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观后感 > 正文

    甘河油田“迷你世界”

    时间:2020-08-26 08:22: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甘河油田“迷你世界”

     甘河油田在新疆阜康市境内,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以东90公里,离克拉玛依市区约440公里。

      在克拉玛依的油田中,甘河油田是一个小油田,也是一个开发年头很短的油田,但是即便如此,在20多年的勘探、开采过程中,甘河油田还是让人充满了牵挂,屡屡给石油人带来惊喜和希望。

      

     1988年,“小日本”带领32827钻井队上钻台22井

     直到今天,在钻井公司范围内,提起“吕经平”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算太多。

      但是,如果一说“小日本”,那几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他从当上钻井队队长一直到退休前,绝大部分的年头,都是局级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当然,这个外号和这些没有关系。

      主要是因为这名湖北人短粗的身材和“野蛮、狡猾”的现场工作作风让大家把他和抗日题材电影中的“猪头小队长”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在科技力量还不够发达的20世纪,钻井队的确需要有拼命精神的带头人。

      1988年,随着新疆石油管理局“挥师东部”大战略的深入贯彻,借着发现火烧山油田和北三台油田的余威,吕经平带着32827钻井队受命进驻甘河地区。

      从阜康市甘河镇往东走7公里,有一处含油的岩石露头。20世纪50年代,新疆石油工业联手苏联的时候,在这里进行了地质普查和综合研究。

      对这块露头,地质家们一笔划下去――建立了小泉沟群标准剖面,也就是将此地往下切着分析,看是否有石油储藏。

      1956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完成准噶尔盆地覆盖区1:20万重磁力普查后,发现了阜康断裂下盘的隆起带。

      “背斜”是储藏工业性石油资源可能性最大的构造型态。这个隆起带是不是背斜呢?

     对甘河地区的地震勘探,是从1983年开始的。

      1985年,依据当时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发现被“剖开”的小泉沟群就是个背斜构造。

      1985年底,东部勘探指挥部决定在小泉沟背斜的高点上部署一口预探井――台2井。1986年3月2日,台2井成为了东部勘探会战当年的第一批井,和北17井、北18井、台8井、吉5井、火6井、火7井、火南6井同时开工。后来,在这8口井中,大多数井要么直接出油,要么获了含油岩心,但台2井的结果却和预期大相径庭――1985年11月,台2井完钻后,发现井位并不在背斜的高点上,比设计低了227米。

      于是,利用台2井的钻探资料,重新对二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结果认为高点应该向西偏移4.73公里。

      按照这次新的解释,部署了台12井。钻探结果发现,台12井实钻目的层仍然比设计低了200米,还不是真正的高点。

      据此,又进行了第三次地震构造解释,并于1988年在新解释的构造高点部署了台22井。

      

     山顶上的“构造高点”台22井

     “构造高点。”钻井公司东部钻井指挥部总指挥潘仁杰把台22井交给吕经平的时候,这四个字是被一带而过的。

      包括吕经平在内,搞钻井的人谁都不太在乎这些地质学上的术语――

     “凸起”未必就在地表凸出来,“凹陷”也并不一定有多深。这些都是石油地质概念,而不是地理、地貌概念。

      可是,1988年7月中旬,当身高1米65的吕经平来到天山脚下,目光呆滞地仰望着天山山脉北麓山顶上的井位的时候,他明白了潘仁杰给他井位时对他勾肩搭背、塞烟敬茶的原因了。

      之前,他还曾有过窃喜:“设计井深不到3000米的井,东部会战任务又这么紧,老潘却让我明年春天打完就行。领导这次怎么这么‘仁慈’呀!”

     “便宜事儿永远轮不到我们队。”吕经平正视了现实――

     32827队是一只王牌钻井队,“新疆石油管理局双文明标杆”、“新疆石油管理局先进集体”、“月上双千拔尖队”……获得过的荣誉奖状挂满了队部的四面墙。

      搬家安装要爬山、拉运钻井物资要爬山、运送生产生活用水要爬山……

     总之,只要钻机一动就要爬山。

      这得花多少钱?成本怎么控制?到了冬天,山路被水车洒出来的水结成了冰路,什么车都进不来了。

      吕经平很快理清了思路――

     从战略上说,打这口井有两种方案:要么打半截子冬休,春天再接着打;要么加快钻进速度,寒冬之前就完钻。

      第一种方案显然不符合吕经平的性格。

      俗话说“兵强强一个,将强强一窝”。7月20日,当吕队长把利害关系给全队职工讲清楚之后,钻头就从山顶开始,日夜不停歇地往下钻。

      高陡岩层、易垮塌地层,在令人满意的钻进速度和过硬的泥浆性能面前还没来得及发威就安全通过了。

      但山上的冬天比盆地来得早。

      9月初,夜班职工就要穿棉袄了;9月底,水罐里的水就开始结冰了。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在山上打井费钱?老子不但要提前完钻,还要比在盆地打井省钱!”吕经平望着山脚下的一弯山涧小溪龇着嘴笑了。

      当天,两台大功率水泵就被安装在小溪当中,管线直接连进柴油机房和泥浆罐区。

      “一车生产水360块钱,每天至少要用3车水,吨公里运费6毛4分钱,兵团的水井距离井场20多公里……”

     看着不花钱的水,吕经平得意地打着“小九九”。

      

     毛金元的准确判断,让一次井喷事故瞬间化为乌有

     为了早日在甘河地区有实质性发现,台22井在进入目的层段时,是采用“负压钻井”技术的。

      这种技术现在叫做“欠平衡”钻井技术,也就是让井筒中泥浆的液柱压力略小于地层中可能存在的油气的压力,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油气藏。

      但在并没有完善硬件配套措施的20世纪80年代,这种工艺需要井队的防喷意识和水平来保证。

      10月底了,山上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冬天。这天,井已经打到了2444米处。

      司钻毛金元正在握着刹把子钻进,突然看见从井口冒出的水蒸气猛然增多了。紧接着,从地下传来一阵类似于水要“开锅”了的声音。负压钻井,井筒里往外冒点“东西”是正常的,但经验丰富的毛金元判断,这绝不是正常现象。想到这儿,他的左手就握住了报警汽笛的手柄。就在泥浆涌出钻台面的同时,他拉响了警报。

      没有撼人心魄的井喷,没有奋勇争先的冲锋,没有合生忘死的抢险。全班人员在警报声中各就各位,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成功地控制住了这次险情。

      当喷出物的性质被地质技术人员解释出来之后,我们不能不向这些钻井前辈深深地鞠上一躬――喷出物不是石油,而全部是天然气,甲烷含量96.32%。如果失控,将井毁人亡。

      “我们每逢带‘5’的日子就搞防喷演习。”毛金元揭开了“台上精彩一分钟”的秘密,“但是这个吕经平经常不按规矩出牌,他随便什么时候就有可能拉警报。有时候专门趁着钻工上厕所的时候拉。”

     1988年11月11日,台22井完钻,井深2763.6米,井底层位是侏罗系三工河 组。

      对台22井的地质资料解释工作交到了测井公司工程师王家福的手中。

      台22井所控制的区域有没有形成油藏?在哪里?

     他要准确回答完这两个问题之后,试油队才能有的放矢地上井试油。

      1989年初,新疆石油管理局出了一个“巡回演讲明星”――到各个勘探地质单位去做“演讲”,他的名字就是王家福。

      王家福之所以被炒成“明星”,就是因为甘河油田被他准确、精细、成功地搞清楚了。

      新疆石油管理局对台22井的油藏精细描述给予了高度评价,局里把这次油藏描述成果当做了范例,让王家福以演讲的方式推广。

      1988年12月25日,试油处125队对台22井试油,试油技术员朱雪花带领着试油工在侏罗系三工河组2655.2-2699米井段试油时,获日产油22.1吨、日产天然气4987立方米的工业油气流,甘河油田被正式发现。

      新生的甘河油田由火烧山作业区马庄采气队管理。

      

     张金德造桥塞能力强,“破坏”桥塞的能力也强

     甘河油田小,出油的井少。所以,相对于其他油田,每口出油井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就显得更加珍贵。在所有的生产环节上,大家都力图做到最好。

      T303井就经历过一次小小的麻烦,但因为解决了这个麻烦,使得新疆石油管理局的科技水平在部分领域中有了不小的提升。

      1990年,T303井完井试油之后,就该投入生产了。

      出油的层位有好几个,而试油需要一层一层地试。因此,在试一个层位的时候,需要把其他层位封闭住。

      封闭有两种方法:向井筒中指定的部位注入水泥,这叫做“水泥塞”;在地面上加工好一种专用工具,下入井筒中指定的位置,这种工具就叫做“桥塞”。

      从技术角度说,桥塞的技术含量更高,强度更大,推广应用的成本比水泥塞更低。

      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新疆石油管理局运用水泥塞的井比较多。一则因为操作简单、高压地层不是很多,二则因为当时桥塞技术还不如今天普及。

      在投产之前,需要把水泥塞或者桥塞钻掉。

      因为甘河油田的油层压力比较高,所以,T303井使用了桥塞。而且,使用的是高强度的“吉尔哈特桥塞”只有6厘米厚,但却承载着井底每立方厘米1.6克当量泥浆密度的压力。新疆石油管理局好几个钻井工艺研究和生产单位的专用钻头都钻不动它。

      这时,张金德出现了。张金德是试油处科研队的一名工程师,他在工作中的全部注意力就集中在这个比铁饼还小的东西上,被大家称做“桥塞封堵工艺专家”。

      不过,以前他的注意力都在“怎么造桥塞”上,而今,他将面对的是“怎么破坏桥塞”“面对”的状态仅仅持续了两天。在这两天之中,他就设计制造出了破坏桥塞的专用工具――改进式螺杆钻。

      这工具,其实就比其他钻桥塞的工具多了两样小零件――两个转换接头。

      要说张金德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内鬼”:知道需要“打击”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情况,要害在哪里。张金德研制的这种改进式螺杆钻,不但可以用于试油,而且在采油、钻井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到今天,T303井还能正常生产。依靠着这3口井,现在甘河油田日产油6.4吨,年产油2300吨。截至2008年,甘河油田在投入开发的19年间,总共生产原油4.5万吨。

      

     甘河再小,也叫油田

     2000年准东采油厂沙南作业区成立后,马庄采气队改属沙南作业区管理。

      2005年6月,又改属准东采油厂探井作业区管理。

      尽管甘河油田非常“迷你”,但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每一个管理单位都尽量地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将这3口产油井构成的油田科技化。

      2005年起,甘河油田开始使用PEoffice优化软件对抽油系统进行优化,运用节点分析方法,将流入动态曲线和流出动态曲线,采用多相管流计算方法绘制在同一坐标轴上,确定油井的生产协调点。

      并进行“机、管、杆、泵”的优化组合,优选最佳工作参数。T303井经优化后,产量比较稳定,泵效由13.1%上升到20.7%,效果明显。

      甘河油井也压裂――油田开发初期,由于钻井完井过程的污染以及储层低渗,压裂目的主要以解除近井地带污染为主。

      随着压裂技术的进步,从2000年开始,压裂施工规模有所增大。

      压裂方除了普通压裂,主要采用的工艺是投球选压技术。

      从效果来看,历年老井压裂共7井次,3口井有效,这3口井平均单井增油达到了2818吨。

      这绝对数字很小,但相对于小小的甘河油田,是个很不错的成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