判断壁(璧)、捷(睫)、诲(晦)、燥(躁)、粟(栗)、宵(霄)词(辞)。只要抓住语境,用形声字知识就能较容易的判断出字形的正误。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为自己鼓掌。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的 存在。懂得为自己鼓掌,才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 。为自己鼓掌,并不是唯我独尊地 ,也不是傲视一切地孤芳自赏, 一种醒悟,一种境界,一种推动自己向挫折与失败挑战的勇气与动力。

    A.独特 音符 妄自菲薄 但是 B.独自 诗篇 狂放不羁 而是 C.独特 音符 狂放不羁 而是 D.独自 诗篇 妄自菲薄 但是 【答案】 2.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复句类型和近义词使用辨析的能力,考查较全面,试题有一定难度,难在对复句的判断上,可用排除法,前面的“并不是”“也不是”不能和“但是”搭配,只能和“而是”搭配,因此先排除掉AD两个选项。“音符”和“诗篇”艺术领域不同,和“演奏”搭配的只能是“音符”,再排除掉B项,从而确定答案为C。“唯我独尊”和“妄自菲薄”虽是、都是贬义词,但意义相反,一个是“自大”一个是“自卑”所以不能同时使用,只能用“狂放不羁”,进一步验证C项正确。

    独特和独自的区别:“独特”意思是指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独自”指自己一个人;
    单独;
    唯独;
    单单。感情色彩不同,“独特”为褒义词,和“鼓掌”照应,“独自”为中性词。

    【考点解析】 理解使用词语解题技巧 理解使用词语解题技巧 词语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理解和使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同义或近义词既 要注重实词,又要重视虚词,特别要注意意义虽不那么相近却较易混淆的“准同义词”。

    答题方法主要有:
    1.语感法。要求听准、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如“凝重”和“厚重”的选用。

    2.正确释义法。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如“抑扬顿挫”和“顿挫缓急”。

    3.望词生义法。在遇到自己不能准确解释或选择的时候,不妨可以用“望词生义法”,就是看到词语,根据自己在平时对构字、用词的学习和领悟,估计和推测该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涌”和“淌”,“波动”和“波澜”。

    4.联想想象法。如果所给选项中,有的词语很不容易区别,就可以把词语中比较费解的语素,通过联想或想象的方式进行组词或造句。而且,组的词或造的句是我们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人人皆知的。这样可以化难为易,把抽象变为具体,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题自然就不难了。

    5.排除代入法。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扰选项排除掉,再把相似的两项代入句子。综合运用以上的各种技巧,最终选出答案。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抚模一本书,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②在温暖的阳光下,你与一段优美的文字邂逅。③这些文字不端架子,如行云流水,又如云端紫燕,显得气象万千。④此刻,你就沉溺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仿佛和一位智者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A.两个“和”字都是连词,“行云流水”是并列短语,“娓娓道来”是主谓短语。

    B.“抚摸一本书,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C.“在温暖的阳光下,你与一段优美的文字邂逅。”这个句子中,“在温暖的阳光下”作定语。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沉溺”改为“沉浸”。

    【答案】3.D 【解析】此题综合考察了语法和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A项考查词性和短语,第一个“和”字是连词,第二个“和”字是介词;
    “娓娓道来”是偏正短语。

    B项考查复句,“表示并列关系”分析错误,应是:这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C项考到句子成分,“在温暖的阳光下”作状语。

    D项,分析正确,感情色彩用错,“沉溺”是贬义词。答案选D。

    【考点解析】 复句类型 复句类型 初中阶段要求我们掌握这几种关系的复句。平时我们要记住这些关联词,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复句的类型。

    并列复句:也、又、还、同时、另外、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递进复句:甚至、并且、而且、更、况且、何况、反而、不仅……而且……等。

    选择复句:或者……或者……、是……还是……、宁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转折复句:但、但是、反倒、却、可、可是、然而、只是、不过、虽然……但是……等。

    因果复句:由于、因此、因而、所以、以致、因为、可见、既然、因为……所以……、既然……就等。

    条件复句:就、便、只要、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都……等。

    假设复句:那么、便、要不然、否则、如果……那么……、要是……就……、即使……也……等。

    【考点】词性、短语、复句、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和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

    B.《西游记》中的唐僧在五行山揭去观音菩萨的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

    C.《红岩》中的江姐对党忠诚,面对特务把竹签子钉进十指的酷刑,她坚贞不屈。

    D.《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遇到的小人国国王贪婪残忍,大人国国王贤明正直。

    【答案4.B 【解析】B项,“观音菩萨的压帖”表述错误,应为“如来佛的压帖”。

    【考点解析】 如来佛祖压悟空封条上的6个字的说法 如来佛祖压悟空封条上的6个字,还有这么多种说法,你知道吗? 小时候每个人都会看的一个电视剧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没错就是今天小编要说的西游记,每次看到大师兄打妖怪就觉得好厉害,而且小时候对于里面的而故事情节都非常的熟悉,只不过小时候只是看个剧情,觉得非常有意思,并没有仔细的想里面的小细节,只顾着好玩,在私下和小朋友们还扮起来里面的人物,尤其是孙悟空特别的受欢迎,小编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

    就是在他还是大圣的时候,凭借自己一身的本领在天庭上大闹了一场,这时候的他非常的厉害没有一个人能打得过他,这时候没有办法就把如来给请出来了,没想到如来用了自己的方法把大圣压在了五指山下,可这时眼看他就要逃出来了,没想到如来用了一个封条就把他给镇压住了,一动不动,小时候并没有仔细看,现在突然想知道这封条上面的几个字“唵嘛呢叭咪吽”是什么意思。于是就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这六个字是“六字大明咒”,可是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后来在搜集了更多资料后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的说法,就让小编给你们大概说一说吧。第一种说法是按照《宝王经》来说佛家的那些真言都是上古的佛名,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这几个字就是六个名号连在一起,很有意义。

    还有说只知道是六字真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有说这六个字应该念出七个音才对。下一个说法说这几个字是古梵语,语言要通,用印度语压制中国的妖怪,所以要听得懂才行。

    关于这个的说法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一种说这是佛教修炼的口诀,是修炼的顺序。唵,是一种呼吸法,能够很快的让自己安静下来,并且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嘛,是辅助呼吸的方法,能让人很快地顿悟。呢,是一种法门,这种如果修炼的好了可以隐入虚空。叭,是一种关于提炼的法门,相当于医生,可以修炼自身还可以救治别人。咪,是一种收气的修炼,可以提高自身,并且修炼出属于自己的技能来对抗外敌。吽,是攻击的修炼,依靠自己的观念和想象创造出自己的域。

    其实还有好多种说法小编就不一一举例了,而且听了这么多的说法反倒越来越糊涂了,后来有个网友告诉小编他曾在印度找到过答案,说大概意思就是心灵想莲花一样清,瞬间让小编想起了那句话出淤积而不染,原来是是这样的意思。五指山上的封条,小时候不在意。原来有这么多种说法,关于这么多的说法你觉得哪一种才是真的呢?大胆的说出你的想法吧。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文学名著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分)
    (1)
    ,化作春泥更护花。

    (2)长风破浪会有时, 。

    (3)
    ,何似在人间? (4)学而不思则周, 。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5.1)落红不是无情物(2)直挂云帆济沧海(3)起舞弄清影 (4)思而不学则殆(5)威武不能屈 【考点解析】 赞美奉献精神的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一直到死都在吐丝,至死方止。蜡烛点燃了,一直到灭了为止。用自然现象来表达出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史记·李将军列传》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形容一个人对其他人不落痕迹,不求回报的帮助和关怀。---杜甫《春夜喜雨》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秋天从树上落下的花不是无情的,它们离开大树,只是为了化作春天泥土里的养料,以保证来年的花开得更好。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龚自珍《已亥杂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6题。(3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宿江边阁①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②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②鹳:形似鹤的水鸟。

    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B.《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C.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D.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答案】6.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诗歌风格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D.“《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理解和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

    【考点解析】 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转变 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转变 杜甫一生四个时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 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创作准备时期。

    “读万卷书”,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艺术修养基础。“行万里路”,二十岁后,漫游吴越,随后北游齐赵,扩大了眼界和胸襟。33岁在洛阳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同游梁、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不久又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情怀。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他有巨大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天宝五载(746)到长安之后,便彻底破灭了。

    (二) 10年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创作趋向成熟,也是走向现实主义的开始。

    到长安的第二年(747),杜甫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后来又献赋上书,干谒赠诗,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这十载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辛酸的生活里不惟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就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

    (三) 战乱流离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完全成熟。这四年,在杜甫的生活创作与中国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主要是这四年奠定的。安史乱起之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在陷落的长安,他写下了那些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乾元二年(759年)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安史之乱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但是杜诗的“诗史”性质,主要的还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提供事件,而杜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四)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人生的最后时期,总是漂泊,有两段相对安定。这时期,直接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比前期相对减少,而在抒情诗里渗透进爱国热情,并带上浓重悲凉的时代色彩。艺术上用力更著,把律诗特别是七律推向了最高峰,对七绝也作了有益的开拓,摆脱了盛唐的陈轨。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痕迹。如被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相互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流转之感。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游山西村》和《过山农家》白话译文 《望岳》白话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宿江边阁》白话译文 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为术甚备 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及公私兴造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发司农之粟 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7.B 【解析】7.此題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代词,这/判断动词,是;
    C.暗地,私自/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D.发放/指被任用;
    B.都是“很,非常‘十分”的意思。所以答案选B。

    【考点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一词多义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一般的,不是偏难险怪的;
    这些文言实词中的重要词语列在新教材的附录上,可以查看。另外,也可翻查给中学生用的文言实词解释的工具书。“在文中的含义”,要求通过一定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学会在语境中“望文生义”。复习文言实词不要去背字典和词典的实词义项,而是通过一定文言实词的学习,培养具体辨析的能力。有必要掌握基本概念,通过重温教材和个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用词;
    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2)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答案8.(1)(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

    (2)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解析】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汪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作”,新建;
    “日”,每天:“惟”,只;
    “晏然”,安宁;
    “徒”,迁移;
    “惠”,恩惠。

    点晴: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握,再适当拓展。

    【考点解析】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答案9.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即加标点)的能力,理解句子意思即翻译是前提,一些技巧是辅助。本题画波浪线的句子“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翻译为: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意思有三层:救灾、利民、先王功绩,标志性的词语有“因”“此”,在这两个词语前面画“/”即可。

    【考点解析】 文言文断句的几条方法 在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试题类型中,除了实词、虚词、翻译、篇章理解等内容外,常见的还有断句。针对课内的文言文,答题者可能会凭借“似曾相识”的感觉来选择正确答案;而针对课外的文言文,尤其遇到较为复杂的句式时,答题者往往手足无措。文言文断句的题目考查倾向于文言文综合知识,答题者需正视文言文断句标点,准确地把握原文的语意、朗读停顿、句式结构、语气等,应当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和功底。

    既然断句考查的深层在于答题者对文言文知识的运用。那么,断句的基本方法也就有着一种综合化的倾向。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有:①阅读原文,了解大意;②依据对话,找准定位;③找寻名、代、动(名词、代词、动词),确定句读;④圈出虚词,判定句读;⑤通过修辞和句式结构,确定句读。上述的方法有时掌握其中几条(采用排除法)就可轻易选出正确答案。但为了提升答题者文言文阅读答题的准确率,需详细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具体内容。

    ①阅读原文,了解大意 这是做断句题初始的一步。看到题目,第一就是通读断句,并且要放置到原文当中了解该句在整篇文言文中的位置,这是在对通篇文章领会的情况下,最快速掌握句意的方法。在清楚了文章的文体、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思想倾向下就能把握住断句的一个基本方向。另外,句子中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生僻字,可以通过几个字作为突破口,在初步了解文言文的整体背景下进行翻译,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段与句子的意思。

    ②依据对话,找准定位 一个是找到对应的“说话”词语,如常见的“曰”“云”“言”“谓”等。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是要断开的。值得注意的是可能说话人的话语中还会引用他人的话语,这就需要在确定了一个“说话式”的句读之后,答题者还需要再次查看“说话内容”中是否还有要断的语句。

    另一个是双方之间的对话,如常见的形式有“(某人)曰(某人)曰”“曰(内容)曰(内容)”等。这需要答题者了解对话的形式,并依据述说内容进行断隔,尤其是在后一个对话的格式中,可能会出现对话人和“曰”字的省略。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掌握以下的方法加以辅助了。

    ③找寻名、代、动(名词、代词、动词),确定句读 名词和代词在句子的成分中,一般充当的是主语和宾语。在断句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地名、人名(前面全称,后面就会简称)、官职、事物名和朝代名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便可使答题者确定他们的成分是主语(在它的前面断开),还是宾语(在它的后面断开)。依据名词和代词,答题者也可以确定在断开的部分之间是否出现了多余的成分,从而利于判断。

    动词普遍作谓语,一般情况下,它的前后是不会断开的。但是如果没有宾语,它的后面就需要断开。

    ④圈出虚词,判定句读 虚词在古人的文章写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虚词虽然不能独立地成为句子,它需要搭配实词组成正确的语法结构。但是虚词的辅助作用却为文章增色不少。虚词包含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象声词六大类。我们常见的“……者……也”(判断句)、“为……所……”(被动句)这样的句式就是依靠虚词成立的。常见的虚词包括: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 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呜呼、噫等。这些词的出现可以帮助答题者尽快确立句子的断点。例如,句末较为常见的虚词就有:也、耳、矣、焉、乎、哉、耶等。作为句末的语气词,这些虚词起到了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虚词是出现在句首的,如盖、夫、然则、是故等。这些虚词的出现是较为典型的断句标志。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虚词是连用在一起的。如孟子的“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其中的“而已矣”就是多个虚词的连用。但是,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结合句子的成分结构和常见虚词分布作为参考进行句读的。综上来看,虚词的出现是断句的一大亮点,这需要答题者深入了解虚词的具体用法与词义,对虚词的意义了解也牵涉到虚词词义的考查。因此,这一块儿的掌握需要答题者结合具体虚词加深了解。

    ⑤通过修辞和句式结构,确定句读 答题者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会注意到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例如四六句的分布。或者也会找到对偶、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内容会帮助答题者对接下来的断句进行一个初步判定。例如,四六句的出现加上断句在通篇文章所出现的位置可以帮助答题者感知断句的划分。如果加上对内容的初步了解,答题者就可通过阅读的语感和内容的理解来判断出具体的断句位置。

    对偶和排比修辞手法的出现会使得句式结构整齐,从而能够帮助答题者确立断点位置。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样的句式就是典型的一一相对。同样的,这样的句式也适用于排比句式。

    当然,断句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考虑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并列短语等短语的结构形式进行断隔,也可以通过语感,也就是“熟能生巧”式的阅读加以强化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上述的方法,需要答题者勤练习、肯思考才能熟记于心,对于实词、虚词的掌握更是文言文知识的重点。因此,断句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方法的掌握,更关键的还是在于对实词、虚词、语法结构的熟悉和运用。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依据选文,回答问题。(4分)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 B_”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10.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发司农之菜;
    C:募民兴利 【解析】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考查的是岳阳楼记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C考查的是乙文原句。较为简单。

    附【《范仲淹救灾》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

    (三)阅读选文,完成11~12题。(5分)
    【权威发布】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
    【时事聚焦】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已成为一个定大命题并引发各方关注。

    ——《中国教育报》
    【城市声音】 2019年2月23日,由辽宁省体育局、辽宁日报社、沈阳市体育局组办的2019“盛京杯”中国·辽宁全国媒体人高山滑雪邀请赛暨沈阳市首届国际青少年滑雪邀请赛,在东北亚滑雪场隆重举行。此项赛事积极响应“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青少年滑雪送动员前来参赛。场上,选手们激烈竞技;
    场下,他们交流经验并互相鼓励。

    ——《沈阳晚报》
    沈阳市某中学秉承“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将体育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该校在坚持开展“两操一活”(广播操、校操和大课间活动)活动的同时,并设排球、足球等多门校本课程,这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教育报》
    2019年6月4日,沈阳首条炫彩跑道正式亮相浑南区莫子山公园。跑道全长2.5公里,宽度2~4米,主要采用高分子材料和陶瓷颗粒铺制而成。这是目前全国最长、规模最大的炫彩跑道。跑道在夜间会呈现炫彩图案,为跑步爱好者,尤其是夜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梦幻般的夜跑空间。

    ——《辽沈晚报》
    1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权威发布】中公布的数据显示:公众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方面的消费增速明显,分别达到39.2%和47.5%。

    B.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C.沈阳市首届国际青少年滑雪邀请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也是交流的平台。

    D.目前全国最长、规模最大的炫彩跑道正式亮相于沈阳浑南区莫子山公园。

    【答案11.A 【解析】11.此題考査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根据材料【权威发布】,能轻易判断出A项“公众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方面的消费增速明显,分别达到39.2%和47.5%”分析有误,正确的应该是“公众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和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方面的消费增速明显,分别达到47.5%和39.2%”。此题为送分题。

    【考点解析】 现代文阅读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从应考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从应考的角度看,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

    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
    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

    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

    (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

    (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

    (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

    (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

    (5)
    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请结合【城市声音】的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3分)
    上联:理念先行助力素质教育 下联:
    【答案12.例:
    选手云集增强国际交流 思想引领丰富课程内容 跑道亮相拓展运动空间 【解析】12.此题考査根据材料的内容补全对联。解答时要先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再根据例句的形式进行仿写,根据“理念先行”的形式可将此主谓短语仿写为“选手云集”“思想引领”“跑道亮相”等,根据“助力素质教育”的动宾短语形式仿写为“增强国际交流”“丰富课程内容”“拓展运动空间”等,所以答案为:
    选手云集增强国际交流;
    思想引领丰富课程内容;
    跑道亮相拓展运动空间。

    【考点解析】 对联基本知识及做题方法指导 对联基本知识及做题方法指导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
    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例如广东卷的出句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对句可以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或者“人参貂皮鹿茸,莫非东北珍宝”。但若对“唐诗宋词元曲,莫非祖国文化”就让人觉得别扭和生硬。我们学过的对联都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

    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径”读仄声,“舟”读平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读仄声,“流”读平声。对联的节奏相应,平仄和谐,读起来才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例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与“梅花”是名词,“锋”与“香”是形容词,“自”与“从”是介词,“磨砺”与“苦寒”是名词,“出”与“来”是动词。

    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做题方法指导 1、对联的内容都相关,在解答对联题时,就可以借助联想,利用相关、相似、相反的联想。先把一句拆成几个词组,利用联想的方法,给每个词分别作对,再把这些对出的词连缀成一句。例如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出的上联“扫千年旧习”可拆成“扫--千年——旧习”,与“扫”相关的词有“除、革、去、改、破、树、立、乘、展”等,与“千年”相关的词有“万载、百岁、三秋、四时、一代、几辈”等,与“旧习”相关的词有“陋俗、歪风、恶俗、新风”等,从中选词连缀成句就可以成“除百岁陋俗”“树一代新风”。这种拆合法对初学练习写对联的学生比较实用。

    2、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也要注意立意。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或深思历史,或剖析现实,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得有明确的感情,思想内容要积极向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选取符合这一立意要求的意象。

    3、学生在平时应该多积累,很多名言警句都是工整的对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身甘为孺子牛”,读得多,记得多,对写对联大有裨益。

    4、要善于化用。所谓化用,指的是灵活变化地运用天文、地理、时令等知识,以及熟语、诗文名句、成语典故等来拟作对联。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皇天不负苦心人”“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再如“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可以用“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来对,其中融进“青出于蓝”“庖丁解牛”成语典故。

    了解对联命题形式 A、根据提供的语境要求写一副完整的对联。

    B、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这种题型考查是最常见的,2004年的高考对联题全是这种题型。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
    1、填空式。这种形式可以将对联和教材内容、文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如:①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②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2、补拟式。这种形式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参照一联,补拟另一联,2004年高考试卷上的对联试题采用的就是这种命题形式。二是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词语拟写对联。如:请以“尊严”和“傲慢”分别作为上联和下联的开头拟一副对联,不超过30字。(对联:尊严铸造人格让生命崇高,傲慢腐蚀品德使灵魂贬值)
    3、调整式。这种题型可以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结合。如: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上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阁中帝子,问江上才人,古今才一瞬,当年风景如何比。下联调整为: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4、情景式。这种题型给考生提供一个特定的情境,结合“得体”这一考点要求拟写对联。考生拟写的对联不但要符合对联的写作要求,而且还要符合命题者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如:教师节到了,沐浴着深深师恩的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对老师最美的赞歌。(参考答案: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5、话题式。这种题型只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而其他方面都不加限制,这就为考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舞台,人人得以展个性,显才情,见灵气。例如,请从“奉献”“立志”“恒心”等词语中任选取一个作为话题,撰写一副自勉联。(参考答案:奉献——蜡烛滴泪泪含笑,粉笔扬雪雪沁香。立志——学海雄心千里渡,书山壮志万仞攀。恒心——绳锯不息木终断,水滴无止石能穿。)
    6、改写式。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文字中划出两个意义相对的句子,要求根据对联知识和语言的简明、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仿用、变换等知识进行改写。例如,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划线部分可改为: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7、概括式。这种形式是把拟写对联和压缩语段的考点结合起来。做这种对联题,首先要求把语段中的主要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概括,然后用对联形式加以组织。举例略。

    对联题的解答有较强的开放性、自主性,但除了对仗工整外,有两点须注意:一是要考虑上下联的相关性;
    二是所拟下联思想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格调。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20分)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橙 ①小学二年纪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的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的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
    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
    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
    课外少看电视多看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的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做的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佩她的与众不同。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

    ⑤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⑥原来,她被打磨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美,过去叫教养,现在叫气质。

    ⑦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是个有着慢条斯理智慧的老头儿,他惩戒我们的惯用伎俩是写检讨。检讨的标准直接照搬作文要求;
    文笔要好,感情要真,题材不限,风格却要自成一家,字数不能少于800,字迹要工整。

    ⑧有一回上课,他故意迟到了几分钟。不待他道歉并解释原因,台下一片亢奋叫喊:“写检讨!写检讨!写检讨!”他也不恼,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的宠溺能淹没掉每个人。

    ⑨从此,他再也没有让我们写过检讨,却要求大家把写检讨的标准落实到平时的日记中,日记不许胡乱应付“差事”,如果我们能保证质量,可以变“日记”为“周记”。算算,虽要求高了,但作业少了,我们欣然同意了。

    ⑩毕业后和同学们去看望他,说起这段往事,他笑:“小小少年是一块块璞玉,但雕琢要讲究方式和技巧。写检讨是假,练字练笔才是真。”然后他转过头,对我说:“你的字,有蝇头小楷的功底;
    你的周记,也最好看。” ⑪原来,我们最终学会的,是不要错过更好的自己。

    ⑫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是个忧郁的诗人。他为人低调又不羁,平时见他背影的机会比正面还要多。有一次上课讲诗歌的结构与特点,他找来了几本自己以前写的诗集。讲台上的他,眼神干净明亮,有一种未经世事的洁白,像正在做梦的少年。他一字字念,一句句写,一段段讲其间饱满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韵,以及写诗的心境和曾经沉睡的梦想。每到动情处,他的里中闪出一种是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⑬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它干净清洁,美好亲切,散发着梦想的味道。最难得的是,它离我这样近,一声轻唤足以叫醒我,而不只是远远地隔空感动我。

    ⑭后来,我开始偷偷写诗,不在乎写得好不好,不去想有没有用,也不在意是否有人懂,愿意写下去并能很好地写出来,对自己而言已经足够。

    ⑮原来,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

    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注释】①莅临:来到;
    来临(多用于贵宾)。

    13.阅读选文①~⑥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段落 ①~⑥ ⑦~⑪ ⑫~⑮ 主要内容 小学班主任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打磨气质。

    A B 【答案13. A:初中语文老师用写检讨、记周记的方法帮助学生遇到更好的自己。

    B:高中语文老师用饱含情感的诗歌教学唤醒我的梦想。

    【解析】13.此題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弄清全文是按学生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顺序来叙事的,注意①~⑥提示性语言,答题格式:人+方式+事。分析⑦~⑪段的内容可知其主要内容是“初中语文老师用写检讨、记周记的方法帮助学生遇到更好的自己”,第⑫~⑮段写的是“高中语文老师用饱含情感的诗歌教学唤醒我的梦想”。

    【考点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考试的要求,淘汰非重要的信息,依据题目要求,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掉枝叶留下主干。挑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信息,具体做法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挑选出来。“整合信息”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后,使之符合试题要求和目的。考试中,一般都是文章中最重要的信息,包括文章的概念和新知识;
    重要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
    能体现作者意图和主旨的句子;
    含义较深和难懂的句子。

    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方法一:根据所给情节,找出文中涉及的对应段落,确定题中未涉及的段落,根据题中前后所提供的情节,总结未涉及段落的内容,根据字数或其他要求填入适当位置即可。

    方法二:通读全文,详细写出文章所写内容,包括起因、经过(发展:转折、递进、高潮)、结果等。然后,对照文中已给出的情节,将未涉及的情节根据要求填入适当位置。

    (二)
    情感变化梳理① 关注描写人物情感、态度的语句,做上标记,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原词。② 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③ 几个词语之间要有梯度感,要能体现“变化”。创意公式:情节梳理=划分情节+搜索关键字词+具体要求(字数、关键词及其位置)。情感变化=找出情感变化词语+填入合适位置(参照前后内容和形式)
    【考点定位】梳理故事情节的方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 【答案】14.比喻、反问,生动形象地写出并强调乡村孩子们的无拘无束。

    【解析】14.本題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村孩子们的无拘无束,“哪里收得住?”运用反问修辞,起突出强调主要。

    【考点解析】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是中考阅读试题常考考点之一。正确回答这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⑴ 比喻:能使表达的内容更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⑵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 夸张: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度,引起联想 ⑷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⑸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富于节奏美 ⑹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⑺ 设问:提醒注意,引人思考,有的是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⑻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⒉明确常见的考查方式:
    ⑴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⑵ 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⒊常用的答题模式:修辞 + 修辞特点 + 内容 + 中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选文第⑤段作者为什么细致描写小学班主任的女儿?(4分)
    【答案】15侧面描写,细致描写小学班主任女儿优雅高贵又接地气的气质,突出老师“力推淑女教育”方法的成功,表现老师有远见、教育有方。

    【解析】15.此題考查对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的理解。本文的主人公是小学班主任,写其女儿就是从侧面来突出其思想品质。小学班主任女儿优雅高贵又接地气的气质,主要来自其父亲富有远见和智慧的教育。所以答案为:侧面描写,细致描写小学班主任女儿优雅高贵又接地气的气质,突出老师“力推淑女教育”方法的成功,表现老师有远见、教育有方。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作用: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的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之妙点、美点。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

    【考点解析】 侧面描写的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的美,也是不过分的。在这里,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口技》的第一个场景描写的是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作者在描摹口技者表演的种种声音后,用一概述 “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表演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而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的侧面描写,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却在于反衬与赞美口技者技艺之“善”。第三个场景描写的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作者在此叠用五个“百千”句、四个“百”字组成的两句对偶,以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声响的复杂,进一步盛赞口技者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刘鹗在《老残游记·绝唱》、叶君健在《看戏》中,都运用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正面刻画渲染表演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了听众、观众的强烈反应,从而把王小玉、梅兰芳等艺术家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尽管侧面描写常常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但也有些时候,表现人物性格不适宜用正面描写。

    《第二次考试》中的陈伊玲,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做好事非常自觉,不向外人表白,就是在第二次考试失常事出有因的情况下,她也不向人作任何解释,这就决定了表现她的性格宜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在叙述陈伊玲复试状况时,作者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她“声音发涩、毫无光泽”、“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眼睛显得黯然无神”等状况,而对于她平时怎样乐于助人,复试前如何因救灾而影响了嗓子,则巧妙地借她弟弟之口介绍出来。这样,陈伊玲的光辉形象,就得到了较完美的表现。此外,比较一下可以发现,侧面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这也是侧面描写的长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选文第⑫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每到动情处,他的眼中闪出一种异样的光彩,眼神比远方还远。

    【答案】16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师讲诗歌时陶醉、享受的神情,表现老师对诗歌的热爱。

    【解析】15.此題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答题格式为:描写方法+效果+人物特征+作者情感。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分析画线句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写出老师讲诗歌时陶醉、享受的神情,表现老师对诗歌的热爱。

    【考点解析】 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神态描写主要描写的是脸上的表情。

    描写人物神态(表情)的成语:
    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 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勃然大怒 恼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听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 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 怒气冲天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请分析选文第⑬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课后很久,我心里仍蓬勃得静不下来。

    【答案】.“蓬勃”指繁荣、旺盛,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第一次感受到诗歌的美时内心的激动,突出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大。

    【解析】14.本題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答题格式为:本义+语境义+效果+事物特征+情感。“蓬勃”指繁荣、旺盛,生动形象地写出我第一次感受到诗歌的美时内心的激动,突出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大。

    【考点解析】 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解题步骤 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解题步骤:1、解释词语本意。2、观察修辞手法。3、表达效果。4、组织语言解答。

    例:“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表达效果。步骤如下:
    1、解释词语本意,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压”为从上面用力的意思。

    2、观察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压”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3、结合整段句子或者文章,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或者文章主题。从侧面描绘出敌军濒临城下的危机感,和战事的紧张气氛。

    格式:“运用---修辞手法或者使用---描写,----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升华了文章主题。” 4、 组织语言解答:“压”字是从上面用力的感觉,乌黑的云朵紧紧压着城墙然而城墙好像要承受不住了。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双方交战力量悬殊,守卫将军处境困难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A、能或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

    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18.几位老师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我成长,带给我深远影响,表达我对老师们感激、赞美、敬佩之情。

    【解析】18.此题考查的是标題的含义。本文标题“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关键词有“谢谢”“你”“成长”分别有“我对老师们感激、赞美、敬佩之情”“小学到高中的几位老师”“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我成长,带给我深远影响”的含义,答案为:几位老师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帮助我成长,带给我深远影响,表达我对老师们感激、赞美、敬佩之情。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答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 …还… …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中不是从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
    【考点解析】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的理解 1.分析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再如《定格一种倒下的姿势》,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再如《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2.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比如“变色龙”的字面意义是一种善于变色的蜥蜴,而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3.分析标题的作用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那些,我们不妨来看看几篇课文。1《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3《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4《智取生辰纲》——关联主要情节 ,5《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6《心声》——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含蓄寓意,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中的内容、文体的特点、写作风格等等,致使文章的线索出现了多种形式。

    (1)以人物品格为线索。《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这三个事例可以说是文章的“部分“,要把“部分“组成“整体“,就得有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核优异品质。

    (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我“的活动为线索。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串联起“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3)以典型细节、典型事物为线索。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4)以人物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空间变化为线索 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13分)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炼能力。作者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从全文看,本文开头由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的日常现象,自然引出“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本文中心论点。

    【考点解析】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的灵魂。阅读议论文, 最终要求读者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

    如何准确地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这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难点。

    要准确地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 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解题思想和有效的解题方法。那么,怎样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呢? 首先,用排除论据法。

    排除论据法就是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所有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因为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绝对不是论点, 因此要加以排除。

    其次,用论据检验法。在排除论据以后, 一篇议论文一般就只剩下几句议论性语句了。

    要从它们中间确定论点,就要使用论据检验法。

    根据论据所列举的事实和阐明的道理, 来看它们是否在共同证明某一种看法或是为论证某一句话而服务。如果是,那么, 这一看法或这一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否则, 就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另外,有的文章论点是由作者提出的, 文中引用名人的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也有的文章以引用名人的一句话作为论点, 全文论据都是为证明这一论点服务的,为此, 也要使用论据检验法进行验证。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査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別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答题格式为:论证方法+效果+论证了分论点+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第④段引用《文心雕龙》中的名言,运用了道理论证(含引证法),列举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的真情贯注,运用了举例论证,有力(具体、形象)地论证了“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注意论证方法有时不只一种,回答要全面 【考点解析】论证方法: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本题从运用举例论证方法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文章使用论证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观点。因而在解答论证方法作用的时候,要紧扣文章的论点或分论点,结合各种论证方法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

    引用论证及其作用: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引用论证作用: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说明文章论点。

    举例论证及其作用: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举例论证: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选文第⑥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21、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尾段的作用。议论文最后一段的作用:(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如本文第⑥段的作用是:补充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全面)。总结全文,深化(强调)中心论点。

    【考点定位】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演讲、辩论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B.革命志士谭嗣同,面对屠刀,喊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③段的论据。

    C.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轻视语言的力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轻则言不由衷、表意不明,重则造成误解、触发矛盾。

    D.语言和行动关系密切: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

    【答案】22、C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信息。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提炼作答即可。从原文“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可知,只是“往往容易”并不是“一定”,C选项,故意把问题绝对化了。所以C项错误,答案为C。

    【考点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考点理解】 “筛选”,即根据题干要求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有关信息,也就是区分信息的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次留主,挑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

    “整合”,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归纳、整理、概括,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此考点涉及的知识(主要):语法知识(句子成分、复句类型、语段知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常用方法。

    常用方法包括:层次切分法、提取法(剔除法)、并加法、自撰法。解题时往往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2.摘取法:辨析主次信息,取中心句或关键句,取简洁而要点齐全、不含蓄笼统的词语。

    3.并加法:合并同类项或将不同的要点相加。

    (1)“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是原因,属于次要信息,应剔除(删去);
    “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是具体表现,属于次要信息,应删去;
    “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是表达人们对阅读所持的态度与认识,属于主要信息,应保留。

    直接提取出答案:(初级版)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 (升级版)满足于感性地获取知识)
    (2)③④句中,“猎奇心理”是重复出现的词语,能概括当前读者群的阅读价值态度,应保留;
    “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 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权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从属于猎奇心理,应删去;
    “ 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与前面内容是并列关系,且符合筛选要求,应保留,可在“雄浑壮丽的大历史”中提取出“大历史”,或将其转换为“整体”;
    “缺乏兴趣”可转换为“忽视”。

    要点相加,得出答案:(初级版)满足猎奇心理但对大历史缺乏兴趣 (升级版)满足于猎奇而忽视整体 (3)第⑤句中的“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强调回归传统、返本”出现重复信息,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提取“强调回归传统”为答案 综合全句,要点相加,得出答案:(初级版)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开新。

    (升级版)强调回归传统而忽视创新。

    4. 自撰法:针对无明确指向性、多而零碎、形象具体等信息时,应挖掘内在联系,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述。

    【考点定位】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写作(50分)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一片薄薄的、浅黄色的槐树叶,承载了挥之不去的多愁;
    一只小小的、被踏扁了的风筝,触发了鲁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寄托了朱自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深情;
    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深爱早春的心弦……不起眼的树叶,寻常的风筝,易被忽略的背影,小小的莺鸟……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人:象形字。《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人”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侧面站立着的人形, “人”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站着,不仅脊梁挺得直直地站着,灵魂也站着,思想也站着。

    “人”为什么要有左右两条腿?因为一条腿难以站稳,一条腿难以行进。再伟大的一条腿离开了同伴也无法走路,再强壮的一条腿离开了同伴也只能是残疾。

    “人”的两条腿为什么要分开,而不是并在一起?因为只有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后,才能疾步行走。如果两条腿同时起步,都争着向前、互不相让,结果是谁都无法行走。

    “人”字多像一个三岔路口——人生岔路口无处不在,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命运因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走出不同的人。

    要求:①请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三、写作(50分)略 【简析】今年的中考作文题,在形式上,秉承了近些年的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组合。一个是全命题作文《物微情浓》,一个是以“象形文字“人”的特征剖析”为核心内容的材料。两个题目都十分贴近大自然,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命题原则。不同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选择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彰显自我个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