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时间:2020-09-03 08:04: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摘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是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简练总结。这是一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本文试图从原则性与灵活性这个带有辩证的角度来阐明中国模式何以走向成功,解开中国模式成功的奥秘。
关键词:中国模式 原则性 灵活性 和谐哲学
作者简介:王春泽(1985-),男,江苏常州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般规律的反映,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出发点。然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复杂性,又要求人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政策和方法,要善于随机应变,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正确地借鉴吸收外国的经验,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这是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以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各种体制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一、原则性、灵活性的统一与“和谐哲学”
原则性与灵活性永远是一对矛盾,但没有绝对的对立,只有统一起来才能和谐。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各个方面、各个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内部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就必须强调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共生共存。这就绝对需要有“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之间辨证关系”的政治哲学观和自然哲学观的指导。为了和“斗争哲学”的政治哲学观相区别,我们不妨称之为“和谐哲学的政治哲学观。
矛盾同一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事物整体的和谐、合作、团结、统一、联合、调和、均势、平衡、凝聚等。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求得和谐。只不过前者主要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和谐,后者主要是为了维系原有的和谐。矛盾的斗争性,之所以被认为是绝对的,这是从“事物的发展是绝对的”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的,而不应该从“斗争就是目的”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当然,为了维系原有的和谐,也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的。这正是矛盾同一性中斗争性,以及矛盾斗争性中的同一性的真正含义。那些认为和谐就是没有斗争,或者认为和谐就可以不通过斗争取得的想法,是不科学的。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最主要的途径。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这类矛盾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内,纵横交织,盘根错节,异常复杂。因此,能否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矛盾,是我国新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显然,充分运用矛盾同一性的理论,对于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整体合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同样,此理论也适用于国内外之间的各种矛盾。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奥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结论,是有其现实科学依据的,而并非是对中国道路的大嘉赞赏,我们从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经历看,即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社会主义建设也和革命一样,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事业,它需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只有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建立一个富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概括来讲,就是要深刻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下,根据我国国情,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一方面对待外国的经验要灵活运用,而不能全部照搬;另一方面对待本国的原有制度进行彻底变革,两者融合,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模式。这是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科技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制度,才会更加充满活力。我们的党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党,已经经受住了世界格局变化、外国技术封锁、全球金融危机等各种考验,并从根本上抛弃了那些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解社会主义的固定发展旧观念。正确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检验又成为社会发展的指南,使理论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再修正、再补充,不断丰富和向前发展。这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今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本体现,它生动地表明这个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广大劳动群众和无产者,在社会变革中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是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建立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改革有利于国家建设的大飞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完全适合现阶段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种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党中央总结了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使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具有吸引全球资本的巨大能力,加快了经济革新进程,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兴兴向荣。
由此看出,中国模式形成的30年,就是其社会结构不断调整并不断增强灵活性的30年。但在不断增强灵活性的同时也保持住了原则性,这个原则性就是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又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其灵活性,这就是对基本路线的内容不断进行调整。比如,我们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进一步完善,把原来的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调整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指标;把计划经济调整为今天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具有原则性,又适应全球经济快速发展规律,具有灵活性。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仍是中国模式的生命力
中西(西班牙)企业家委员会前主席恩里克.凡胡尔在撰文《中国模式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中指出:“最有特点的要素之一就是中国面对各种形势的灵活性与适应能力,这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之一”。当前,我们正在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其中既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建设方面,很多问题还是未知数。而恰恰是在这个方面,矛盾比较突出。比如,能源消耗太猛;民生问题众多;贫富差距过大;干群关系紧张;思想道德滑坡;通货膨胀抬头;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危机;人与自身之间的精神危机日益突出。一句话,社会关系绷得太紧。此外,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绵绵不断,海外投资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仍然需要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来指导。
从一个模式来看,成功只是代表过去,未来的成功难以靠现有模式的延续来保证。中国下一个30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新的探索,因此,探讨中国模式,必须找出它的永恒价值所在。我认为,在学习、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及时打破不合时宜的老框框,树立与时俱进的新观念。通过创新,探寻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和改革方式,不模仿,不照搬,也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其灵活性,这正是中国模式的永恒价值所在。完善中国模式的过程,也是一次高扬社会主义价值性和理想性的探索之旅。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要用科学技术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他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社会主义不是脱离了人类文明大道的歧途,而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中国模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的前途。美国运营业资产长话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及前总裁、《纽约时报》等多家报刊的撰稿人彼得?巴恩斯,在2007年10月为其《资本主义3.0――讨回公共权益之指南》中文版一书序言中写道:“较之美国,中国有两个优势:其一,中国加入自由市场游戏的时间较美国短,尽可吸取我们的经验教训;其二,中国政府尚未像美国那样已被强大的私有企业所垄断。这意味着,中国可能有机会为其经济发展另辟蹊径,从而在享有市场经济的要义精髓的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这一论述赋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严格杜绝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消除市场经济的弊端。在完善中国模式的目标框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中国模式的探索和完善肩负着亿万中国人民的期待,承载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胡锦涛明确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做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这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关于中国模式问题认识上的基本看法,也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彼得?巴恩斯:《资本主义3.0――讨回公共权益之指南》,吴士宏译,海 南南海出版社2007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