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自查报告 > 正文

    加大改革力度

    时间:2020-08-13 08:51: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加大改革力度 全力搞好试点

     实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大突破、大发展、大提升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杨怀恩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大好季节里,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专家组。在这里,我谨代表山西电大全体师生员工,向评估专家组的全体成员,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在晋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就山西电大试点项目的情况作一汇报。

     一、试点概况

     山西电大是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高等院校,下辖11所市级电大,2所行业分校,121所县(市、区)工作站。

     2000年春,我校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试点以来,我校以本省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按照试点要求,稳步增设专业,拓展招生规模。截至2005年秋,累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等11个本科专业,会计学、小学教育、金融学等13个专科专业,8个“一村一”专业。开放教育本科毕业生 10760人,专科毕业生14797人。

     六年的试点,是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认识不断深化和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是我们对电大教育办学思路日益明确和办学定位日渐坚定的过程,是我们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态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真实践和深入探索的过程。

     二、试点进展与成果

     回顾总结六年来的试点,山西电大主要在以下方面实现了大突破、大发展、大提升:

     (一)转变观念,确立战略定位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试点全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专题培训等,使全省电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开展试点对推动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开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推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得到了有效克服,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和观念在全校上下得到了有效强化,成为试点健康发展并不断引向深入的思想保证。

     1、明确思路和定位。在广大教职工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和坚定的战略定位,即:立足于山西经济欠发达,山、老、贫困面较大的省情,切实把握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深化改革,注重创新,规范管理,稳定发展,保证质量,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中有所作为,充分发挥电大的主力军作用。这一思路和战略定位,得到省委、省政府及教育厅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确立开放教育主体地位。在这一办学思路和战略定位的引领下,我校将试点工作作为全省电大工作的重中之重。试点之初,即成立了教育厅厅长为组长,省电大领导和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组;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试点工作,长期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的工作机制,不仅将试点工作列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且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和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大力度进行了人事机构的改革,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人员编制等方面为试点提供了政策倾斜和激励支持;学校经费的使用,坚持优先保证试点需要,据2000年至2005年底统计,全校用于试点的经费占总支出的 80 %以上。

     3、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主力军作用。随着试点的推进,我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开放教育已经成为电大的办学主体。

     2000年春季,我校只开设开放教育专科专业2个,到2005年秋季,已开设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13个。开放本、专科在读生达28525人,占全校总规模的83.27 %,占全省网络院校在读生规模的74.4 %。

     山西电大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龙头地位进一步确立,已经成为当地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我们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大力推进服务平台向农村的延伸;借助我校的“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向企业的拓展;依托全省“校校通”工程,大力推进办学网络向基层的辐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心进一步实现向农村、企业和基层的真正下移。

     (二)积极探索,深化模式改革

     通过实验和实践,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是试点项目的核心所在。试点以来,山西电大遵循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按照“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的原则,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两个基本问题,结合实际,加强研究,深化改革,构建了适合山西特点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

     这一基本框架的主要要素是:(1)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和学习者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需要。(2)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山老、贫困地区的办学方向,培养留得住、用的上的应用型人才。(3)与时俱进,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支撑现代远程开放教育。(4)扩大开放性,实行学分制,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为基础。(5)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管理模式改革,通过“导学群”机制,落实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6)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2、“114”教学模式

     试点初期,我们在首批开设的 2个专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大幅度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利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的比重,提出了“三个1/3”的基本模式。作为初步探索,对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中期评估后,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省校及各试点单位的改革,充分体现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多种媒体优化组合、网上教学交互的教学特点,并创立了多种教学模式。如:太原电大“多元交互混合式”、阳泉分校“分段渐进式”等,总结全省电大教学改革的实践,形成我校现代远程开放教育“114”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第一个“1”,即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第二个“1”,即一种环境,基于计算机网络和“导学群”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导学、学生学习创设的一种良好环境;“4”,即实现导学、助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四元”的有效互动,相互促进,有机结合。

     “114”教学模式,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范式。它的提出,在于从本质意义上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对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引领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我们召开全省电大教学工作会议,对推广这一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各试点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实践,注重创新,形成了体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学习者差异的各具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改革。

     3、“1346”教学管理模式

     我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积极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1346”教学管理模式。

     “1”,是一个中心,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中心。“3”,是“三个结合”: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指导性管理与实施性管理相结合,线上管理与线下管理相结合。“4”,是“四维互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质量监控、学习服务等四个维度在“导学群”框架内相互配合,彼此促进,实现有机有效的结合和互动;“6”,是“六位一体”,围绕育人的根本宗旨和学生自主学习这一中心,“导学群”内的专业导学教师、课程导学教师、导学主任(含导学员)、教学助学员、技术助学员、资源助学员六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导学、助学、服务、管理的职责。

     这一模式的总结和实践,使我校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进一步制度化、人性化、全程化,提高了教务管理水平,提高了支持服务质量。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电大教学工作会议上,我校就此进行了典型交流,受到中央电大领导、专家和兄弟电大的认可和好评。

     (三)夯实基础,加强队伍建设

     山西电大把以教师为主体的队伍建设,当作试点工作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工程,高度重视,不断加强。

     1、用制度保证队伍建设。我校制定了《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7年四支队伍建设规划》,并逐年落实。为逐步实现试点队伍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提高,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严格对试点队伍的要求和管理,鼓励和支持教师及管理、科研、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各试点分校、教学点也按照省校要求,完善了相应的队伍建设规划和制度。

     2、以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保证试点队伍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全面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我校坚持全员培训制度,试点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在培训内容上,既注重务虚性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培训,推动和促进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又注重操作性的业务培训,推动和促进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培训方式上,常规培训与专题培训结合,网上培训与集中讲授结合,在职培训与外出深造结合。在培训范围上,强调全员性、全面性,省校、分校、教学点三级全面覆盖,专兼职教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分类全员参加。据统计,仅省校就组织各类培训4500余人次,总计投入资金579.9万。

     3、按要求配备师资队伍。目前,全省电大共有专、兼职教师2263人,按目前在校生计算,试点专业的生师比为18:1。全省按照试点要求,每个本科专业配置专职教师3名以上,其中至少2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每名教师承担课程不多于3门;试点专业每门课程配有专、兼职课程导学教师;省校进入开放教育试点的专职教师98人,其中高级职称53人,占54 %,中级30人,占36%,35岁以下的专职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46%。

     学校从事开放教育管理人员85人,技术人员25人,研究人员133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5 %。

     (四)改善条件,优化教学环境

     为了确保试点工作的开展,2002年省政府批准将原山西广播函授学校并入山西电大,使我校办学场地及基础设施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同时,从试点开始,省政府对我校的专项经费逐年递增,学校也集中财力保证试点所需资金及时足额投入。用于试点设备设施的专项资金累计达2510.85万元,各分校、教学点设施设备建设的投入达3879.98万元,相当于过去20年投入总额的3.51倍。全省电大系统初步改变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状态,现代化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千兆校园网络升级扩容,板块功能不断添加,实现了三级平台和全省范围内一点对多点的教学交互,满足了教务、办公自动化的需要及用户的方便使用。省校开发了“自建平台”,提供了“导学群”运行需要的物化载体。学校计算机设备与校内实验室逐步齐全,并具有整套的CAI课件制作、课程摄录、非线性编辑和音像复制设备。所有计算机,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联通。为推行开放教育的网上考试,学校还配置了网上考试专用服务器。

     学生用计算机,已满足开放教育教学、实验与网上学习需求,达到了本科生每6人1台、专科生每10人1台的标准。

     校园网主干达到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十兆及以上宽带接入中国公众互联网。同时,进一步完善卫星接收设施,配置了双向视频教室和会议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演播教室、语言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设备。

     各分校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的完善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五)注重应用,强化资源建设

     几年来,我们依托中央电大教学资源,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改造、优化整合等途径,逐步使全省电大教学资源,既丰富又适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网上教学活动开展,促进多种媒体资源的应用。

     1、加强资源配置与建设,确保教有所教,学有所学。首先,学校制定严格制度,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教学资源的全面配置。2003至2005年底,发放文字教材及辅导材料144万余册,免费发送音像资源5500余盘,为山老区上门送资源270余次。截至去年底,我校统设必修课教学资源配备率达到98.04 %。选修课具有两种以上媒体资源的课程占开出课程的95.1%。第二,加强远程教学平台建设。全部试点分校和部分教学点安装了“在线平台”、“自建平台”,配备了视频课件点播系统,建成双向视频教室,并及时接收、上传中央电大播出的各种教学信息和资源,对网上课程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更新,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网上学习、视频点播、远程辅导、实时双向视频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覆盖。第三,按照资源建设规划,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教学资源建设和引进。累计为试点各专业制作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185门、3698课时。我校制作的《大学数学》、《逻辑思维科学》、《企业策划》、《计算机基础》等多媒体课件在全国获奖,其中,《逻辑思维科学》、《企业策划》在全国电大系统推荐使用。还有一大批课件在省内、校内获奖。第四,学校建有数字图书馆,拥有开放数字图书25000册,数字期刊5000余种,涵盖我校所有开放教育专业,学生可在各试点分校及部分学习中心,方便快捷地使用。

     2、强调整合,注重教学资源应用。为推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我们要求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制定教学一体化设计方案,并把指导、引导学生应用多种媒体资源,作为导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我们通过“入学指南”的教学,强化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技能培训;利用技术平台栏目,提供丰富的信息发布、搜集和交流渠道,创设多种专业、课程学习园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BBS讨论、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视频交互以及E-MAIL等实时、非实时教学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上网学习;通过大量的网上测试、网上作业等,使学生逐步养成网上学习习惯。

     (六)落实过程,确保教学质量

     试点项目,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点是远程开放条件下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省校及各试点单位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试点工作的第一位,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我校严格执行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确保教学质量的文件和制度,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落到实处。

     ——实行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各级行政一把手均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

     ——实行专家论证制,专业、课程开出全部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

     ——实行听课评教制,定期不定期听课、查课,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组织问卷调查,组织全省范围的教学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利用在线平台、自建平台,加强导学活动的监控。通过“导学群”运行机制,对教师导学以及资源、技术、教务等助学活动进行监控管理。

     ——认真搞好形成性考核管理,积极推进形成性考核改革。我校形成性考核管理规范,成绩正常,档案齐全真实,能客观地反映教学实际。近年来,加大了形成性考核改革力度,学习过程监控在形考成绩中的比重加大,试行省开课形成性作业全部在自建平台上完成。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提出“六有一进”要求。六有,即有基地、有要求、有指导教师、有考核检查、有成果体现、有批改评价;一进,即实践教学进课表。截止2005年秋,我校课程实践实习按时开出率达到95%以上,涌现出理工学院、中条山分校、晋中分校等一批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

     ——严格执行考试规定,切实加强考试管理。我校严格执行考点审批手续,所有考点手续完善,符合规定。全省严格执行考试管理各环节的制度和规定,并实行考风考纪责任制,监考巡考持证上岗制,蹲考、抽考制以及“信得过考点”评选制。几年来,我省考试工作严格有序,考试成绩基本正常,个别违纪问题处理及时适当。同时,我们积极探索考试改革,目前已有69门课程开卷考试,效果良好。

     ——明确集中实践环节的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严格按照中央电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要求,具体制定了选题、指导、答辩、考核等规定并认真执行。对全省各试点单位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审核。大多数学生选题结合实际,多数毕业论文(设计)能够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质量。

     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使我校的办学声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中央电大几次网上教学检查中,我校排名较前而且稳定前升。考试抽查成绩正常,学士学位获取率、职业资格和技能考核等级证书获取率也相对较高。毕业生的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通过对我校660名开放教育毕业生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山西电大毕业生质量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认为质量好的和较好的占95.1%,其中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分为90.45分。

     (七)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服务

     我校为广大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试点教师人人配备了计算机并安装了宽带网;对教师普遍进行了教育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专业培训;支持教师组织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鼓励和帮助教师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并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激励和奖励教师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资源。在为教师搞好支持服务同时,我们潜心探索和构建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完善有效的支持服务体系。“导学群”,就是我们花六年心血,倾全校之力实践、探索的结晶。关于“导学群”,我还另作为一个专门汇报。

     (八)努力实践,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我国教育领域探索和实践的大课题,也是中期评估专家组指出的我校试点项目的薄弱环节之一。中期评估后,我们努力探索、强化研究、积极实践,逐步形成了在现代远程开放条件下,加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

     基本思路是: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依托,以网络环境为载体,以思想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过程目标和终极目的,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互通,网络与人际渠道互补,集中教育与个别化教育并重。

     沿着这一思路,我们通过四条主要途径强化素质教育:一是结合专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内容选取,从课程设置到学习考核评价,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育,注重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社会化。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专门制作了“山西电大素质教育网页”,开辟了《百家讲坛》、《素质论坛》等数十个栏目,创建了网上素质教育园地;组织了网络辩论赛等竞赛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与广泛参与。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符合成人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几年来,多次组织“英语角”、网页大赛、会计模拟大赛、在线名师评比等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通过实践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环节,强化社会实践能力,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毕业生抽样跟踪调查结果显示,59.7%的学生,毕业后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41.4%的学生,职务职称得到晋升;59.3%的学生,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

     (九)坚持研究,提升试点水平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一项教育实验、教育创新大工程,不仅需要认真的实践和探索,更需要科学研究的引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坚持边实践、边研究、边产出,促进试点水平不断提升。

     我校坚持明确思路、科学规划、健全制度、保证资金、成果推动、总结提升的方针,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六年来,共申报各级各类课题66个,其中试点课题57个,已结题36个,结题率为84%。在中央电大立项的试点课题10个,已全部鉴定结题。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有120多人参与课题研究,170余人发表论著、论文,仅教师发表试点研究论文410多篇。

     在全面推进试点研究的同时,我们全力在两个问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是密切联系本校、本省实际,围绕试点项目的难点、重点进行科研攻关;二是注重实证研究,注重重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导学群”即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也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生动例证。

     三、“导学群”:试点的创新

     试点工作中,山西电大倾力打造适合省情、校情、学情的远程开放教育特色和亮点。其中,“导学群”的实践、探索、研究和推广应用,应该说是我们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

     探索历程

     试点初期,许多教师感到,远程教学、远程学习的效果,单靠教师个体的力量很难保证。于是,实践中大家自发地组成有专业教师、辅导教师、学生管理员、行政领导参加的教学支持服务群体,共同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们及时发现和总结,将这种组合命名为“导学群”,至此,“导学群”概念在山西电大正式生成。初衷很明确,就是要依靠团队和群体的合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支持服务。中期评估中,初生态的“导学群”得到专家组的认可。

     中期评估后,我校紧紧扭住“导学群”,作为全校性大课题申报立项,并于2003年底下发文件,明确了关于“导学群”的研究思路、目标要求、方法步骤。2004年,在省校进一步实践并强化实证研究的同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其科学性和可行性。2005年,在省校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太原、阳泉等4所试点单位,进一步进行应用性、操作性研究。2006年,在分校全面推进“导学群”的运行,并争取在三分之一的教学点逐步推开。从2003年到今,全省关于“导学群”的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省立项的《网络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题及其十几个子课题,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探索了“导学群”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并及时进行了推广应用。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我们编印了成套《导学服务手册》,对“导学群”体系内的导学主任、专业导学教师等六位角色的职责、任务作了明确划定,各项职责任务的完成时间落实到每个教学周。我们还为开放教育学生编印了《学习导航》,学生一入学,人手一册,使学生对文化补修、入学测试、缴费注册、选课学习、资源分布、获得方法等开放教育的学习全过程一目了然。目前,“导学群”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基本成熟,正在向全省试点分校全面推开。

     (二)基本内涵

     “导学群”是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产物。它的内涵概括起来是“四个一”,即:一种机制——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机制;一种模式——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管理模式;一个系统——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一种环境——师师交互、师生交互、生生协作的良好教学环境。

     “导学群”的结构为纵横结构,概括为“三导三助,六位一体,三级联动”。纵向为“三级制”划分,分省校、分校、教学点三级;横向为群体制,分专业群、课程群、助学群、管理群。

     “导学群”结构示意图:

     “导学群”的运行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为单元展开。所谓“六位一体”,是指围绕对学生的导学、助学、服务、监控、管理,六种职责不同的角色连为一体,形成合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支持和保障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体验到人文关怀和学习的乐趣。

     所谓的“三级联动”,是指省校、分校、教学点三级“导学群”以及导学、助学角色,通过自建平台和人际化渠道实现互通互动,并通过平台的课程注册,以课程为中心,与学生形成直接、稳定的关系。

     “导学群”运行示意图:

     (三)运行效果

     “导学群”在省校、分校的初步运行,已显现出明显的功能和效果。

     1、理顺了工作关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通过“导学群”大框架,把教学、管理、资源、技术系统融为一体,职责任务实现了量化、时效化,克服了长期以来由于部门分割而造成的推诿拖拉现象,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的效率大大提高。

     2、提高了服务质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学群”的有效运行,促进了网上教学交互,促进了师生人际交流,促进了所有试点人员对学生的主动服务,正在创设一种每个学生都有一群教师围绕其服务的人文关怀环境,学生自主学、协作学、上网学积极性普遍提高。中央电大多次教学检查中,我校排名较前且稳步前升,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导学群”运行的推动。

     3、实现了对学习行为的跟踪监控以及对管理者的跟踪管理。借助于量化、时效化的《导学服务手册》和自建平台,“导学群”各角色可以随时监控学生学习行为,及时进行辅导、引导和督导;三级导学主任可以随时跟踪检查各导学、助学角色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进度与质量,并及时进行督办。

     4、有利于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导学群”体系把省校、分校、教学点的教师,用专业、课程关系纵向链接为一体,能够方便地开展各种网上教学、教研活动,对于提高基层电大教师教学业务、教学研究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增强了我校远程开放教育的辐射力、服务力。“导学群”不仅适用于具备网络环境的开放教育,同样适用于农村、基层和山、老、贫困地区。我校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中,采用了“导学群”机制,为农村学员送教下乡、送教上门,提供及时服务,深受学员好评。不久前,省委组织部决定把全省党政干部的培训、复训任务交给我校承担,省发改委批准我校为“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不仅因为我校具有网络支撑和平台服务能力,更主要的是因为我校通过“导学群”运行,电大的系统优势、团队服务优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对照试点要求,对照评估标准,在试点项目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一是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偏重于对教育教学主体实施过程的探索和研究,而对学习主体、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的研究远远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

     二是四支队伍的基本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式的引力,仍然在深层次上存在并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

     三是开放教育办学系统的延伸和发展的步伐不够快。我校办学规模拓展相对缓慢,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是实践教学的管理上计划性、规范性还不够强,科学化程度还不够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将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改力度。

     1、坚持把理论学习、思想转变、观念更新放在先导地位,在系统培训、深入学习上下功夫,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生活的研究,突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研究,突出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研究,并强化研究成果的及时应用和转化,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2、对一线教师为主体的四支队伍,加大教育理论培训的力度,加大教学研究的力度,加大技术培训的力度,使其尽快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

     3、把省政府的支持政策用足、用快、用活,抓紧落实县级进修校、电教办与电大机构的合并,使全省电大系统获得快速延伸拓展,把开放教育办学重心大力度下移。

     4、对改进和加强实践教学进行专题研讨,按照质量标准和要求,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制定计划管理、专业管理、课程管理和过程管理的完整制度和方案,并真正付诸实施,实现这一重要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全程化。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8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