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乐竞(中国)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读后感 > 正文

    “战争与和平”优选读后感

    时间:2021-10-11 08:49: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战争与和平”优选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优选读后感

      一、历史:

      1、历史人物:

      拿破仑,法国皇帝。

      亚历山大,俄国沙皇。

      库图佐夫,俄军总司令。

      2、历史事件:

      1805年10月,库图佐夫在奥地利布劳瑙检阅步兵团。

      1805年11月20日,奥斯特利茨战役,三皇会战。

      1806年底,拿破仑在耶拿和奥尔施泰特地区大败普鲁士军队,俄军进入普鲁士开始第二次对拿破仑作战。

      1807年6月,亚历山大皇帝和拿破仑在蒂尔西特会见,缔结和约。

      1812年

      6月13日,法军入侵俄国。

      8月6日,斯摩棱斯克失陷和焚毁。

      8月26日,波罗底诺战役。

      9月2日,法军进入莫斯科。莫斯科大火。

      10月7日,法军退出莫斯科。

      11月29日,库图佐夫进驻维尔纳。

      二、人物:

      皮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

      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公爵的儿子。

      玛丽亚,安德烈的妹妹。

      阿纳托利,瓦西里公爵的二儿子,海伦的哥哥。

      海伦,皮埃尔的妻子。

      尼古拉,罗斯托夫伯爵的大儿子,娜塔莎的哥哥,和索尼娅恋爱,最后和玛丽亚结婚。

      娜塔莎,和鲍里斯初恋,和安德烈订婚,又爱上阿纳托利,最后和皮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中的主要人物是皮埃尔、安德烈、尼古拉、娜塔莎、玛丽亚。

      其中,核心人物还是皮埃尔和娜塔莎。

      皮埃尔把安德烈介绍给娜塔莎。安德烈和娜塔莎订婚,毁婚。皮埃尔和娜塔莎结婚。

      安德烈的妹妹玛丽亚,爱上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

      与主要人物对应的,是次要人物海伦、阿纳托利、鲍里斯、索尼娅、罗斯托夫伯爵、瓦西里公爵。

      三、爱情:

      1、天使与魔鬼——娜塔莎和安德烈、阿纳托利的爱情

      娜塔莎对鲍里斯、安德烈的爱情,都是苍白无力的,娜塔莎对阿纳托利的爱情,却犹如排山倒海般强烈。

      娜塔莎的视角,写出阿纳托利对娜塔莎的着迷,其实却是娜塔莎对阿纳托利着迷。

      娜塔莎明知道阿纳托利是什么人,还是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明知道是火坑,还是跳下去了。娜塔莎犯的错误,比布里安小姐要严重的多。

      阿纳托利结过婚,抛弃妻子,看起来这也是娜塔莎私奔后的命运。

      老公爵的反对,似乎导致娜塔莎心情不好,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娜塔莎要和阿纳托利私奔的理由。只能说,在老公爵、安德烈面前,娜塔莎没有经受住考验。在阿纳托利面前,娜塔莎没有经受住诱惑。

      阿纳托利对娜塔莎的诱惑,对一切女人的诱惑,都是毁灭性的。

      娜塔莎对阿纳托利的爱情,是盲目的、疯狂的,也是真实的,这像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真正的爱情。

      多洛霍夫为阿纳托利代笔写的热情洋溢的情书。妙极了。这比《包法利夫人》中鲁道尔夫写信沾水假装眼泪还要高明十倍、百倍。一笔写绝。陷阱,明摆着是陷阱,娜塔莎还是毫不犹豫地跳进去了。

      写真正的爱情,很难写好。写虚假的爱情,反而有趣的多。

      娜塔莎对阿纳托利的爱情,更像是真正的爱情。

      海伦可以和多洛霍夫、鲍里斯、亲王等任何男人有亲密关系,但是,娜塔莎却应该是纯洁无暇,圣洁的。

      娜塔莎和阿纳托利的爱情,可能是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甚至无法理解托尔斯泰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安排,但是,这一节文字,却是《战争与和平》全书最精彩的文字。

      2、爱情与金钱——尼古拉和索尼娅、玛丽亚的爱情

      罗斯托夫家的处境,就像《红楼梦》中贾家的处境,架子很大,里面已经快掏空了,却又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尼古拉的处境,又多么像贾宝玉的处境,说到贾母、王夫人给宝玉选妻薛宝钗,看的是薛家财大气粗,有的人还不赞成,因为《红楼梦》没有这样明说出来。

      但是,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却反复强调,说的明明白白。瓦西里公爵给阿纳托利选妻玛丽亚,给海伦选丈夫皮埃尔,看的是财产。鲍里斯和娜塔莎,尼古拉和索尼娅,伯爵夫人反对的理由,也是财产。甚至连安德烈和娜塔莎,老公爵不同意,也是考虑财产。

      尼古拉和玛丽亚的相遇,被认为是命运,神的旨意。

      尼古拉对玛丽亚,阿纳托利对玛丽亚,谁更真实?

      玛丽亚对阿纳托利的爱情,玛丽亚对尼古拉的爱情,又有什么区别?

      尼古拉的未婚妻,索尼娅和玛丽亚,爱情和金钱,哪个才是真的?

      重振罗斯托夫家业的唯一办法,只有娶一位富家的小姐,而公爵小姐就是一个合适的配偶。

      伯爵夫人这样想,尼古拉这样想,连索尼娅也这样想。可见,托尔斯泰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不管尼古拉怎么说,还是为了金钱而结婚,谈不到爱情。

      索尼娅对尼古拉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尼古拉说要娶她,已经是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了。

      其实,应该反过来说,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以后的生活,一切都是简单明了的,照旧是贵族、有钱人的生活;但是,尼古拉和索尼娅结婚以后的生活,根本想象不出,只不过是爱她。

      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是屈从环境的支配。

      尼古拉希望解脱跟索尼娅的关系。

      其实,能把他、把罗斯托夫家从这可怕的、走投无路的境况里解救出来的,既不是上帝,也不是玛丽亚,而是玛丽亚陪嫁的财产。

      索尼娅来信给他自由,这就像安德烈给娜塔莎自由一样,娜塔莎差点和阿纳托利私奔,难道就没有仇怨和悔恨了吗?

      索尼娅对尼古拉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却是赤裸裸的金钱。

      伯爵夫人对索尼娅倒是真的不客气了。该怎样评价谁对谁错呢?

      在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恐怕还不曾有。甚至都没有对错,只是应该做什么而已。

      索尼娅对尼古拉的爱情,可能是唯一真正的爱情。这也使她从一个配角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

      索尼娅太完美,唯一缺少的就是钱、财产,所以,尼古拉不能和索尼娅结婚。尼古拉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娶一个有钱的姑娘,即使是他再反感,再不情愿,他还是娶了长的丑的玛丽亚。

      玛丽亚,有钱的姑娘,主动送上门,尼古拉对玛丽亚冷淡这一情节,放在两个原本真心相爱的人身上,确实感人,像皮埃尔和娜塔莎,也行。可是,尼古拉和玛丽亚,能说他和她相爱吗?

      这个原因,放到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上,倒是成立的,有说服力的。

      假使玛丽亚长的不丑,或者像海伦、娜塔莎那般美丽,尼古拉爱上玛丽亚,还可以理解,还说得过去。

      现在这样,尼古拉舍弃索尼娅的爱情,选择和玛丽亚结婚,你能说他不是为了金钱、财产,而是为了真正的爱情吗?

      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从玛丽亚的角度,是爱情,从尼古拉的角度,只能是金钱、财产。这一点,玛丽亚也是心知肚明。

      玛丽亚伯爵夫人深知自己的丈夫对不起索尼娅,同时也感到自己对索尼娅有愧;她认为是她自己的家产影响了尼古拉的选择。

      娜塔莎用《福音书》对索尼娅的那番解释,却说出了索尼娅注定是一朵草莓上不结果子的谎花的命运。

      尼古拉说娶索尼娅,是一个谎。

      托尔斯泰写尼古拉和索尼娅的爱情,也是一个谎。

      尼古拉关于爱不爱妻子的那番解释,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把妻子比作手指,牵强附会。

      海伦和皮埃尔结婚以后,有多洛霍夫、鲍里斯、亲王,年老的大官,因为她的美貌。朱莉和鲍里斯结婚以后,有穿民军服装的年轻人,因为她的财富。

      丈夫和情人,婚姻和爱情,是两码事。

      四、战争

      尼古拉说申格拉本战役,说谎。

      贝格说波罗底诺战役,也在说谎。

      这就是托尔斯泰对于历史和战争的观点,你说到的,你听到的,你想象到的,都是谎言。

      这倒是一种启示。

      于是,托尔斯泰写的战争,就是尼古拉在申格拉本战役骑马冲锋,还没遇到敌人,就被打下马来,安德烈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举旗冲锋,却被打倒、俘虏,安德烈在波罗底诺战役的后备队,还没上战场,却被炮弹击中受伤、死亡。完全没有通常战争的英勇和激动人心的大义凛然。

      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托尔斯泰独特的见解,对我们很有启发。

      战争之后,关于战争的各种说法,根本不是战争的真实情况,都是谎言。

      战争之后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

      安德烈受伤、死亡,尼古拉买马、说媒,皮埃尔当俘虏,都跟战争的关系不大,至少不是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在战争后期,或者说俄国战胜法国的时刻,尼古拉却没有出场。杰尼索夫、多洛霍夫,反倒成了杀敌英雄,解救皮埃尔的英雄。彼佳的死,几乎是个例外,因为没他什么事。

      尼古拉,本来应该见证法军溃败、俄国军队入驻巴黎、拿破仑被流放等历史事件,然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些都不是托尔斯泰想说的,就到法国人退出俄国为止,库图佐夫死了,《战争与和平》也基本上说完了。

      五、主题:

      结尾,七年后,电视剧的套路, 我们看到皮埃尔和娜塔莎、尼古拉和玛丽亚两对夫妻的幸福生活。皮埃尔和娜塔莎,三女一子,四个孩子。尼古拉和玛丽亚,第四个孩子也要出生了。这就是生活。

      结尾,皮埃尔和尼古拉争论变革,尼古连卡做梦,他和皮埃尔叔叔率领一支大军,尼古拉姑父奉命讨伐,亲人成了敌人。雨果《九三年》中,朗德纳克侯爵和郭文,一个是王党首领,一个革命党首领,就是这样,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原本一起生活的乡亲,后来在红军、白军的阵营里互相厮杀,也是这样。战争还在继续。

      战争与和平,是历史的主旋律。

      爱情和婚姻,是生活的主旋律。《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既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也不是为了金钱、财产的婚姻生活,托尔斯泰通过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玛丽亚四人的精神探索、人生觉醒,说出的是上帝的爱。

      六、写作技巧:

      1、人物对比:

      在美貌上,娜塔莎和海伦是对比。

      在品格上,皮埃尔、安德烈、尼古拉和阿纳托利、鲍里斯是对比。

      在和娜塔莎的爱情上,安德烈、皮埃尔和鲍里斯、阿纳托利是对比。

      在向玛丽亚求婚上,尼古拉和鲍里斯、阿纳托利是对比。

      在向朱莉求婚上,尼古拉和鲍里斯、阿纳托利又是对比,阿纳托利更衬托出鲍里斯。

      贝格、鲍里斯、阿纳托利又是对比。和鲍里斯相比,贝格也就不那么讨厌了,甚至要好的多。和阿纳托利相比,鲍里斯也就不那么卑劣了,甚至要高尚的多。

      在军队和战场上,安德烈、尼古拉和鲍里斯是对比。尼古拉,作战勇敢,立功受赏,从士兵一步步升为营长。鲍里斯,趋炎附势,飞黄腾达,在司令部、皇帝身边谋职。安德烈,皇帝询问、库图佐夫想叫他留在身边,他却选择去团队服务。

      安德烈:

      库图佐夫总司令部的副官。

      宫中高级侍从。

      军事条例委员会委员,法典编纂委员会科长。

      炙手可热的当今红人,斯佩兰斯基的心腹,正在参加立法委员会的工作。

      猎骑兵团团长。

      尼古拉:

      保罗格勒骠骑兵团士官生。

      骠骑军中尉。

      莫斯科总督的副官。

      骑兵连连长。

      骑兵大尉。

      骑兵营营长。

      鲍里斯:

      近卫军谢苗诺夫团准尉。

      司令部服务。

      在一位非常重要人物手下当副官。

      参谋长贝尼格森伯爵的部下。

      在贵族精神上,罗斯托夫伯爵和瓦西里公爵是对比。罗斯托夫伯爵,瓦西里公爵嘲笑的对象和情敌,败光了全部家产,却是真正的贵族,他一生中最辉煌、最伟大的时刻,不是风光无限的命名日舞会,不是接待巴格拉季翁的宴会,而是莫斯科被占领前放弃家财运载伤员的壮举。

      2、人物视角:

      娜塔莎的视角,写出:

      尼古拉和索尼娅的爱情。

      索尼娅的视角,写出:

      娜塔莎和阿纳托利的爱情,私奔。

      玛丽亚的视角,写出:

      瓦西里公爵带儿子阿纳托利求婚。

      阿纳托利搂着布里安小姐。

      索尼娅、伯爵夫人、老伯爵、娜塔莎和临死前的安德烈。

      皮埃尔和娜塔莎的爱情。

      皮埃尔的视角,写出:

      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

      退婚后的安德烈。

      莫斯科贵族会议。

      波罗底诺战役。

      贝尼格森的错误命令。

      拉耶夫斯基炮垒。

      法军占领莫斯科。

      莫斯科大火。

      法国兵枪毙犯人。

      遭到破坏和烧毁的莫斯科。

      法军退出莫斯科。

      法军溃逃。

      法国兵枪毙普拉东。

      安德烈的视角,写出:

      申格拉本战役前、奥斯特利茨战役前、土耳其、奉命指挥全军后的库图佐夫。

      奥地利宫廷和弗朗茨皇帝。

      巴格拉季翁和申格拉本战役右翼的战斗。

      图申的炮兵连顽强战斗。

      奥斯特利茨战役总指挥魏罗特尔的部署。

      普拉茨高地,法军攻击阿普舍龙团。

      奥斯特利茨战役胜利后的拿破仑。

      斯佩兰斯基。

      德里萨俄军的指挥派别形势。

      普弗尔。

      尼古拉视角,写出:

      申格拉本战役左翼的战斗。

      奥斯特利茨战役前后的亚历山大皇帝。

      战地医院和病房。

      蒂尔西特的亚历山大皇帝和拿破仑。

      奥斯特罗夫纳战役。

      鲍里斯的视角,写出:

      亚历山大皇帝和拿破仑在蒂尔西特的会见。

      亚历山大皇帝在舞会上得知法军渡过涅曼河。

      巴拉舍夫的视角,写出:

      缪拉、达乌、拿破仑。

      法军占领维尔纳。

      彼佳的视角,写出:

      亚历山大皇帝驾临莫斯科,民众的爱国热情。

      管家阿尔帕特奇的视角,写出:

      斯摩棱斯克的失陷和焚毁。

      攻城,炮轰,起火。

      农奴、勤务兵拉夫鲁什卡的视角,写出:

      越过斯摩棱斯克的拿破仑。

      农民安德烈的六岁孙女玛拉莎的视角,写出:

      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的菲利会议。

      3、详写,略写:

      《战争与和平》中,求婚,决定每一个少女的命运。

      皮埃尔向海伦求婚。

      阿纳托利向玛丽亚求婚。

      杰尼索夫向娜塔莎求婚。

      多洛霍夫向索尼娅求婚。

      贝格向薇拉求婚。

      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

      尼古拉向索尼娅求婚。

      鲍里斯向朱莉求婚。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的爱情,还不太高明,算不上世界一流经典情节,但是,写求婚,特别是为了财产的求婚,却是有趣多了,笔到之处,人物活灵活现,没有罪恶感,没有羞耻心,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去做了。

      托尔斯泰写求婚,浓墨重彩,妙趣横生,写结婚却都是一笔带过,几乎不写。

      皮埃尔和海伦结婚,一笔带过,略写。

      皮埃尔和娜塔莎结婚,一笔带过,略写。

      尼古拉和玛丽亚结婚,一笔带过,略写。

      海伦邀请鲍里斯,成为密友,有太多的想象空间,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妙!

      海伦在埃尔富特,一笔带过,却是极富想象力的情节。

      娜塔莎和母亲谈鲍里斯的事,详写,伯爵夫人和鲍里斯谈话,一笔带过,略写,却是极富想象空间的妙笔。

      巴格拉季翁在波罗底诺战役阵亡,一笔带过。

      安德烈临终前和娜塔莎的爱情,已经不再是重点了,所以,一笔带过,略写。

      4、虚写,实写:

      《战争与和平》,以安娜·帕夫洛夫娜的晚会开场,子爵讲故事,是表面的、虚假的伪装,背景音乐一般,瓦西里公爵、鲍里斯母亲办事,才是真实的。

      安娜·帕夫洛夫娜的晚会,既具有政治意义,和宫廷、彼得堡上流社会、历史事件关联,又引出人物、故事。

      小说的写法就是这样,表面上是晚会,子爵讲故事,实际上是主要人物出场,皮埃尔、安德烈、海伦。

      真正重要的事,不经意间写出。

      安娜·帕夫洛夫娜的晚会,实写。领事馆的舞会,虚写。

      阿纳托利向玛丽亚求婚,虚写,皮埃尔向海伦求婚,实写。

      娜塔莎和安德烈订婚,准备嫁妆。娜塔莎爱上阿纳托利,打算私奔。一面是这样,另一面又是那样。和安德烈订婚,准备嫁妆,虚写,爱上阿纳托利,打算私奔,实写。娜塔莎对安德烈的爱情,虚写,娜塔莎对阿纳托利的爱情,实写。

      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虚的,空的。

      尼古拉和索尼娅的爱情,也是虚的,空的。

      娜塔莎的病是假的,娜塔莎的悲伤却是真的。

      皮埃尔刺杀拿破仑,是假,虚写,皮埃尔走向火场,是真,实写。

      5、穿插故事:

      彼得堡,莫斯科,一笔荡去,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德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伯爵夫人和女客卡拉金娜的谈话,引出一系列重要信息。捆绑警察分局局长和狗熊的事件,通过别人的谈话说出来,更妙。紧接上文。安娜·米哈伊洛夫娜说出皮埃尔的情况、老别祖霍夫伯爵的情况,她倒是谈话真正的主角了。

      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和皮埃尔去见别祖霍夫伯爵,看见瓦西里公爵和大公爵小姐谈话,接上文,巧妙之极。

      朱莉写给玛丽亚的信,说出皮埃尔继承遗产的事。最重要的事情,却由看似并不重要的人物说出,托尔斯泰穿插故事的水平之高。

      安娜·米哈伊洛夫娜说出海伦和多洛霍夫的事情。

      七、精彩之处:

      1、海伦的命名日,皮埃尔向海伦求婚。

      海伦诱惑皮埃尔,皮埃尔和海伦结婚。虎妞诱惑祥子,祥子和虎妞结婚。倒是可以对照着读。

      2、阿纳托利和布里安小姐,很难说是谁引诱谁,谁诱惑谁。

      脚,偷情,这一幕也成为经典场面,被不断地重复。不知道起源在哪儿?

      看来还是布里安小姐主动勾引的阿纳托利。

      3、皮埃尔和多洛霍夫决斗,小说中的经典情节。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司汤达的《红与黑》。

      4、索尼娅对尼古拉的爱情。嫉妒的爱情,却偏要这么写。写的妙。

      5、安德烈恋爱的幸福,和皮埃尔婚姻的不幸,对比来写,妙。

      6、佩龙斯卡娅向罗斯托夫家人介绍舞会主要人物时,说皮埃尔是戴眼镜的肥佬,插科打诨的小丑!世俗的眼光看皮埃尔,就是这样。

      7、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开始说她的一节文字,也证明她完全有能力来对付阿纳托利这种恶棍。这也是罗斯托夫一家人为什么不住在自己家,却住在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家里的原因。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出场不多,却是成功的人物形象。

      8、巴拉舍夫去见拿破仑,出维尔纳,又回维尔纳,写的有意思。

      9、阿尔帕特奇的视角,写出斯摩棱斯克失陷和焚毁,好。阿尔帕特奇胡同看火,遇到安德烈,也好。

      10、波罗底诺战役,安德烈受伤后,看见大胖子,安德烈觉得非常熟悉。开始以为是在战场上到处乱跑的皮埃尔,看到是阿纳托利,这一情节设置的极妙。

      11、这个受伤的人是安德烈。

      一语双关,情节设置巧妙。

      12、《蜘蛛侠》、《超人》等电影中火中救人的经典情节,原来也是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大火中救小女孩,雨果《九三年》中朗德纳克侯爵火中救小女孩。

      13、普拉东讲故事,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情节,杀人,被判刑,知道真凶。

      14、维拉尔斯基伯爵,介绍皮埃尔加入共济会,奥廖尔来相逢,有点意思。皮埃尔和维拉尔斯基,新我和旧我,新的皮埃尔和旧的皮埃尔,现在的皮埃尔和从前的皮埃尔。

      八、败笔:

      1、丽莎的死

      安德烈,战场上,死而复活。

      小公爵夫人,分娩,却死了。

      小公爵夫人为什么必须死?

      就像《骆驼祥子》中虎妞必须难产而死。

      玛丽亚对嫂嫂的死,给出了宗教的解释。

      站在写作的角度来看,丽莎必须死,是因为安德烈要和娜塔莎恋爱了。就像《骆驼祥子》中,虎妞必须死,是因为祥子要开始堕落了。而这两个人的死,都写的不够自然。

      2、安德烈的死

      俄国习俗:小姑子不许和嫂嫂的兄弟结婚,如果安德烈和娜塔莎结婚,玛丽亚就不能嫁给尼古拉·罗斯托夫。

      其实,应该是这样说,因为玛丽亚要嫁给尼古拉,所以,安德烈就不能和娜塔莎结婚。

      这样看来,安德烈的死,反而成了众人所希望的了,尤其是伯爵夫人、尼古拉、玛丽亚三个人。

      索尼娅是唯一不希望安德烈死的人。她希望安德烈活着,并且和娜塔莎结婚。

      娜塔莎也希望安德烈能活下去,但是,她的话是真是假却不好说。

      还是索尼娅的想法,更真实,更可信。

      安德烈受伤没有立刻死,那是因为娜塔莎和安德烈的故事还没完。毁婚,私奔,出人意料,忏悔,宽恕,也是必须的。

      最后,安德烈的死,也成了命中注定。

      3、海伦的死

      《战争与和平》中,海伦想和别人结婚,即使是身居国家要职的大人物,可是这不可能,因为法律、宗教。

      《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想和丈夫卡列宁离婚,和弗仑斯基结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律、宗教。

      海伦想摆脱皮埃尔的婚姻,不可能。

      反过来说,皮埃尔想和海伦离婚,再和娜塔莎结婚,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婚姻、法律和宗教。

      这就是海伦必须死的理由。

      而海伦,也莫名其妙地服药自杀了。

      丽莎难产而死。

      安德烈在后备军,没有参加战斗,被炮弹炸伤,死亡。

      海伦突然服药自杀。

      丽莎、安德烈、海伦的死,都没有多大说服力。

      结尾,娜塔莎会不会接受皮埃尔的求婚?这似乎是一个问题。然而,托尔斯泰已经写的毫无悬念了。

      我们不禁要问,假如安德烈不死,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假如海伦不死,一切又会是什么样?

      4、拿破仑

      关于拿破仑的文字,,读起来更不自然,荒唐。

      托尔斯泰对于战争的理解,通过安德烈、库图佐夫说了又说,弱化统帅的作用,强调士兵的作用,像是打破一种英雄崇拜,又提出另一种崇拜,以人为本也好,人民战争也好,却像是照本宣科,带有很强烈的人为因素,没有什么说服力。

      库图佐夫的塑造,比拿破仑要强得多。

      托尔斯泰眼中的拿破仑,只是天意注定他充当屠杀人民的、可悲的、不由自主的刽子手。

      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的文字也带有贬损的倾向,拿破仑就像小丑一般。

      拿破仑,这个失败的人物,却是托尔斯泰最失败的文字。

      5、铺垫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前面为后面铺垫,有时候做的太过分,太明显了,读到后来的时候,反而觉得不自然了。

      例如,库图佐夫检阅步兵团,后来申格拉本战役。安德烈见图申,后来炮击。安德烈和娜塔莎订婚,给娜塔莎自由,后来娜塔莎打算私奔。

      作者知道以后的情节,但是,小说人物不应该知道。谁也无法预料未知的事。

      当然,《希腊神话故事》,恰恰就是先说出神谕,后来,神谕应验,成为无法逃避的命运。

      人可以有预感,或者无意中说的话,竟然成为真实,但是不能说的太过分,好像人物都知道自己的结局似的。

      意外就是意外,突发事件就是突发事件,命中注定就是命中注定,让它成为本来的样子就好。

      玛丽亚·德米特里耶夫娜告诉皮埃尔娜塔莎打算和阿纳托利私奔的事,十分自然,合情合理。

      所以,前面安德烈和娜塔莎说的话,废话,多余。前面索尼娅想到安德烈的话,也是废话,多余。应该去掉。

      娜塔莎和安德烈的爱情,伯爵夫人感觉不自然。有这样的感觉,也不是不可能。说了又说,难免就有点过分了。

      好像娜塔莎的不幸,也是命中注定的。

      安德烈和娜塔莎,尼古拉和玛丽亚,同样的两家人,伯爵夫人却是很不一样的态度,不能理解。

      作者的叙述,是因为结局不一样,就在开始的时候态度也不一样吗?

      安德烈的病,安德烈的身体。玛丽亚和皮埃尔说了一次,老公爵和安德烈说了一次,玛丽亚和朱莉说了一次,伯爵夫人和尼古拉说了一次。

      这种暗示、伏笔,不是不能用,是太强烈、太过分了。

      非常明显地说,结局是死,我明天要死了,以后怎么怎么样。结果决定开头,本末颠倒的叙述。

      非常强烈的暗示,就成了挤眉弄眼的难看。

      伯爵夫人的预感,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吗?

      后面的情节,非要在前面说出来不可吗?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的爱情,还不属于经典爱情场面。托尔斯泰的文笔还没有达到神来之笔的境界。有的却是很多不自然的铺垫。

      6、套路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想要重现历史画面,人物、情节,都为这一目的服务,因此,《战争与和平》中,不是人物在带动情节,所有的人物,都是要见证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被历史事件牵着鼻子走,人物成了摆设,或者更准确地说,人物成了摄像机、监控,历史事件需要哪个人物,哪个人物就出场,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有一个人物,就像是皮影戏。

      《飘》也写美国南北战争,开战,亚特兰大陷落,战后生活,等等,玛格丽特·米切尔写出的战争中的人和生活,人是中心。

      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中的人和生活,人只是摆设。

      《飘》要自然的多,人物,故事情节,丰满,动人。

      《战争与和平》有不自然的地方,人物都显得生硬,尤其是拿破仑。正面人物,皮埃尔、安德烈、尼古拉、娜塔莎,反倒不如瓦西里公爵、鲍里斯这样的小丑人物生动逼真。玛丽亚,就是一个圣母的符号,没有血肉,没有感情,苍白无力。海伦,就是爱神阿佛洛狄忒,美丽,堕落。

      《飘》,战争只是背景,舞台幕布,人物才是中心,故事情节才是中心。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情节凸显出人物的精神和灵魂。

      《战争与和平》,战争是核心,人物的安排设置,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历史、战争展开。

      托尔斯泰试图写出一八一二年战争前后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的生活场景,所有的人物、故事情节,都只是这一历史画像的点缀而已。

      《战争与和平》,人物和故事情节,彼此之间的联系其实很弱。

      《飘》、《静静的顿河》,人物和故事情节,流动性强,关联性强。

      《战争与和平》,更像是戏剧、舞台剧,人物都是演员,都是在表演,机械,呆板。

      《飘》,人物就是人物,喜怒哀乐,都是生活。

      同样在写战争,写生活,写人物,写爱情。《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和爱情,都显得苍白,战争,不如《静静的顿河》,也没有战争的气氛和激烈冲突,生活,还算是写的好的,比较成功的,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人性的阴暗面,财富、权利、性、战争。

      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法军覆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仍然是《战争与和平》的主轴、核心。

      美国南北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却不过是《飘》中爱情故事的背景、幕布。

      托尔斯泰用他笔下的人物去写历史,却存在明显的痕迹。

      米切尔写故事,写人物,天衣无缝,水到渠成。

      托尔斯泰没有用全知全能的视角,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叙述,而是选择用各个人物的视角,站在各个人物的背后去叙述。

      这样,见证历史时刻,似乎是每一位人物的使命。所有的人物,都像是木偶一样上场、退场,就连战争、爱情这样激烈的场面,也丝毫没有一点点热度和激情,就好像一个演员看着剧本念台词,而不是全身心地去投入到戏剧当中。

      托尔斯泰通过小说人物的视角展开叙述,缺点就是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限制,把虚幻的人物强制放入历史当中,非要有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在场理由,反而显得不自然、不协调。

      非常明显地说,我在场看见、听见了,我要开始拍摄了,我要展开叙述视角了,跟着我的镜头往下看。

      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套路是如此明显,也有不自然的地方。这也许是因为写《战争与和平》的托尔斯泰,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许是因为《战争与和平》所写的1805—1812年这段历史,对于即使是托尔斯泰这样的世界文学泰斗,也实在是太大、太复杂了。

      而托尔斯泰真正擅长的,却是晚会上各种人物的心思,情人间的猜忌,为了金钱的爱情,不道德的、放荡的、自私的人性。

     

    相关热词搜索: 战争与和平 书籍 读后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