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叙事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电视剧诗性叙事]
时间:2019-02-06 04:36: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 要: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欧美引入中国,对新时期中国文艺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新历史主义思潮波及范围的扩大,中国一些历史电视剧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重构”、“解构”历史的倾向,在谱写一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历史记忆的同时,也构设一种历史想象的狂欢,折射出新历史主义语境中电视剧叙事策略的诗学嬗变。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历史电视剧;影视艺术;叙事策略;诗学嬗变;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972.1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处在极其复杂的多元结构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冲突异常激烈。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历史深处,在“以史为鉴”的古训中寻找民族复兴的支点,希望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追寻到精神家园的寄托。作为一种以历史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中国历史电视剧通过将现实历史化,历史现实化,以期达到恩格斯所言的“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完美的艺术表现”相融合的戏剧创作的理想境界。
一、历史诗化:民族寓言的镜像演绎
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认为,当我们在回忆或重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是在自身之社会文化“心理构图”上重新建构这个故事,由个人心理学出发,巴特利特所强调的仍是社会文化对个人记忆的影响。弗雷德里克•詹姆森认为第三世界的历史有着自身的修辞策略,他说:“所有第三世界的本文均带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把这些本文当作民族寓言来阅读。”“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力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①巴特利特的“心理构图”和詹姆森的所谓“民族寓言”,将其移用在历史电视剧叙事策略之中,就是将历史诗化。
电视剧《天下粮仓》以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百官树德、为天下开太平为主旨,以关系民生温饱、社稷安危的粮食为切入点。从惨不忍睹的天灾到令人发指的人祸,深刻揭示出吏治腐败是民生痛苦的罪魁祸首。在这样腐败的制度之下,即使有圣明国君的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地惨淡经营也很难推动社会的进步,电视剧揭示出了这个深层的历史规律。观众发现了该剧与现实的共鸣处,播出不久就取得41%的收视率。程蔚东在《天下粮仓》的序言中,很好地概括出同名剧作的当代意识:“全剧充满了当代意识,也使得我们从历史的深处发现了许多现实的忧伤。”从民生到吏治,从国家统一到民族进程的推进,该剧都取得了与现实相联系的契合点。
电视剧《长征》再现中国人民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中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雄姿勃发的坚强意志,坚忍不拔的勇气、智慧和胆略。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光照千秋的精神长城。《闯关东》展现了朱开山一家的生动感人的命运变迁,作品把个人命运、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平民传奇史诗。民族精神在家族空间中得到弘扬,家族叙事升格到家国同构。曲折的故事,传奇的英雄,跌宕的命运,开掘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在剧坛上可谓一个大手笔。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气质相结合的“民族寓言”的文本,以家国同构的模式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自恋和自我身份的认同,通过特定的民族心理接受模式和表达方式,把国家意志转化为家的言说,“国”的寓意蕴藏在“家”的模式中得以传递。
电视剧《汉武大帝》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历史场景中重塑和定位汉武帝,将他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与文化上的雄伟气魄相联系,可谓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和考察传统文化的当下视角。《大明宫词》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演绎了武则天与太平公主对爱情与权力这两个永恒人性追求的不同表达。对女性权力与情感欲望冲突的寓言故事的抒写,成了导演阐释自己历史理念的能指。电视剧在对历史权威话语的破解的同时,透露出对被权威话语遮蔽了的艺术本质的向往,具有将经典美学渗入日常生活之中的革新意义。
电视剧《贞观长歌》以积极健康、高昂激越的格调,艺术真实、生动感人的情节,展现出一副中华民族走向大融合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部中国人追求和平发展的绚丽诗篇。深刻褒扬了华夏胄裔自强不息、刚毅进取的民族精神,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敦睦仁厚的博大胸怀,生动体现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一体多元的伟大风采。如今,中国面临历史提供的新机遇,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带来的新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道路的形势下,诗化历史电视剧的播出,对亿万观众正确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促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自信心,做一个积极向上而又从容大度的大国国民,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启迪。
历史电视剧不可能完全再现渐趋模糊的历史。正如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所阐述的,历史本身就是不同的社会和时代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生产出来的观念。历史永远只能是主体认识范畴中的历史,正如完全否定客观存在过历史的反历史主义不可能成立一样,完全否定主体参与的所谓的纯客观的历史主义也是不能成立的。历史主义是人们对历史的科学认识,历史电视剧中历史主义是编导用艺术的手段所达到的对历史的诗意理解。历史是人的历史,对历史的关怀也就是对人自身命运的关怀。在此层面上,新历史主义试图以其诗学的叙事策略,在历史上构筑理解的新支点,传达出人类古今文化交流碰撞的声音,使历史这一人类最后的栖居地,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家园。
二、历史与现实互文:历史曲笔中的现实真意
互文性建立在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与相似性的基础之上,其原则源自结构主义。罗兰•巴特、查理•罗蒂以及克里斯蒂娃等人皆青睐这一概念。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既包括文本之间空间上的组合关系,又包括此时的文本与彼时的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在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②新历史主义也认为一切历史知识都是具有特定时代属性的知识,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必须包括他对自己现今时刻的认识。因此历史研究不是单向的,而是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辩证双向对话。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注重文化审理的新的历史诗学,强调历史是一个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压缩的历史,是历时态和共时态统一的存在体。它所恢复的历史维度不再是现性发展的、连续性的,而是通过历史的碎片寻找历史寓言和文化象征。历史不再是矢量的时间延伸,而是一个无穷的中断、交置、逆转和重新命名的断片。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在文本意义中达到瞬间合一。③新历史主义在历史的互文性和主体性的建立中,挖掘出自己的现代性命题,即主题化与结构化过程,它们相互依存并处于历史之中。
王岳川说得好:“新历史主义重新发掘了历史意义与现实的关系,并不将历史看成是与现代无涉的、过去某一段时间发生的事件,而看成是在不断的连续与断裂中,对当代做出阐释性的启发文本。从而使过去对文本的阐释成为对今天意义的敞开,对过去的意义发掘成为对当代思想的启示。于是,历史与现代、文学与社会,成为一种互相阐释的张力结构,而且具有全新的生命。” ④一些电视剧文本,诸如《雍正王朝》、《康熙帝国》、《天下粮仓》、《汉武大帝》等电视剧对古代的帝王将相进行了一定重构,融入了编导对治国、改革、惩腐等方面时代性的思考。如电视剧《雍正王朝》,编导在正确把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主要历史人物雍正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构。由于历史学家对雍正的偏见,现今我们看到的清宫史料上的记载,多数是给人留下他是一个大兴文字狱的暴君形象,历史上的雍正执政11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开启了“康乾盛世”,但却落了个千古骂名。编导们抱着还原历史真面目的态度,在对雍正形象的塑造上突破了某些历史陈说,一改历史上雍正杀人如麻、大兴文字狱和黑箱政治的君主形象。突出他在主持户部、吏部的事务时,面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摊子,力图扭转官场积弊,不畏权贵,机智果断。他继位之后更是日理万机,勤政敬业,大力改革,严惩腐败。主演唐国强说出了拍摄该剧的现实意义:“历史有惊人相似之处。雍正当年做的事情,我们今天依然在做,像反腐倡廉等,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当家难啊,国家要强大,经济要发展,有些事情不做不行。” ⑤把雍正皇帝塑造成为一个大力反腐倡廉、事必躬亲、克己奉公、励精图治的皇帝,这在今天,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发掘出与当代“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共鸣的新主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因循守旧势力时时抬头,群众对政治经济领域里的腐败日渐不满,电视剧在这个时候充当了观众心理宣泄的渠道。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反思比照现实,历史和现实在此处找到契合点并碰撞出火花。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在历史和现实的重合中寻找意义的释放,历史因当代性而复活,当代生活也因其历史的根源而成为稳定的有序的进化象征。
有研究者认为:“电视历史剧顺应国人回归历史的时代期待,将镜头锁定历史时空的同时又着眼现实,‘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演绎现代人的梦想,反映当下的生存境遇,为四顾茫然的现代人撑起一方心灵栖居地。电视历史剧应时运而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当代性阐释,及时反映了当前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感情,达到历史意识与当代透视的相互融合。” ⑥历史电视剧的文本建构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力图挖掘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共性,既浸透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又涵盖现代人的理想,对传统作出理性的反思和不懈的探索。这要求编导自身应具备一种超前意识,以现代性的视角审视历史生活,挖掘历史电视剧的现代性价值,追求历史感与时代感的完美统一,引导观众对历史的现代性思考和对现代的历史性思考,达到既超出历史,又跳出现实的目的,将现实注入底蕴深厚的历史内容,用现代的眼光阐释历史,最终达到历史形象的艺术描绘,思想的升腾,人生哲理的探索,古今命运的沟通等多方面互相融贯、辩证统一。
三、历史修辞: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适度性
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人只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作为曾经鲜活的历史本身业已逝去,人们面对的只是作为历史文本的各种历史文献或历史话语。任何对历史文本的解码,都离不开解释者的主体想象。海登•怀特曾指出,“历史的存在”和“历史的文本”永远不存在真正的对应和对等关系,任何“历史”都不过是一种文本的“修辞活动”和“修辞想象”,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是经过了取舍甚至删改的,它取决于写作者的修辞态度、解释角度与价值立场。历史与文学一样充满了虚构、想象、加工,历史的深层结构是“诗性”的。如果我们把历史电视剧当作一种历史的叙述话语,一种充满想象性的历史文本,那么,“真实再现”就成为建构这种历史文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修辞手法。从修辞发生学角度看,它隶属示现辞格。所谓示现,即把非现在时空中的或想象中的景象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在“诗学”的意义的基础上提炼史料,促使中国历史电视剧在叙事策略上有了明显变化,在张扬宏大叙事的同时,也注重平民视角和细节叙事。
新历史主义把历史看作是符号系统,历史叙事同时指向两个方向:“叙事所形容的事件和历史学家作为事件结构的图标所选择的故事类型或神话。叙事本身不是图标;历史叙事形容历史记录中的事件,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找到关于事件的图标,使得事件变得‘熟悉’起来。因此,历史叙事是所报导的事件同我们文化中通常使用的前类型情节结构之间的媒介,给陌生的事件和情境添加上意义。” ⑦历史电视剧是历史科学和电视剧艺术的有机结合。只有经过以历史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虚构,才能更集中、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地再现历史生活。中国早期的历史电视剧侧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展现历史,常以全知视角诠释历史。
受新历史主义影响,近年来的历史电视剧开始注意从细节做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真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比如在电视剧《延安颂》中,许世友对抗大的“批张”扩大化极为不满,他不仅扬言要杀毛泽东,还要把队伍拉出去打游击。在被关禁闭期间,他提出带上自己的枪去和毛主席辩个高低。毛主席不仅同意接见许世友,还准许他带着手枪和10发子弹来见自己。许世友怒气冲天地闯进已经撤了警卫的院子,只见毛泽东蹲在地上和着稀泥,准备用烧土豆款待他呢。毛主席用重新温习和稀泥的说法一下子使双方紧张僵局的气氛缓和下来。主席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把许世友感动得当即跪倒在地,表示今生跟定了主席。《延安颂》中“和稀泥烤土豆”的情节体现出影视艺术家对细节真实的充分把握。毛主席的凛然大度、虚怀若谷,和许世友知错就改、坦荡率真的性格相得益彰,互相辉映,充分展示出这两位伟人思想、性格与灵魂的碰撞交融。编导运用“诗学”思维和审美想象,不仅真实还原出当时的历史场景,还营造出一种历史时空、历史氛围和历史心境,从镜像所涵盖的画面细节中捕捉反映历史原生态的瞬间,从历史发生的现场氛围中还原历史真实,进而实现了对历史图景的重建。
艺术的真虽然不同于生活的真,但是艺术的真必须立足于生活的真,因为只有基于生活的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的审美创造,才会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一剧,剧中虽然具有一定的戏剧元素,但它并不杜撰历史、歪曲历史,其艺术虚构植根于史实的土壤中,借艺术演绎历史的真实性。融史入诗,是它的最大特征。剧作家在叙事转化时,不单使用创造性想象,而要将其和再造性想象交替糅合,艺术地把史实融于作品之中。譬如笔者始终未查到海瑞与李时珍结为知己的史实。但这种虚构符合历史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符合历史可能会如此发展的轨迹。再如剧中“改稻为桑”的国策,也属编剧的自创,但它不仅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时大明王朝处于矛盾对立的双方,还对推动剧情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显然这种诗意化的审美建构是合乎情理的。不管虚构的是主要情节还是次要情节,其所虚构的情节必须能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由此而形成一定的叙述张力。电视剧《汉武大帝》,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窦婴在大难临头之际声称自己有景帝颁发的免死诏书。汉武帝到尚书房查询时却发现密诏不翼而飞,结果窦婴手中的诏书因查无实据而成了一纸空文。历史上窦婴的免死诏书是如何失踪的一直是个悬案,窦婴久居官场,必然知道“矫诏”会招来灭门之灾。而电视剧虚构为诏书被王太后和田�联手盗走,这种虚构非常合乎故事情节和事件因果逻辑,所以说这种虚构是成功的。
艺术虚构要把握好一定的度,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艺术虚构的部分只能是细枝末节,并受历史真实的制约,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胡编乱侃,游戏历史,消解中心,削平深度,充满平面化和虚无感,带有浓厚的后现代文化色彩,纯属一种历史想象的狂欢。这种过度的虚构不仅容易把历史的本来面目搞得似是而非甚至面目全非,极度淡化和削弱了历史电视剧应有的严肃性、真实性和深刻性,还会导致历史电视剧创作沦为简单图解某些政治意念的工具。比如,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是汉朝统治者之于匈奴的一种政治策略。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前根本就不认识,也不会先前就会爱上他。电视剧《昭君出塞》却硬是虚构出让他们俩人在和亲前就邂逅且一见钟情。历史上的王昭君因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而被之丑化才遭到汉宣帝的冷落,而电视剧却改写成毛延寿暗恋上了王昭君。历史上与王昭君毫无牵连的王莽,在电视剧中也竟然对昭君一往情深。王昭君、呼韩邪单于、毛延寿等人之间构成的多角恋成了该剧主题。编剧置历史真实于不顾,过度地虚构杜撰历史,随意歪曲阉割历史,历史成了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该剧的虚构脱离了历史内在的可能性,严重违反了历史主义的原则。陶东风对此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类作品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有相当部分具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基本不尊重乃至根本无视史书中的原始记载,借题发挥,肆意篡改,大有戏说历史、性说历史的味道。” ⑧可见,艺术虚构要有一定历史尺度,否则,就会使叙述变成拜物,游戏转换成生产,历史的话语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解构的危机。
总之,历史电视剧本身就是一个经由创作者体悟虚构的艺术世界,历史纷繁错杂的脉络经过电视剧艺术家有选择地挑出来重新组合,按照最大限度实现创作主体意图的方式再次安排。但它的虚构必须符合历史真实,从而达到艺术真实。它在既定的历史面前“带着镣铐跳舞”,在限制中寻求突破限制,在虚构中深化历史内涵,升华审美理想,进而实现历史电视剧戏剧本体的回归。(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
②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页。
③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④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⑤ 《北京青年报》,1999年2月12日,第7版。
⑥ 韩俊伟《电视艺术接受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5页。
⑦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⑧ 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New Historinism and the Poetical Narr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Teleplays
DU Ying-jie1,2
(1.School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2. School of Literatur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
Abstract:The new historinism, as one kind of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criticism method,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late 1980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and has made great impact on the practi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theoretical criticism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With theexpansionof the new historinism trend of thoughts,some teleplays in the creative practice in China havedisplayed the tendencyof“re-constructing” or “d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whichhaverecorded a new historical memo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 forthe developmentof the society,created revelries by means of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reflected the poetics evolutionofnarrative tactics inthe teleplays under the new historinism.
Key Words:New Historinism;Historical Teleplays;Narrative Tactics;Evolution of Poetry Study;Art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