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教师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0-08-13 08:43: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教师核心竞争力
达坂城中学教研室 蔡泽才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安排我和各位同仁进行一次座谈和交流。先请各位看两个小故事:
第一则:
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有求于佛陀,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左手的花瓶放下了。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右手的花瓶放下了。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黒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和老师们讨论:佛陀要让婆罗门放下的是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在没有什么了的时候,你将从生死之苦中解脱出来。”
启示:“放下!”对于我们现实世界的人,尤其是小有一点成就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当我们有了爱情,便对爱情放不下;有了金钱,便对金钱放不下;更何况有了功名和权力,那就更放不下了。
应该承认:我们就是一群“放不下”的人。因为放不下,我们孜孜以求;因为放不下,我们锐意创新;因为放不下,我们与时俱进。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拥抱梦想、敢于担当”的追梦人,甚至是责任人!
第二则:
电影《居里夫人》里,有个很短但很关键的片段:由于只是理论上的推测,居里夫人无法证明新元素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所以巴黎大学董事会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员。她只能在校内一个无人使用的四面透风的破旧大棚子里做实验。电影镜头呈现的是居里夫人把成袋成袋的沥青矿渣倒在一口大锅里煮,并用一根很粗很粗的棍子不停地搅拌。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实验室以及科研工作。
他在这个简陋的大棚子里工作了四年,最初两年做的是化工厂工人们干的活儿,不断地溶解分离,最后剩下的是就是镭。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辛苦,8吨像小山一样的沥青矿渣最后只剩下小器皿中的一点点液体,按照她的预想,再过一会儿将结晶成一小块晶体,那就是新元素镭。当她满怀希望,抑制不住激烈跳动的心朝那小玻璃器皿看去,却只见一团黑乎乎的污迹。难道这就是她四年的汗水和8吨沥青矿渣最后的结果?
如果是我们,说不定会大发脾气,有可能会把那只玻璃器皿连同那块污迹扔出远远的。
但是居里夫人没有,也幸亏没有。她疲倦地回到家里,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着那团污迹,她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如果我知道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太在意了。为什么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块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那才是我们想要的镭呀。”居里夫人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居里说道。
突然,她脑海中灵光闪现,拉起居里就往外走,边走还边说:“也许并不像是预测的那样是一块晶体。”
他们跑到所谓的实验室,还没等开门,居里夫人就从门缝中看到了她伟大的发现:器皿里那团不起眼的污迹,在黑夜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芒。这就是镭!一种具有极强放射性的元素。
(老师们讨论:成功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启示: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是因为我们总是把两眼盯在成功上面,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当遇到困难和障碍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反省自己。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壹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这两则小故事,一个教人学会放下,一个教人学会决不放弃,看似很矛盾,实则不然。关键还要看我们如何对待。我个人认为:人生在世,必须要放下很多东西,该放下些什么呢?一是金钱,够基本的生活就行;二是名利,虚无的东西只能带给你不断膨胀的虚荣心;三是过于利己(我这里使用的是过于利己),是人都会或多或少有利己倾向,但过于利己,就会树敌,敌人一旦过多,肯定对你个人发展不利。我们不能放弃有哪些呢?责任、担当、使命、正义、公平、法治,排下来会有很多。
陶行知先生曾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我很喜欢这句话,朴素中带有掷地有声的坚定。
今天我们就一同探讨:学校核心竞争力与教师核心竞争力。
一、从人大附中的发展看学校核心竞争力
从2009年到2012年,我三次参观了人大附中,并与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有几次交流,尤其2013年元月,人大附中周建华副校长应新疆陶行知研究会、新疆高专委邀请,来疆讲学,我和周建华副校长做了深入交流。再加上从各大媒体对人大附中的报道中整理了一些资料,作为一名新疆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我深受启发,得出以下思考:
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三个核心要素上加以观察:一是学校是否能为每位学生提供最适合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与环境,从而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表现出超强的发展力;二是学校能否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强大的因材施教实力;三是学校在同类同质学校乃至整个中小学学校转型的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还是一个被动的跟随者?这种建设性贡献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的?循着这样几个要素,我们对人大附中的核心竞争力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1、学校的超强引领力
人大附中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担当起了学校转型发展的“领跑者”。我认为:人大附中的“领跑”体现在三个层面、三种境界上:
一是有素质教育的真实践,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实践原型,对每个人大附中学子潜能的真开发和人格的真培育。二是有超越自我本位的教育大情怀,直接地牵手一些学校奔跑。去宁夏六盘山、去河南新密、去北京延庆等贫困地区以联合办校、支教、建立教育资源联盟等形式,为国家的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冲锋陷阵。三是有国家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而探索领跑。
在人大附中的改革创新之路中有许多的创天下先:超常儿童教育、“三高”足球基地、教育资源联盟等等。“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基地”的建立,更是一种国家站位。
2、教师的超强施教力
教师脸上的笑容是人大附中的美丽风景之一。在这种“笑容”里,人大附中的教师团队释放出了超强的因材施教能力。这种“超强”表现在拥有能培养出为奥运会吹奏国歌的首席小号手等一批特长教师身上,正是这股力量,高质量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表现在拥有学科素养超一流的“专家型教师”军团上,他们满足了学生开展高层次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表现在人大附中教师扎实的课堂教学功底,把在课堂挤出来的时间用于特长发展和各种社团活动上;表现在人大附中教师的大爱上,让每个人大附中学子心灵善起来、美起来;表现在人大附中创新教育的系统构建上,教师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到了每个学生的心田……
3、学生的超强发展力
人大附中学子的超常发展力,除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学业成绩外,更表现在进入高校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人大附中学子杰出的工作成就与可持续发展力。人大附中特别重视“德育为先”,用创造教育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特别重视个性潜能的发展,学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适合的学习内容与方式。更让人感到了不起的是,这些超常发展力的获得,是基于快乐的校园生活的。在高三学生的脸上依然能看到笑脸、依然能看得到那份自信与从容,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身影。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催生了人大附中短短十多年中的超常发展?我认为:创新是人大附中超常发展的过程性机制;而越来越高的人气及其所带来的优质生源与优质师资的聚积效应,使人大附中进入了一个正反馈过程中,为其飞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领跑者:校长刘彭芝
没有校长刘彭芝就没有今日超一流的人大附中。刘彭芝有“五个大”:首先是教育的大情怀,其次是教育的大视野,其三是教育的大爱心,其四是办学的大智慧,其五是为人处世的大人格。
过程机制:创新
人大附中的超常发展之路,就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创新之路。首先是:整体性的创新变革。1997年,人大附中对如何从一所北京地区的一流学校提升为一所世界名校作了系统设计,提出了争创十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并对每个目标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整体规划。其次是:走在大势下的政策边缘。刘彭芝开展了许多有违常规的改革。例如:根据人才,尤其是特殊人才的成长规律,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超常儿童接力教育链。其三是:在从教育核心要素上创新。在培养目标上,对智力超常儿童和有特殊潜能儿童有个性化定位;在课程改革上,人大附中形成了特殊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探索出了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上,学校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可能空间;在支持性力量上,拥有了一大批具有特殊才能的各种专业的教师和各个领域顶尖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其四是,创新过程中有“坚持”和“优化”机制的跟进。人大附中创新项目的确立是谨慎的,但一旦被确立并得到实施,会有一个排除一切困难的“坚持”机制跟进。
聚积效应:办学成就的正反馈
由于人大附中出色的办学成就,给学校带来了正反馈促进发展机制,这一机制带来了优质资源的聚积效应,从而为人大附中飞速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在优秀的学生与优秀的教师最良性的互动中,教学质量自然越来越高,实现了优质生源与优质师资的不断良性积聚。
当然,人大附中的有些经验的确不是一般学校可以机械模仿学习的,但从一所地方名校发展到一所世界名校,其中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则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二、从乌市70中学教师发展看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案例1:
2012年5月4日,70中学主教学楼前,“行知园”落成典礼,汉白玉台阶上耸立着陶行知先生的雕像庄严敬慕。参加人员有学校领导和中青年教师。简短的典礼仪式结束后,杨军林老师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天他在札记中写道:
“再一次温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敬仰之情徐徐袭来。久违的教育情愫不断翻搅我的内心:战争年代,先生守望教育天空是那样执着,他的‘爱满天下’思想,‘创造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实践’,该是多么艰难的完成。而今天祥和年代的我,竟然为自己获得全国名师赛一等奖而沾沾自喜,竟然为自己能培养出一些考高分的学生而颇感满足。我不敢与先生相比,但我决不能停下脚步。人们常说,有目标和追求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我距教育家的历程该有多远啊!”
案例2:
在2009年自治区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竞赛中,马吉新老师和她的高二数学备课组辅导的学生包揽了乌鲁木齐地区前三名,6名同学进入前10,5人获一等奖,20人获二等奖,17人获三等奖。高一年级19人获一等奖,41人获二等奖,47人获三等奖。成绩公布之后,震惊了整个乌鲁木齐。震惊之余,很多人猜测:这样好的成绩,教师们还不得“拼上命”啊。
而马吉新老师的“轻松和悠闲”,却令人大感意外。
她说:“我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地方点拨一下。新课,不超过20分钟,复习课,不超过15分钟。我把很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去努力地‘教’,而是组织学生快乐地‘学’,服务学生带着疑问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这是李志贵校长对70中教师的要求。
不仅如此,李志贵明确规定课堂教学必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和“五个落实”。“三个转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参与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方法、能力、品德并重转变;“五个落实”是:(1)落实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落实学生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获得过程;(3)落实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内化知识;(4)落实学生动手,让学生体验、实践;(5)落实学生的概括归纳,让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去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去化为陪伴、守望学生生活实践。
三尺讲台,照样能精彩人生。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使命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
教师的成功与快乐,是创造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案例3:
2008年6月,《乌鲁木齐晚报》以“导师,向首府中学生走来”为题,用整版篇幅报道了70中学“中学生成长导师”实施过程和成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震撼。
那一年,70中毕业生久违了的清华、北大录取通知书,又重新来到了校园。
那一年,70中体育特长生,100%进入重点大学升造。
那一年,70中整体办学声誉跻身新疆首府“三甲”。
“我们将为您的孩子提供新高一年级所有能胜任“学生成长导师”工作的教师基本情况,供您的孩子选择导师。导师将全程三年跟踪服务您的孩子,及时纠正您孩子的学习方向和领域,监督您孩子各学科均衡发展;根据您的孩子具体情况,量身制定特长目标;根据你孩子的特长目标,在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为您的孩子建立高中学习阶段电子成长记录;为三年后高校择优选拔您的孩子做好充分准备。”这是李志贵校长《致2008 届初中毕业生及家长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
如今的70中学,是这样理解高中新课程的:
1、社区服务、综合社会实践领域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与认知。
学生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但后天的教育与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成长导师要在指导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也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动之后去反思、去总结,从而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2、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领域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优化。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一经确立,就必须要走优化之路,方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个性方能升华为能力和才华。个性优化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个性优化的实施方案。包括:掌握哪些必须的基本知识(书本中学习),具备哪些基本能力(实践中体验),确定某个方向或领域寻求创新与突破(研究中生成)。
第二阶段:将个性特长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为“爱一行,干一行”的职业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具体到选修课的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都要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结合起来,选定指导教师(尤其是选好校外相关职业领域成功人士为个性特长辅导员),制定好知识储备、实践与体验、研究与创新三个方面的时间安排与详细计划,坚定不移地去实施。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个性化学习,寻找突破口,优化学习成果,将学习成果以小论文、科技创新作品、实验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方案等形式予以表达。在学校和家长的帮助下,召开学习成果论证,总结高中个性化学习的得与失,为大学个性化学习确定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努力的领域。
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二:创造性地结合学生实际,研发适合学生全面加特长发展的课程。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校本课程系列化研发
活动课程递进式开展
案例4:
实施新课程以来,70中学在校本研修方面,逐步构建了“123456”校本教研体系。一是确定“一个问题”,学校要求各备课组在学期初,根据本年级、本学科的实际,经过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作为本学期教学研究的重点。二是立足“两个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学校鼓励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努力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三是确保“三课落实”,集体备课落实,各类公开课落实,各项小课题研究落实,学校以此作为校本教研的实施平台。四是完善“四级管理”,即校长室→科研、教学处→教研组→备课组四级管理,明确各级职责,责任分工到人,各级互相督促,全员参与,共同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五是狠抓“五个环节”,即学习、实践、引领、反思、创新。六是明确“六点要求”,① 认真参加教研活动。② 科学把握好课标、教科书等资料的使用。③ 认真参加听、说、评活动。④ 教学“六到位”,明确教学目标到位、了解学生情况到位、确定教法到位、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到位、课堂设计到位、落实课后练习到位。⑤ 坚持 “六个一”。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进行一个小课题研究、上好一堂公开课、做好一个单元的多媒体课件、出好一份学科试卷,撰写一篇教研论文。⑥ 注重提升理论修养,向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发展。这些只是70中学校本研修制度的冰山一角。
让制度成为文化,关键在于执行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以教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为例: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发现:“末位淘汰”如果使用得不当,会带来很严重的负面效应。有考试就有排名,有排名就会有末位(尽管这个排名不对外公布,但校长总应该掌握)。70中学的做法是:不让一位教师所任教学科成绩连续三次处于末位。每当任何一位教师的学科成绩处于末位的时候,我们都要做这样的工作:一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全组教师走进这位老师的课堂,为期三周,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二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组织学科骨干教师或市级学科带头人走进这位教师的课堂,为期两周,跟进这位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如:班级学生学情掌握情况、导学案编写、课程重难疑点突破、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指导、课堂组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平台搭建、课堂生成问题与问题延伸解决、课后学科知识树的构建与能力迁移等。三是由教学副校长牵头,为期一周,走进这位教师课堂,对教师改进后的课堂组织教学进行评估和验收。试想:学校这样极富诚意并具有针对性的把脉和提高“末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质量,他的教学成绩还能继续处于末位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团队的良性互动,进而上升为无坚不摧的学校团队文化。
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三:将自己融为学校教育科研团队,成为学校教科研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教学艺术,积累丰厚的教科研成果。
执行学校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常规
依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
将研究成果化为新的常规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作为这次交流的总结。
2013年11月,李志贵奉调百年名校乌市第一中学任校长,同时任一中名校长工作室第一责任人。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当第一中学众多名师和汇聚着新疆首府众多优秀学生“拭目以待”他的就职演说和上任新政时,李志贵校长却说:“也许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都想问问我,担任一中校长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实话实说,最想做的事还是学习,学习怎样当个好校长。我既要向一中的前辈老校长毛由金学习,也要向兵二中的校长杨学东学习,还要争取每一个机会,向国外的同行广泛交流借鉴,也要向大企业的总裁、大公司的老总、大银行的行长们学习。我要向他们学习管理上的经验,要触类旁通,兼收并蓄。”
乌市一中虽说是百年名校,但也一度步入了发展“高原期”,在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聚集了众多的问题,一中人既期待李志贵校长上任后有所改变,也可能对他的某些改变持观望态度。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李志贵校长上任后,最想改变的是他自己,他要改变自己的头脑。可见,他不但是一个务实的校长,还是一个有理论头脑、有思想深度的校长。
我们当老师的又何尝不是呢!
谢谢大家!
2015年3月9日
达坂城中学教师论坛讲座(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