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南谯区奶牛产业发展措施
时间:2020-08-04 08:13: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滁州市南谯区奶牛产业发展措施
摘要 总结 了南谯区奶牛产业 发展 措施,包括做实科技服务、完善疫病预防和监测体系、强化对养殖投入品和生鲜乳收购环节的监管、筹建标准化养殖小区等举措,以实现健康养殖,全面提升奶牛养殖水平和效益。
关键词奶牛产业;发展措施;技术服务;标准化建设;安徽滁州;南谯区
奶牛业是南谯区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特色产业,琅琊牌乳制品已成为滁州市居民的首选乳品。在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下,南谯奶牛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7月底,全区奶牛存栏由2003年的不足1 000头发展到2 380头,年产鲜奶7 500 t以上,产值达2 000多万元。为推进畜牧强农工程,打造特色畜牧业,南谯区把大力发展奶牛标准化,作为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牛奶质量的主要抓手,加大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力度,着力提升奶牛生产水平和奶品的质量档次,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奶农收入。
1抓技术服务,提高养殖水平
鉴于过去培训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的实际,南谯区畜牧部门结合“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建设,抽调6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重点镇办、重点养殖场户,根据养殖户需要,采取组团授课、播放光盘、投影、现场讲解示范、临床诊疗指导等多种形式,将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和结对帮扶等活动开展到村,落实到户,具体到人;同时,结合法规宣传、奶业生产调查和防疫督查,上门指导养殖场户建立免疫、饲养档案,健全卫生消毒、病死牛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切实做好品种改良、玉米秸秆青贮、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通过科技服务,使牛群整体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奶牛年均产奶量达5.5~6.5 t,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2抓疫病监测,加强投入品管理
南谯区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把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建立区、镇、村3级防疫体系,强化对奶牛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工作。每年开展1~2次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监测和口蹄疫血清学抽样检测,奶牛检疫率达100%,历次监测结果均符合规定要求,奶牛口蹄疫检测合格率100%。二是严格引种管理,防范疫源传入[1]。建立奶牛个体档案,如实记录奶牛的耳标、品种、繁殖、免疫、检疫检测、疾病诊疗等情况。三是加强饲料、兽药等奶牛养殖投入品监管,规范兽药、疫苗使用。对奶牛饲料生产 企业 和乳品加工企业实行原料供应商资质审验、添加剂使用申报登记备案和企业自检制度,加强对奶牛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各环节的执法检查,在多批次的饲料和生鲜乳检测中均无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和兽药残留检出,从源头上确保滁州市民喝上“放心奶”。
3抓奶站监管,保障乳质安全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奶站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开展奶站专项整治工作。区农委选派4名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担任驻站质量监督员,确保每天都有质监人员在场,做到户户化验,全程监督;同时,组织奶站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奶农集中进行 法律 法规与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帮助鲜奶收购企业建立健全生鲜乳收购许可、准运、交接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生鲜乳收购、检测、销售台账,不间断地开展检测和抽检,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2]。截至目前,2个奶站已累计检出并销毁酒精阳性乳15.2 t、有抗奶5.5 t。
4抓标准化建设,实行奶牛健康养殖
由于农户散养的奶牛管理粗放,基础薄弱,防疫和环保压力较大,不利于良种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不利于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不利于城西水库饮用水质安全。为此,区畜牧管理部门一方面组织人员对全区奶牛散养户存栏数、分布、结构、生产水平、养殖效益和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规划建设等展开专题调研;一方面积极和省内外有一定 经济 实力、诚信度较高、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的生鲜乳收购加工 企业 联系洽谈,并在政策咨询、项目论证、选址规划等方面做好服务。目前,南京卫岗乳业江南奶牛服务站已计划投资1 200万元,在南谯区施集镇杨饭店村兴建1个占地10 hm 2 、设计规模为1 500头的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料、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鲜奶收贮、统一技术服务等,所有散养奶牛全部进入奶牛小区,以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得到全程控制,牛粪污染得到综合整治,奶牛养殖水平、效益得到全面提升[3-6]。
5 参考