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能活多久【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19-01-11 04:26: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7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②血压>180/120 mmHg且经治疗持续不降者;③近期有出血性疾病;④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者,精神病患者;⑤合并妊娠者,过敏体质者。⑥以往有脑卒中史并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根据病情使用降压、抗凝及脱水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上海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2次/d,治疗组均在发病后24 h内开始给药。两组均治疗14 d。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2.2 治疗效果
2.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基本痊愈9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4.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2.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296),第7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7)。第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表2)。
3 讨论
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变血液黏滞度、抗凝、溶栓、调整血压控制脑水肿、神经保护剂。近年来自由基清除剂亦开始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因在缺血区再灌注过程中,氧自由基可严重损害脑细胞,应用自由基清除剂清除自由基,从而保护脑细胞,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ACI所造成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是血管梗死后半暗带区内产生再灌注性伤,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钙内流、酸中毒、氧自由基过度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神经细胞损伤[2]。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或梗死的体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原死亡[3]。依达拉奉分子量小,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达60%,静脉注射后可直达缺血半暗带,阻止梗死的进展。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4]。日本Ⅲ期108家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发病24 h内应用依达拉奉能明显改善症状,早期使用依达拉奉能明显提高综合改善率。本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有报道称依达拉奉可致急性肾衰,故本品禁用于重症肾功能患者和慎用于肝、肾功能不全及心脏病患者[5]。
本研究结果显示,依达拉奉可明显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7.
[2]王字卉,邵福祥.夏春林等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中C雌Pase-3表达[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214.
[3]丁宏岩,董强.自由基清降剂依达拉奉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7):491-493.
[4]Edaravone acute infarction study group.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l cavenger,edaravone(MCI-186), on acute braininfmxtion. Randomozed, placebo controlled,double-blindstudy at muhiccnters[J].Cerebrobasc Dis,2003,15:22.
[5]郭建超.依达拉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50.
(收稿日期:2007-08-2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