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策划方案 > 正文

    牦牛产业扶贫方案

    时间:2020-08-13 08:35: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牦牛产业扶贫

     牦牛是藏区增值潜力大的特色产业,具有脱贫覆盖面广普适性强的特点。是青藏高原地区产业扶贫的支柱性资源要素,也是藏区贫困户养殖业脱贫的重要产业。在“三区三州”扶贫攻坚整体布局中,青藏高原五省区是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主战场,其中藏酷牦牛是产业扶贫的攻坚项目。

     解决方案要点

     按照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在藏区开展牦牛产业扶贫工作中,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针对瓶颈短板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针对牧户牦牛养殖结构不合理问题,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三补”调整优化牦牛养殖结构。“三去”的内容是,一是去掉退化公牛,二是去掉淘汰母牛,三是去掉老化僵牛。“三补”的内容是,一补“良种犊牛”短板,二补“饲草饲料”短板,三补“饲养暖棚”基础设施短板。

     还需要发展牦牛产业扶贫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青藏高原牦牛产业向质量方向转型。需要在生产端搭建牦牛生产性云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为牦牛养殖户提供云服务;需要在供给侧建设良种犊牛繁育场,为小农户发展牦牛养殖提供良种牛犊。

     同时需要在销售端构建牦牛肉奶产品共享销售渠道,在城市建设藏酷牛肉产品会员店,研发世界屋脊品牌特色显著的模块化产品,将藏酷牛模块产品嫁接在连锁店之中;需要在牦牛产区建设分布式牦牛肉加工车间,为城市连锁店订制生产餐饮半成品;对接大智云5G物联网,将牦牛肉加工车间与销售端厨房间连接在一起,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产销闭环网络体系。

     为此,张振武团队提出牦牛产业扶贫“三服务二转变”操作方案。一是提供“养殖技术”服务,二是提供“良种犊牛”服务,三是提供“产销对接”服务;二转变的内容,一是转变“饲草料供给方式”,二是转型为“半舍饲养殖方式”。

     优化牦牛产业结构

     牦牛业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在供给侧从调结构入手,对牦牛产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优化牧户牦牛养殖种群比例结构,优化黄牛牦牛的杂交组合结构,优化牦牛肉奶产品之间的优先次序结构。以及优化农区与牧区之间的布局结构,优化牦牛繁殖与育肥之间的生产体系结构等等。

     1、优化牧户牦牛养殖结构

     目前,牧民家庭饲养的牦牛种群结构严重不合理,在牧户饲养的牛群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不创造价值的。也就是说,其中三分之一的牦牛是白吃草料的,是没有饲养价值的。诸如,现在牧户饲养了大量严重退化失掉种用价值的公牦牛,饲养了大量繁殖能力低下的母牦牛,还饲养了大量生长停滞年龄老化的僵化牛等等。

     当前藏区牧民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养殖牦牛,牧民家这些种公牛多在本群中选留,近亲繁殖严重。良种公牛少,导致了家牦牛体格变小、生长增重缓慢等退化现象。现在牛群中现有公牦牛严重退化,已经失掉种用价值,急需将这些退化的公牦牛淘汰替换掉。牛群中还有一些劣质老化的母牦牛,繁殖能力已经退化,需要及时淘汰更换掉。

     在牦牛养殖生产中,放弃本交配种,推广普及人工授精技术,公牛就成为多余之物,牧民就可以不饲养公牛。公牛减少了,载畜量自然就下降了,大大减轻对草场的压力。且公牛比母牛采食量大,减少公牛对保护草场的效果更为明显。无种用价值的公牛,可作为商品肉牛处理掉。这样,公牛犊快速育肥出栏,畜群结构就得到了优化,实现了为牧户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扶贫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2、优化牦牛肉产品结构

     牦牛产业扶贫还需要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于牦牛皮毛不值钱,现在能够形成商品量的牦牛产品就只有两个,一个是牦牛肉,一个是牦牛奶。而牦牛肉是目前最有可能走向全国大市场的特色产品,潜力巨大。可由于牦牛饲养周期过长,需要饲养七八年时间才能够屠宰出栏,这无疑提高了饲养成本,也降低了牦牛肉的口感品质。

     鉴于这种原因,张振武团队从2001年开始,探索试验双父本冻精冷配技术,对家牦牛进行了改良优化,将牦牛育肥出栏周期由七八年缩短为二年。这种饲养模式大大缩短了牦牛的饲养周期,极大地提高了牦牛的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了牦牛肉乳产量和质量,提升了牦牛产品的商业价值。甘南州玛曲县采日玛乡麦科村藏民乔主秀,在2007年饲养的一头西杂改良牛,18月龄时,活重达到200公斤。

     藏区牦牛产业需要转变生产方式,由七八年出栏转变为二年出栏,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调整产品结构,在供给侧把老硬牦牛肉改变为鲜嫩牦牛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藏区牦牛产业实现了由卖冻肉向卖鲜肉的转变,冷鲜牦牛肉更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牛肉产品,在国内外都是主流牛肉产品,鲜牛肉的口感好价格自然就高,提升了牦牛肉的产品品质,实现了增值溢价。

     3、转变饲草料供给结构

     由于受高寒缺氧等严酷自然环境制约,青藏草原上牧草低矮,产量极低,由于缺少豆科牧草,质量也特别差,远远不能满足牦牛养殖业的需要。实事求是的说,利用藏区自身饲草料资源实现牦牛产业大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况且以牺牲青藏草原生态换取经济效益也是得不偿失,不可取的。

     藏区牦牛养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问题,也是需要调整结构失衡的问题。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属于大生态效益问题,是全国性生态效益问题,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生态问题。因此需要算大帐,在藏区开展牦牛产业扶贫工作,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缺草少料资源制约,这个问题靠藏区当地资源解决不了,需要采取外部饲草料资源替代方式来解决。

     利用青藏铁路将青贮玉米草料包运输到藏区,在青藏铁路附近建设储存青贮玉米草料包的货场,应用无人机将青贮草料包由火车站点对点配送到牧区居民点。将青贮草料包作为“扶贫物资”提供给牧户;将青贮草料包作为“生态补偿物资”提供给牧户。将青贮草料包作为“雪灾救济物资”提供给牧户。

     藏区缺草少料是短板问题,藏区自身是解决不了的,如果靠牧区自身资源,是难以扭转困难局面的,靠牧区自身的力量,也是无法转型走出困境的。需要有有外部资源注入。从三区三州扶贫角度看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在供给侧补短板的问题,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从青藏高原生态角度看,这是一件值得做且需花大力气做的事情。

     杂交改良提升品种

     缩短牦牛出栏周期,就是转变牦牛生产方式,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杂交改良来实现。由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寒缺氧的严酷环境,这对低海拔牛种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壁垒,这是杂交改良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如果从低海拔地区引进良种牛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往往因难以适应青藏高原牧区高海拔的严酷环境而导致失败。

     因此,只有选择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种对牦牛进行杂交改良,才能克服杂交后代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障碍。用青藏西门塔尔和野血牦牛做双父本生产杂交犏牛,二者都是青藏高原本地化牛种,都能够很好地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的严酷环境,还能够大大提升牦牛的乳肉生产性能,是符合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牦牛产业实际的技术路线。

     1、选择西门塔尔做牦牛改良父本

     西门塔尔牛是世界最优秀的乳肉兼用牛。多年前,青藏高原的畜牧工作者,历经千辛万苦将低海拔地区的西门塔尔牛引入青藏高原。经过多年的培育驯化积累,现在这些西门塔尔牛,已经成长为‘青藏西门塔尔牛’,已经成为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

     ‘青藏西门塔尔牛’已经具备对青藏高原的高度‘适应性’,成为青藏高原本土化的西门塔尔牛种,是青藏地区宝贵难得的优势畜牧资源。现在要对这一牛种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其做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让它为藏区产业扶贫事业服务。

     2、利用野牦牛对家牦牛提纯复壮

     野牦牛与家牦牛同源同种,野牦牛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经过严酷的自然选择,把弱势个体淘汰掉,把生长性、适应性、抗逆性等优良性状保留下来。所以,对家牦牛改良具有重要价值。

     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历时二十余年,育成了含1/2野牦牛基因的大通野血牦牛。野血牦牛生长发育速度快,其杂交后代产肉性能比同龄家牦牛平均提高20%以上。用大通野血牦牛冻精对藏区家牦牛进行改良优化,其改良后代既具有良好的高原适应性,也具有较高的肉用和乳用生产性能。

     3、推广普及冻精冷配人工授精技术

     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在肉牛行业已是成熟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全球的优秀肉牛种子,得到高强度大范围的利用。内蒙古草原牧区对土种牛的杂交改良,普遍实行冻精冷配,放弃了自然交配。这项技术在蒙族牧民中能推广普及,在藏族牧民中也一定能够推广成功开花结果。

     4、将人工授精升级为“人工智能授精”

     人工授精是畜牧业的一种常规技术,在养牛业普遍推广使用。但是在牦牛身上却难以推广。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地广人稀,牦牛饲养分布地域分散,加之从事人工授精专业技术人员缺少,组织实施极为困难。在牧区对牦牛实施操作人工授精效率极低,进行人工授精时需要2-3个精壮小伙来抓牛,一天下来也只能操作10来头牛。

     冻精冷配人工受精是牦牛改良的关键技术,牦牛属于半野生动物,在操作实施过程中,把受精母牦牛抓住十分费劲,藏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成为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的拦路虎,现在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实施人工智能授精,技术人员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在电脑屏幕上远程操作。

     由于牧区缺草少料营养不良,母牦牛发情时间短不明显,存在不发情及假发情现象。人工授精配种在操作时间上不容易及时掌握安排。可以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精准监测母牦牛排卵时间,掌控人工受精的最佳时点,将牦牛人工受精转型升级为“人工智能受精”。

     建设良种犊牛繁育场

     组织实施牦牛产业扶贫攻坚行动,需要在供给侧建设良种犊牛繁育场,采取集约化方式为小农户提供良种牛犊。良种犊牛繁育场是生产性服务业组织,通过构建‘集中繁、分户养’的牦牛养殖组织体系,在牦牛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补上短板,可以一举解决藏区牦牛生产品种退化杂乱等弊病顽疾。

     良种犊牛繁育场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采取转型嫁接方式进行建设,这种方式投资少见效快,是一种多快好省的集约型方式,将现有的规模化牦牛养殖场转型为犊牛繁育场,或者将规模化的犏牛养殖场转型为犊牛繁育场。

     将城镇周边奶犏牛饲养场转型为犊牛繁育场,或者将农区半牧区规模化养牛场转型,这些区域饲草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暖棚基础设施条件好,在集中化繁殖场进行集约化繁殖生产,将良种牛犊提供给牧户进行分散化饲养。

     当地政府可以使用扶贫资金把犊牛繁育场的公牛犊买下来,提供给贫困牧户做架子牛来饲养,通过快速育肥实现二年出栏。将母牛犊提供给贫困户用于奶用繁殖,这样,集中建设的犊牛繁育场就成为苗圃,成为为牧户提供犊牛的服务基地。

     藏区肉用牦牛养殖分为两个生产阶段,一个是繁殖生产阶段,另一个是生长育肥阶段。当前藏区牧户大都采取自繁自养方式养殖牦牛。但是,由于牧户受饲养条件制约限制,并不适合从事牦牛繁殖生产活动。而集中化犊牛繁育场是服务型的,由犊牛繁育场将牛犊提供给牧户饲养。这样牧户就可以吃现成饭,只从事简单的养殖生产即可,不必从事复杂的配种改良繁殖生产活动。

     1、将棉花育苗移栽经验迁移应用到牦牛繁殖

     近年来,江苏大力推广棉花集中育苗移栽技术,将棉花育苗移栽过程化繁为简。不但节地、节膜、节种、节工,而且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目前,江苏棉花育苗移栽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成为棉花生产的主流技术。当前牦牛繁殖生产可以跨界借鉴棉花集中育苗移栽技术,建设集中化牦牛犊繁殖生产牧场,精选生长势强、抗逆性高的品种集中繁育,

     由于牦牛繁殖相当于棉花的育苗,需要较好的饲养条件和营养保障。可以把牦牛繁殖生产(育苗)由牧区转移到饲草料充足、暖棚条件好的农区。然后将农区繁育的公牛犊由农区转移(移栽)到牧区用于育肥,将母牛犊转移到牧区作为基础母牛。在农区进行繁殖活动是一个“育苗”的过程。将公牛犊转移到牧区用于育肥,或者将母牛犊转移到牧区用于挤奶繁殖,则相当于一个“移栽”的过程。

     2、在青藏农区建设服务型良种犊牛繁育场

     牦牛繁殖生产阶段与育肥生长阶段不同,需要较好的饲养条件和营养保障。由于牧区环境条件严酷恶劣,不适合牦牛进行繁殖活动。青藏高原地区除了拥有广阔的牧区,还有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农区。农区与牧区不同,有丰富的饲草料资源, 能够满足母牛繁殖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农区还拥有较好的暖棚条件,能够满足母牛繁殖所需要的棚圈条件。

     青藏高原的农区热量条件较好、降水相对较多,灌溉条件也比较优越,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等饲草资源,还可以种植产量较高的人工饲草。农区种植的青稞、小麦、玉米等的粮食作物,都可以用来作饲料,因而,农区也拥有较为充足的饲料资源。

     由于农区有丰富的秸秆等饲草资源,也有较为充足的饲料资源。母牛的营养条件比较好,发情状况比较好,人工授精的时间与效果比牧区要好,在拴系管理的条件下,进行人工受精容易操作,农区具有较好的暖棚条件,可以在冬季里产犊,农区人工授精冻精冷配技术已经初步普及。

     在这些优越条件下,母牛营养条件好,能够较早地及时地发情,可以提早采取人工授精方式进行配种,牛犊也可以较早地出生,能够在转移到牧户分散饲养之后,在牧区青草返青之后,及时地将公犏牛犊转移到牧区去放牧饲养,进行快速育肥实现二年育肥出栏。

     3、在青藏城镇周边建设服务型犊牛繁育场

     集中育苗良种繁育是规模化集约生产方式,在种植业生产中,有为稻农提供良种秧苗的水稻集中育秧模式;有蔬菜生产集中育苗供给服务模式,有果树林木苗圃集中育苗服务模式。在养殖业中,有为养殖户供应良种仔猪的集中化繁育场,有为养殖家禽提供良种鸡雏鸭苗的繁殖孵化场等等。

     牦牛繁殖生产可以借鉴上述集中繁殖育苗经验,牦牛繁殖生产相当于树木蔬菜的育苗,需要较好的饲养条件和营养保障,可以把牦牛的繁殖生产活动(集中育苗)由牧区转移到饲草料充足、暖棚条件好的城市郊区。在集中化繁殖场进行集约化繁殖生产,将良种牛犊提供给牧户进行分散化饲养。

     建议将城镇周边奶犏牛饲养场转型为犊牛繁育场,这里具有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暖棚基础设施条件好,在这里繁育生产用于育肥的公牛犊,为牧区提供用于繁殖的基础母牛。这样牧区就可以把那些失掉种用价值的公牦牛杀掉,把那些生产性能低的母牦牛减掉。

     4、由服务型繁育场为牧户提供育肥公牛犊

     藏区草畜承包到牧户后,牧民的种公牛多在本群中选留,近亲繁殖严重。良种公牛少,公牛利用不合理等,导致了家牦牛体格变小、生长增重缓慢等退化现象。由于有了集约化犊牛繁育场的支持,牧户就不必从事牦牛繁殖生产,所以不再需要饲养公牦牛,就可以将牦牛群中那些多余的公牦牛育肥出栏。

     由于集中繁育的杂种牛雄性不育,杂种公牛无种用价值,可以将其作为肉用商品牛,在二年内育肥出栏,这样牧民就优化了牛群结构,杂种公犊就成为青藏高原肉牛生产的主体。这些公犏牛犊肉用生产性能好,能够实现二年育肥出栏,大大缩短饲养周期,实现了牧户牦牛群养殖结构优化。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最近指出,牦牛和犏牛的散户放牧模式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依然如故,由此每年损失约 70 万吨牦牛肉,与牦牛超载一道,是藏区草原生态的重大威胁。而越冬过春瘦而未死的牦牛,次年又进行草原放牧,夏秋变肥,继而又沦入“冬瘦春死”。如此的恶性循环反而加大了草原生态环境的代价。

     牦牛每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季,都要消耗夏秋季节的能量储备,饲养周期长导致频繁越冬,其结果是大量损失活重,由此每年损失约 70 万吨牦牛肉。公牛犊实现二年快速育肥出栏,商品畜就可以减少越冬次数,就可以摆脱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就省略了消耗掉膘减重的冬季。成为减少牦牛肉每年70 万吨损失的重要措施,对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意义重大。

     5、由服务型繁育场为牧户提供良种母犊牛

     当前,在青藏草原上的牦牛群中,饲养着大量的繁殖能力低下的母牦牛。许多母牦牛已经失掉了饲养价值,白白消耗着宝贵稀缺的饲草资源,它们应该是更新换代的重点对象。

     对牦牛实行农繁牧养生产方式,将牦牛繁育活动安排在农区, 提高了母牛的繁殖效率。这样,就可以减少牧区繁殖用母牦牛的饲养量。

     在青藏农区繁育的‘野西犏牛’母犊,由于含有50%的野牦牛血液,对青藏高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野西犏牛含有50%的西门塔尔血液,其乳用性能与牦牛相比有很大的提升。

     野西犏牛还具有优良的母性,是不可多得的基础母牛资源。可以将部分犏牛母犊留在农区补充基础母牛,将部分野西犏牛母犊提供给海拔更高的牧区做基础母牛,对繁殖能力低下的牧区母牦牛实行替代,同时满足牧民的喝奶需求。

     值得说明的是,即使把繁育活动都集中到繁育场,大大减少了牧区的母牛饲养量。牧区仍需保留少量母牛,既可以充分满足牧民喝奶的需求,同时还能为牛犊提供半奶或者全奶,有利于牛犊的生长与发育。

     调运青贮玉米草料包

     由于青藏草原牧草低矮产草量低,又缺少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牧草,这里也不具备大面积种植玉米大豆的自然条件。因而缺乏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缺少玉米豆粕等精饲料。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靠当地政府和牧民自身无力解决饲草料短缺问题,需要国家大力支持从外地调运饲草料资源进行补充。

     青贮玉米是世界公认的产量最大的饲草资源,全株青贮玉米是优质饲草料资源,整合利用这一“饲草+饲料”资源,是牦牛产业多快好省的饲草料解决方式。在三区三州扶贫攻坚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广阔,内地青贮玉米草料包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青藏铁路从内地调运青贮玉米草料包,解决牦牛产业扶贫饲草料资源短板问题。

     1、调运青贮玉米草料包支持牦牛产业扶贫

     青贮玉米草料包是利用全株玉米加工制作的,是一种“饲草+饲料”型复合型产品,在青贮玉米草料包里面,玉米秸是绿色优质饲草,玉米粒则是能量精饲料。如果在供给侧为牦牛养殖提供了玉米草料包,既解决了饲草问题,也解决了饲料问题,一次性把两个短板都补上了。

     青贮玉米草料包相当于一个真空保鲜袋,拥有一个真空小环境,只要不开包就不会发霉变质。“青贮玉米草料包”保存时间长,让牦牛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青绿饲料。可作为牦牛产业扶贫的标配型产品,保障牧户一年四季不会出现缺草少料的困境。

     青贮玉米草料包具有可移动性,可以跨地域进行交易流通。把“青贮玉米草料包”比作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有了青贮玉米草料包,推广牦牛产业扶贫,就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随时随地跨地域调运解决藏区饲草料制约问题。

     2、将青贮玉米草料包作为藏区扶贫物资

     在三区三州扶贫攻坚战布局中,青藏高原五省区所占比例大分量重。虽然扶贫手段多种多样,但产业扶贫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在藏区适合作为扶贫产业的资源极其有限,找到一个符合藏区特点的扶贫产业很不容易。由于饲养牦牛藏羊是藏民的祖传技艺,是藏民驾轻就熟的看家本领,而牦牛又是藏区的优势特色产业,是一个广覆盖受益众多的产业,因此牦牛养殖业就成为了藏区产业扶贫的必然选择。

     发展牦牛产业扶贫需要补上饲草料匮乏这个短板,青贮玉米草料包是一个可以补短板的战略性资源。一方面内地玉米产区产能过剩库存过大,将青贮玉米草料包作为扶贫物资调拨给藏区,能够帮助玉米产区解决玉米库存过大超储压力问题。同时还解决了五省藏区牦牛产业扶贫饲草料短缺这个短板问题,可以说是一石两鸟一举两得。

     从内地调运青贮玉米草料包到藏区,由于玉米产能过剩,并不缺少供给资源。其中制约因素是远距离运输问题。现在青藏铁路已经建成通车,国家正在规划建设川藏铁路,铁路把青藏高原和内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便利通畅的运输条件。可以利用青藏铁路为藏区运输玉米草料包。

     向青藏地区调运青贮玉米草料包,既不缺供给资源,也不缺规模化铁路运输条件。由于运输距离遥远,如果只算经济账肯定不合算。但是牦牛产业扶贫必须补上饲草料短缺这块短板,用玉米这个过剩资源获取扶贫攻坚效果,获取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效益,这是政治账生态账,是民族团结治国安邦的长远大账,这项资源投入就是必须的。

     3、将青贮玉米草料包作为藏区救灾物资

     牦牛繁殖生产活动发生在冬春季,而冬春季是雪灾频发期。雪灾对牦牛繁殖生产活动影响危害是非常大的。雪灾期间寒冷饥饿造成怀孕母牦牛流产,导致犊牛存活率降低。雪灾是一种季节性自然灾害,在冬春季雪灾频发季节到来之前,利用青贮玉米草料包的可移动性,由政府作为雪灾救济物资提供给牦牛养殖牧户。

     4、将青贮玉米草料包作为生态补偿物资

     青藏高原是黄河长江母亲河的源头、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是祖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地位无可替代。青藏高原地区是藏族等少数民族集居区,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意义非常重要。我们要算生态账政治账,利用青贮玉米草料包来换取青藏高原生态社会效益,利用这一战略资源打胜“三区三州”产业扶贫攻坚战。

     转型生产冷鲜牛肉

     藏区牦牛现在采取先生产后销售的传统模式,屠宰加工牦牛肉的生产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库存问题,大量牦牛肉库存给加工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风险。第一,库存牦牛肉占压了大量资金,具有较高的资金成本,巨量的库存让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费用包袱,第二,牦牛肉库存占用着冷库,具有较高的贮藏费用,提高了牦牛肉生产厂家的成本。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去库存来解决。

     1、由生产冻牛肉向生产鲜牛肉转变

     在牦牛产品中,牦牛肉占整个牦牛产出的比重大,特色显著、商业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潜力大。需要突出牦牛的肉用价值,把肉当作主攻方向,作为主导支柱产品。通过改良优化缩短饲养日龄,保证了牦牛肉鲜嫩的优秀品质,为世界屋脊牦牛肉实现品牌溢价提供了品质保障。

     由于冷鲜牦牛肉肉质新鲜口感体验好,现代消费者能够接受比较高的价格。需要企业由生产冻牛肉向生产鲜牛肉转变,转型生产销售冷鲜牦牛肉。这是一场革命,是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改革。还需转变生产方式,由一季出栏转型为四季随时出栏。还需在产销两端对接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将牦牛肉生产端与消费端直接对接,降低销售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2、利用暖棚半舍饲实现四季随时出栏

     在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大面积推广的条件下,冬季可以利用光伏发电建设暖棚饲养良种牦牛。冬季可以不受自然气候的制约进行养牛,把冬季变成牦牛的生长育肥季节。通过错季配种、错季产犊、错季出栏,实现一年四季随时出栏。每天都有犊牛出生,每天都有育肥牛出栏,每天都能为内地城市消费者提供冷鲜牛肉。

     藏区牦牛暖棚饲养即时育肥出栏是一种活体储存方式,储备的是活体牦牛,活牛在饲养(活体储存)过程中,还会不断增重涨秤,还处于继续增值的过程中,能够继续为牧户创造价值。活体储存是由牧场进行育肥储存,不是由屠宰企业大量收储备货,因而不会形成大量牦牛肉库存。有助于牦牛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去库存化”,从而树立起牦牛扶贫产业的独具优势。

     3、利用通用机场空运牦牛肉到城市销售

     冷鲜牦牛肉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特色牛肉产品,目前在国内外冻牛肉是主流产品,如果独辟蹊径生产冷鲜牦牛肉,就可以通过差异化产品提升竞争力。在地广人稀的偏远地区,通用航空可以灵活地组织飞行,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进行高频货运。如果藏区通用机场发挥端到端空运各大城市功能,就解决了冷鲜牦牛肉快速端到端配送这一瓶颈问题。

     4、借助对口扶贫力量对接全国大市场

     冷鲜牦牛肉不能局限在藏区本地范围内,不能自给自足本地消费。因为本地市场消费人口数量有限,本地市场空间范围有限,市场销量和价格也上不去。需要开拓全国大市场,需要融入到城市人的饮食生活之中。

     世界屋脊草原牦牛肉是特色商品,也是绿色健康食品,具有成为高端牛肉品牌的潜质。建议借助对口扶贫政府的力量,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打入内地市场。对口扶贫单位不仅要支援人财物,还要帮助对接当地消费市场资源。藏酷系列产品要设计成为模块产品嫁接到城市新零售渠道之中,作为特色食品元素融入到城市人餐饮生活之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