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心得体会 > 正文

    湿疹怎么治疗

    时间:2020-09-21 08:46: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湿疹怎么治疗-中医浅谈

     <<?新闻文章排行榜

     2012-10-08?中国产业经济网?

     我要评论(13)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在皮肤病中所占比例极高。现代医学认为,湿疹属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有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中医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首见于《金匮要略》,“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本病的特点是皮疹多形,剧烈瘙痒。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论述甚多,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各有其名。发于小腿部的称“下注疮”、“湿毒疮”?、“湿濂疮”,如明代《外科准绳?下注疮》[1]记载:“或问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何如?曰:此名下注疮,亦名湿毒疮。发于手部的皲裂性湿疹称“掌心风”,如清代《外科真诠?掌心风》[2]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3]都记载:“无故掌心燥痒起皮,甚则枯裂微痛者,名掌心风。”全身泛发的急性湿疹名“浸淫疮”,如隋代《诸病源侯论?浸淫疮侯》[4]记载:“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或“秀球风”。此外婴幼儿湿疹科“胎濂疮”等等不一而论。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风、湿、热,但有内、外之分。外风、湿、热属于六淫邪气。内风、湿、热系脏腑功能失调所生,前者属外因为致病的条件,为标;后者属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为本。外因通过内因起,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关于外因方面,虽亦包括六淫,例如气候变化,季节因素与日光、风沙、水土都有关系但其中以外湿为主,如坐卧湿地、居住卑湿、雨淋水渍等。关于内因方面,以脾、心肝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内热、内风为主。清朝《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曰:“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

      1.1?脾胃湿热

      脾为湿土,常因饮食失调,多食生冷,水果之物,脾阴不足,失于健运,湿从内生;或多食高梁厚味、鱼腥海味、嗜饮茶酒等,酿成湿热。

      1.2?心火血热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血脉,心主火,由于心绪烦扰、精神紧张、心经有火、导致血热。脾胃即有内蕴之湿,复因心火内炽、血热内湿、湿热相结,通过脏腑关系,从里到表。盖胃主四肢,胃主肌肉,湿热熏蒸,上输于肺,肺主皮毛。因此湿热之邪可浸淫肌腠,走窜四肢,外达皮毛而成。

      1.3?风胜血燥

      风可分为内风、外风。或由湿热内蕴,外受于风而发病,此为外风。或因其病缠绵渗水日久,以及过食辛辣香燥之物,或过饮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剂,均可伤阴耗血。肝主风,肝失血养,则风从内生,风胜则燥,而血燥风生,又有心火内炽,血热生风,均属内风。

      2、湿疹的治疗

      2.1内治法?包括辩证分型和中成药治疗。辩证分型方法很多,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下列分型比较实用。

      2.1.1?湿热型

      主证:由于血热脾湿,浸淫肌肤。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极甚,黄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糜烂、脱皮。,漓至受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则:利湿清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龙胆草9 g,黄芪9 g,黑山栀9 g,茯苓皮9 g,泽泻9 g,木通9 g,车前子9 g(另包),六一散9 g(另包)。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 g,银花9 g,连翘9 g,以下肢严重的可用草渗湿汤。

      2.2?脾湿型

      主证: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浸淫成疮。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水窠,色黯淡不红,搔抓出水,或有胃脘胀满,饮食不多,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溏泻,小便微黄,舌淡苔白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用苍术9 g,陈皮9 g,川朴9 g,猪苓9 g,茯苓9 g,泽泻9 g,六一散9 g(另包),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如胃纳不馨加藿香9 g,佩兰9 g。

      2.3?血热型

      主证: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相当于丘疹性湿疹。遍身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血。中医称粟疮或血风疮。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则:凉血清热,祛风除湿。以凉血除湿汤加减[5]方用生地30 g,丹皮9 g,赤芍9 g,稀莶草9 g,海桐皮9 g,苦参9 g,白鲜皮9 g,地肤子9 g,六一散9 g(另包)。

      2.4?阴伤型

      主证:由于渗水日久,伤耗阴血,血燥生风。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性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少量渗水或皮肤干燥皲裂。舌红苔光,脉细弦滑。

      治则:滋阴养血,除湿止痒。方药:滋阴除湿汤。方用生地30 g,元参9 g,当归9 g,丹参12 g,茯苓9 g,泽泻9 g,白鲜皮9 g,蛇床子9 g,皲裂严重加玉竹9 g。

      3、?外治法

      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的方法以外治法应用最为广泛,概因其见效快且无伤脏腑之优点。“湿康宁”则是中医皮肤外治营养疗法之专用方。本方乃中医世家祖传,取历来湿疹外用方之精华,以外治之宗吴尚先的内病外治法为理论指导来组方合药,达到了不仅能清外毒、拔内毒、祛火毒湿毒,还能内养以扶正气,使气血舒畅,外用以做收敛,使新肌无痕之功效,实为中医治疗湿疹用药之典范。

      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溻溃法,适用于急性渗水多者,用黄柏30 g,生地榆30 g,马齿苋(干30 g鲜60 g)煎水待凉,用纱布6层~7层,用药水浸湿稍拧,以提起不滴水为度。然后平铺于皮损处,每5 min重复一次,每次共20 min~30 min,每日3次~5次。可达到收敛拨干,清热,解毒的作用,疗效甚好。

      4、内外兼治法

      湿疹大部分有内因引起,而形之于外。中医固然有“内病外治”法,但临床验证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采用外治法效果显著,针对慢性湿疹外治法收效甚微。而且湿疹引起的内因各种各样,表现的外症又各不相同,如能区别治疗,加强针对性,治疗湿疹无疑事半功倍。临床验证,采用中药外治加内治法来治疗湿疹,效果显著,成功率其高。如:王老湿康宁、皮肤老偏方湿疹专用等配合中药口服。

      5、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疾病痊愈或控制后,中医非常强调病后调养,以期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对于湿疹的善后调养,多认为应给予健脾祛湿或养血祛风,或辨证方药,以巩固疗效,减少湿疹的复发。鉴于湿邪贯穿于湿疹病程的始终,在湿疹患者临床痊愈后,可较长时间服用参苓白术片等健脾渗湿中成药以巩固疗效。即使采用养血祛风法巩固疗效,也必须配伍健脾祛湿的药物,如单用养血祛风药,易引起湿疹的复作。若患者体质偏热者,在服用健脾祛湿中成药时,尚需加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成药,如黄连上清丸、皮肤病血毒丸等,惟用量宜减半。

    相关热词搜索: 口蹄疫怎么治疗 湿疹 治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