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品质,不校服”:供给侧改革下的校服行业
时间:2020-10-26 10:52: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程醉
2018年来了,民间称之为“校服新政”的一系列重磅政策推出已两年有余,但校服问题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产业中的一个痛点。我国校服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同样也是一片竞争异常激烈的红海。在校服这样一个生产者、使用者、出资者、决策者顺序彻底颠倒的服装细分行业中,面对新时代进一步深化的供给侧改革又面临着哪些难题?
隐忧,认识仍然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校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掌握在地方小服装企业手中。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学生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高度重视,目前各地校服采购环节已经基本上都采取了公开招标等程序。但是,由于地方小服装企业甚至是作坊式服装加工商对于校服新国标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的内容既没有“百思”,更未能“其解”,因此这类服装企业在如何按新规升级采购、调整供应体系、衡量下游供应商是否能够达标等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其在校服招标过程中仍然采取以低价中标,再寄希望于通过偷工减料等获取利润,由此造成校服质量问题而引起举报及投诉。
2017年11月底,川东北某市一家长在地方网络问政平台上投诉称,通过其子就读的小学校购买的校服,这位家长提出六个校服问题,可谓是字字珠玑、一针见血。家长就校服问题“六问校长”,很快便引起了当地群众的热议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问题一:学校订购校服如果是为了体现某小学的校风、校貌,为什么这么丑?问题二:在订购校服时给孩子们测量了尺寸没有?问题三:这批校服是通过正规渠道招标采购的吗?有正规的发票、检验报告(原文为合格证)吗?问题四:为什么学校发放的校服质量如此的差?(气味十分刺鼻,衬衣与背心到处都是很长的线头,裤子则是长得出奇)问题五:这样的校服是多少钱一套?(该校慣例是先发校服后收钱)问题六:为什么采购的校服不对应季节,孩子们当季不能穿,到明年又不合身了。
对于不明真相的家长就购置校服中存在的疑问,校方很快便给出了书面回复。归纳起来大致意思是:校服的采购由学校官方、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对三个厂家给出的价格、面料、样式综合评判后,确定其中之一为校服供应商。因为校服生产厂家的原因导致校服交付滞后,已不适合冬季穿着使用。同样也是因为厂家的原因,导致校服质量与原定样品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学校验收人员把关不严,从而让质量严重不合格的校服,在部分班级已经发放到学生手中。
这所小学校在川东北地区来说也算得上是综合水平中等偏上,相对而言在校服的采购、使用甚至是后续处理上都比较规范。但通过其对于此次“校服六问”的回复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严重问题。
其一,在校服采购环节,所谓“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公开竞标”,显而易见,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归根结底还得听校长或者是学校领导层的话。再结合其“综合评判,确定供货厂家”,即可见纯粹是一场扯着竞标大旗的议标。虽然现在无法确定是否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但也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
其二,通过在三家校服生产企业中“择优”而确定的供应商,却出现“服装质量和样式与竞标时的样品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原定9月份送到”却滞后到11月底才送到等问题。由此可见,不仅表明该校服生产企业生产能力欠缺,还显示出其诚信度太低。
其三,明显存在质量瑕疵的校服竟然堂而皇之地交到了学生手中,恐怕也不仅仅是“验收人员把关不严”和“对相关人员批评教育,并按程序追责”就能搪塞过去的!
其四,在2016年3月31日实施的《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就以法定形式明确对学生服的监管措施和手段,要求学生服须经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给使用单位;
学生服使用单位拿到合格学生服后,还需委托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学生服进行检验,经两次送检合格后,才能将学生服提供给学生使用。
这也就是行业内时常提及,为保护学生安全而实施的校服“双送检”机制。但遗憾的是,在整个“校服六问”事件中这个确保校服质量的最重要的程序始终没有被当事各方提及。由此不难发现,《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等一系列与校服质量和学生安全息息相关的法令、法规在具体执行中仍然还存在相当多的盲点。
纵观我国“校服新政”实施以来,各地对于其执行情况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代表的从严监管、强制落实,并且在校服质量管控中取得了相当好成绩的地区;
第二类是单凭自身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清除和杜绝在校服生产环节和采购环节中暗箱操作、围标骗标人情标等弊病的“慢半拍”地区;
第三类是阳奉阴违,消极应付,对于“校服新政”没有正确认识,仍然采取观望态度的“鸵鸟心态”地区。
鸿沟,在城乡之间
我国校服行业的实际情况却异常复杂,全面提升校服品质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过去被广泛使用的运动服款式的校服由于“肥大、土气、单调”而饱受各方诟病,但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却很少有人去探寻。
一是校服“肥大”的问题。实际上在对于校服款式的决策上,学校领导层无疑占据了主动地位,而在校服型号大小是否合适上则完全是由家长来全权决定。如,西南地区某农村初中一年级在订购校服时就有不少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特意前来嘱咐老师说,他们觉得这套校服要在学校穿着三年,型号上最起码得大上两三号。老人家们并不在意校服“肥大”,在他们看来,裤腿、衣袖长了挽起来即可,并无不妥之处。
二是校服“土气”和“单调”的问题,无非是价格因素导致了其不可能与时装“比美”。由于地域、经济甚至是审美的不同,全国各地的校服不论是面料还是款式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一个学生可能会订购多套甚至十几套不同的校服,花费上千甚至数千元。而在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来说,学生仅订购夏季和春秋季各一套校服。从校服的价格上来看,这些地区学生的两套校服也就在200元左右。显然,几千元的校服和一两百元的校服在品质上肯定会存在很大差距。绝大多数“丑到爆”的校服多是因为“钱少”而在客观上不具备“美”起来的条件。endprint
川东北某县一乡镇中心校位于三市交界处,当地相对来说比较偏远,经济条件也差。该校早就实行了校服订购自愿的原则,并不强迫每一个学生都要购买校服。该校有一个小学生,家庭情况是其母离家出走,其父一人在外打工养活两个老人和三个小孩。由于被列为贫困户,学校便没有为他订购校服。但当其他小孩都欢欢喜喜地穿着新校服参加集体活动时,他却只能穿一件“便衣”。于是,就因为一件校服而导致自尊心受伤的他就不愿意再来学校读书了。最终还是通过其驻村书记和学校协调,免费给他购买了校服,才把这个学生“哄”回到课桌前。
我们在大力提升校服品质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到客观存在的地域经济差异、城乡条件差异等情况。当然,这并不是某一个部门单独就能通盘考虑的事情,势必需要教育、民政、基层等多部门共同出谋划策才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还应该注意到,即便是在同一座城市里,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订购和使用学生服产品中存在的品质差异。
私立学校的校服在款式上就要高出公立学校好几个档次。曾经有研究指出,私立学校漂亮、大方的校服也是其吸引学生就读的一种因素,甚至于在一些地区,私立学校的校服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学者们研究。我国的公立学校,尤其是在县区一级,学校在订购校服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甚至是干涉。
如,西南地区某县所有公立学校的校服均由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府采购平台来统一招标采购。此举虽然或许能够实现公平、公正、公开,避免在校服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然而全县学生都穿同一款式、面料甚至是色调的校服,不但体现不出各个学校的特色,更由于要兼顾城乡学生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在面料成分、款式设计等方面势必不会要求校服品质较高。也就是说,“价廉”基本上是绝大多数公立学校首要考虑的校服产品指标之一。
由于对校服的要求不同,私立和公立学校在校服产品品质上存在的差异似乎难以调和。从国外情况看,以新西兰为例,私立学校校服价格大致为1000新西兰元左右(约合4500元人民币),而公立学校的校服价格一般仅400新西兰元左右(约合1800元人民币)。但是,私立学校校服和公立学校校服在品质上差异却并不大。原因之一是该国政府有明文规定校服面料、款式甚至质量指标;
原因之二是该国对于公立学校不论是教学设备、设施还是学生福利(包括校服在内)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补贴。也就是说,虽然该国公立学校收取的校服费是400新西兰元,但实际校服生产企业收到的校服制作费用和私立学校收取的校服费用大致相当。
政府对于公立学校学生的福利补贴,实际上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很久,无数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都是受益者。比如说营养餐,国家补助的标准一再提高,学生从吃白萝卜炒胡萝卜,到现在已经每餐能吃一份荤菜。今后能否进一步延伸、扩大对于中小学生的福利补贴,比如校服方面等,值得各方探讨。
趋势,品质有待提升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并不缺乏一流的机械设备、一流的设计师、一流的技术工人,世界一流的服装工厂也比比皆是,但却几乎没有一家服装企业能够把“校服”这门生意做好。
在中國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公示的“全国首批学生装(校服)生产服务先进企业”名单上,虽然不少省份都有四五家企业上榜,但各自占据的校服市场份额差距却是颇大。大型服装企业、大的校服品牌进入到各地校服市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推动了校服品质提升的步伐,但如果在一地一城出现了一家独大的现象,显然又给暗箱操作等弊病提供了土壤。
同时,部分大型校服品牌和生产企业往往又存在极端逐利的毛病,对于单价高、数量大、利润丰厚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学校校服生意趋之若鹜,而对于其利益相对较小的地区和学校则没有兴趣。
2017年初,西南地区某贫困县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了一次全县学生服(校服)招标。同样出于对价格的考虑,他们要求产品能够符合国家校服相关标准即可,报价低者中标。然而意外的是,最终流标的原因竟然是没有出现竞标者。据说不但没有一家品牌企业前来投标,连本地区的几家小服装厂也都没有参与其中。
究其原因,无非是大型服装企业认为生产这类服装单价和利润都太低,而品质要求又高。同时,当地的小服装企业面对“校服新政”中所明确规定的质量标准,又无法解决生产成本问题,如仅其中“直接接触皮肤的部分,其棉纤维含量标称值不得低于35%”这一点,就需要服装企业从产品设计到面料采购,从技术能力到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要“从头再来”,而这是他们难以做到的。
据2017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部在校学生总量为1.8亿,由此可判断,我国校服市场整体规模大致应该在700亿元~800亿元之间。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显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前来“分一杯羹”。因此,校服企业自身在意识、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售后等诸多方面的提升,才是确保整个校服行业产品质量全面提升的根本之所在。
近年来,随着影视等途径,国外校服进入了我国消费者的视线,英国校服的优雅、德国校服的经典、日韩校服的时尚……可以说无一不让长期徘徊于运动服款式和“土、肥、圆”特色之间的中国校服仰天长叹,这差距还真有十万八千里。
诚然,我国校服企业在“校服新政”下的转型升级不可能一帆风顺,如季节周期性明显导致校服的生产、运输时间过于集中。校服不同于传统服装的“以销定产”模式,这可能导致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方式上难以适应;
校服从款式上来说只能是适度的时尚化,这又让企业的设计环节左右为难……
四川省巴中市是革命老区,当地有一所“红军小学”,其校服从多年前便摈弃了常见的运动服,而是从个性出发,依照当年红军军服样式制作而成。这可能是西南地区最有特色的校服了,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甘孜州、阿坝州一些融入了藏族服饰元素的校服。据了解,红军校服在使用之前及之初都曾经引起过诸如是否实用、是否是形式主义等议论。不过,从这些年的效果来看,“红军小学”的校服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服用需求,同时更获得了各方面的一致称赞。
由此可见,在传统校服行业中确实存在限制了想象的情况。近几年,各种高科技技术不断应用到服装行业之中,比如大数据、智能化等都让过去仅存在于理想中的诸如“一校一服”等变得触手可及。因此,校服企业需要尽快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一家校服生产企业能否解决因为“校服新政”而带来的成本控制、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等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会被校服市场所淘汰的生死大计。
自从“校服新政”全面实施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校服品质提升与传统监管模式不兼容的老大难问题。“校服新政”从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在校服选择上的透明化和校服产品的品质化,也使得学生、家长和校服生产企业通过学校这个平台直接沟通变成了可能,为整个校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