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响乐团招聘【重庆交响乐团靠作品说话】
时间:2019-02-08 04:42: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靠作品说话”是年轻的重庆交响乐团坚持的一种艺术追求和正在逐步彰显的实力。 去年6月挂牌成立的重庆交响乐团,今年7月31日即进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大型交响合唱《长江》,10月28日晚又在重庆市南岸艺术中心奏响大型新创交响音乐会《太阳之子》。音乐会受到重庆交响乐听众的热情肯定,他们为这个千呼万唤才诞生的本土交响乐团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感动。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覃志刚、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指挥家卞祖善、音乐学家梁茂春等人受邀出现在观众席中。
《太阳之子》由何泽生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江河回想》和王华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太阳之子》这两部作品构成。两部独立的交响乐新作在同一主题下有机联系在一起,前者关照历史,后者关注自然和未来。《江河回想》由传说、苦难、狂欢三个乐章构成,乐曲以长江、嘉陵江交汇的巴渝重庆为原点,描述了这块神奇土地上发生的古老传说、国土沦丧时的凄惨哀歌以及获得自由解放的欢腾鼓舞。作曲家着力探索声音效果,乐曲大胆使用久别舞台的重庆最古老的乐器虎钮�于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音调,人声、弦乐、吹奏、打击乐等等表现手段很丰富。王华的《太阳之子》由水、空气、太阳之子三个乐章构成,作者展开想象,运用了现代技法,同时融入了《太阳出来喜洋洋》旋律。全曲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人类前途的思考。何泽生指挥重庆交响乐团顺利完成演出。
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评价:“音乐会是成功的,作品有新意,有特色,期望在今后的演出实践中进一步修改完善”。在与两位作曲家交谈中傅主席强调:中国交响乐创作应该坚持技法中国化、语言民族化、结构科学化。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从事物本身的规律。对交响乐创作也如是,否则横生枝节,听众没有思想准备,到时就跑神。我以为旋律性应该重视,没有生动的语言,只有技法是不行的;《梁祝》《黄河》《红旗颂》有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和时代主题,所以长演不衰。
10月29日,40余人参加的“交响乐在重庆”座谈会在重庆大礼堂召开。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汪俊主持。何泽生与王华两位作曲家皆出自重庆交响乐团,由本土作曲家创作本地题材并以交响乐形式立于舞台,这令多年来关注重庆交响乐发展的重庆音乐人极其振奋。钟光全、赵建民、向菊瑛、陶智等一批钟情于重庆音乐事业的专业人士,为重庆交响乐发展献计献策,并就作品和演出提出建议。《太阳之子》首演列入了中国音协主办的“百年交行 世纪交响 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展演,也是展演当中惟一一台原创作品,真正实践了“展演中国作品,宣传中国作曲家”的展演主张。
近些年对各地交响乐团现状多有了解的指挥家卞祖善,首先肯定重庆交响乐团抓创作的路子走得对,并鼓励乐团拿出反映中国人气派和风格的交响乐作品。就《江河回想》运用音乐以外的手法强化音乐,卞祖善提出“我个人持保留态度。打击乐要融到音乐里面变成有机的,这种多了反而淡化了你要强化的交响乐部分。”他谈到“两部作品都需要冷处理,作品有独特的视角、构思,也有气势,体现了作曲家对这片土地迸发的内心的创作激情。但民族乐器的进入有突兀感,不够融合,应在技术上做些处理。声乐方面,合唱与乐队的交响一直是中国交响乐的薄弱环节。这里也应注意合唱与乐队的对比。演出对现有乐谱的掌握比较熟练”。卞祖善明确提出王华《太阳之子》的创作要解决把歌曲化思维变成器乐化、交响化思维。他提示作曲家思考“面对汪洋大海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我们怎么用?怎么上升到交响化的程度”?
梁茂春做了《振兴重庆交响乐》主题发言。对中国交响乐百年发展史颇有研究的梁先生特别指出:重庆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重要地方,对中国交响乐的滋养是有历史贡献的。抗战时期,“落户”重庆的中华交响乐团、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和国立实验剧院管弦乐团三大中国人自己组建的乐团,曾于1941年3月5日、6日两天联合演出,马思聪、吴伯超、郑志声、贺绿汀一批音乐家都曾给重庆交响乐发展带来过光荣。重庆有这样的责任也有这样的条件,光大中国交响乐。同时梁先生还就音乐会提出:《江河回想》标题与内容有脱节之处,第一乐章的演唱不够原生态,第二乐章陶罐砸碎,声音冲击力不够;《太阳之子》应注意将新的技法与新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他肯定民族乐器、民间音调的使用是这部交响乐创作的亮点。
从2003年推出《三峡印象》到2007年《长江》,再到今年的《太阳之子》,重庆交响乐团“靠作品说话”,不断凝聚起重庆音乐人的心,不断吸引国内音乐界的目光。在重庆交响乐发展过程中甘当“过渡性人物”的刘光宇团长真诚表露:有了乐团这个基础,我们要让全世界倾听到真正属于重庆的声音,重庆的声音要靠好的音乐作品来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